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新历史条件下引领大学生成长与成才指明了方向。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必要,要努力构建“一元指导、两个主阵地、三个阶段、四个途径、五个平台”全方位的长效培养机制,引领当代大学生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者、践行者和传播者。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个倡导 大学生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场所,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必要,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努力构建“一元指导、两个主阵地、三个阶段、四个途径、五个平台”全方位的长效培养机制,引领当代大学生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者、践行者和传播者。
一、高校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者
勤学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有内在关联性,因此要引导青年大学生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坚持以学业为本,不断夯实科学文化知识基础,坚持听好每一堂课、完成好每一次作业、掌握好每一个知识点,认真对待每一门课程考试,专攻博览,不断体悟大学之道,努力求得真学问。与此同时,高校要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的相关学习活动,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含义、丰富内涵和现实意义等方面大力开展宣传教育,使学生成为熟悉和通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含义和要求,深刻理解当前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能性与必然性,深刻认识到自身肩负的重大光荣使命的青年学子。此外,高校还要鼓励和倡导学生积极学习身边的先进典型,学习他们孝老爱亲、尊长恤幼的精神;学习他们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精神;学习他们见义勇为、舍己为人的精神;学习他们诚实守信、一诺千金的精神;学习他们敬业奉献、恪尽职守的精神,营造尊重榜样、学习榜样、争当榜样、超越榜样的良好风尚。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学以增智,学以养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广大青年大学生勤奋学习、终身学习,在孜孜不倦的求知中积淀人生厚度,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修德是一项基本功,如果修不好德,就没有强劲的动力,很难求得真学问;修不好德,就没有坚定的立场,很难做出正确的决断选择;修不好德,就没有明确的方向,很难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须做到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青年大学生只有在面临正确与错误抉择时明辨是非,在做人做事原则问题上坚定正确的方向,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人生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而笃实是做人、做事的根本,为人要笃,做事要实,只有为人笃厚老实,做事实实在在,大学生才能让自己的德行、学问日有所长。因此,高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将勤学作为成长进步的阶梯,积极引导大学生将修德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积极引导大学生将明辨作为追求真理的态度,积极引导大学生将笃实作为提高本领的途径,努力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
高校要鼓励倡导同学们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以身示范,努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身边和全社会的人去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积极培树一些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领作用,不断扩大辐射范围,带领身边学生从身边节粮、节水和节电等点滴小事做起,通过勤学、修德、明辨和笃实的途径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带领全社会成员从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对人友善等日常工作生活小事做起。另一方面,大力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在广大群众之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共同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共同为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
二、高校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要努力构建“一元指导、两个主阵地、三个阶段、四个途径、五个平台”全方位的长效培养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打牢学生思想基础;坚持联系实际,分类指导,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坚持改进创新,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平台,开辟渠道,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有效性。
(一)一元指导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的指导地位,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发展形态,与其他社会形态相比有着自身的本质属性,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是这种本质属性在价值层面的集中反映。
(二)两个主阵地
以学生组织和宣传平台作为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学生组织是学院联系同学们的桥梁,是维护同学利益的重要组织,是学生进行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重要平台。学生组织要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深化同学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除了打造坚强有力的学生组织,以各类活动为载体,高校还要建设覆盖线上线下的多个宣传平台,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主题网站,开办微博、微信主页,综合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进行理论宣传、互动交流。 (三)三个阶段
根据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不同特点,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将教育过程分为入学教育、平时教育、临毕业教育三个阶段,增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效性与针对性,分别进行入学引导教育,平时培养教育和毕业护航教育。入学引导教育包括入学讲座、入学座谈等多种形式,内容涵盖心理调适、生活贴士、校史院情、专业发展前景与方向等方方面面。平时教育过程是整个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教育形式最为多样,教育力量最为强大,教育主题最为丰富,包括各种学习活动、实践活动以及各类文体活动,努力使24字核心价值理念人知人晓、深入人心。临毕业教育是教育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着眼于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就业升学任务,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注重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方面的教育,因此该阶段主要是为学生在就业和升学方面提供各种帮助,包括信息提供和技巧训练。
(四)四个途径
学校教育。充分运用丰富的教师资源,建设了一支由党政干部、专家教授、青年教师、辅导员构成的工作队伍,从思想引领、理论培养、能力锻炼、品格塑造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
社会教育。注重邀请导师结合职业特点,发挥自身专长,通过讲座、座谈、等多种方式,与学生分享人生经历与人生感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讲解社会形势、分析党情国情、介绍国家决策,让学生对当前社会形势有更全面正确的理解。通过导师教育,综合利用校外资源,发挥社会合力,鼓励、支持和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
朋辈教育。朋辈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思想引导,高年级同学对低年级同学或优秀同学对其他同学,通过个别交谈、座谈或作报告等方式,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学习指导,高年级同学和优秀同学通过分享学习经验、学习方法,为同学答疑解惑,引导同学培养端正的学习态度,有效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帮助同学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三是生活指导,高年级同学和优秀同学在规划大学生活、处理生活问题以及生活技巧方面分享自己的经历,并给出意见和建议。
自我教育。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自我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引导学生研读经典,进行学术研究,理论自学;带领学生参观革命圣地,让学生在实地震撼中把革命精神自觉内化为自身的优良品质;为学生提供开展活动的平台,让学生自主策划、筹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公益活动,让学生在组织策划和参加活动中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五)五个平台
理论学习平台。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内容,理论学习平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举办辅导讲座,邀请党政领导、专家学者就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创新理论、重要战略思想、重大政策以及社会思潮、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讲解引导;编发简明理论学习读本等资料;依托学生组织,积极举办读书、征文等活动。
社会观察平台。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世情党情国情,正确认识当前社会形势和社会问题,培养和提高独立思考、思辨甄别的意识和能力,澄清思想上的困惑和模糊认识,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以及社会热点现象进行观察思考,形成更深刻、更理性、更全面、更稳定的看法,进而明确坚定的政治方向。高校要努力搭建社会观察平台,社会观察平台包括举办形势政策报告会;利用媒体社会观察专栏资源编发社会形势材料;组织和支持学生参加参观、调研等活动。
校内实践平台。校内实践平台主要包括各类文体活动。学院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学院学生策划组织体育比赛、文艺比赛、辩论赛等各类文体活动以及支教、献血、义务劳动等公益活动,并依托学生会等学生组织承办校团委各项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活动机会,广阔的活动平台。
校外实践平台。高校要积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为同学实习提供保障。
对外交流平台。思想观点在交流碰撞中更容易产生新的灵感,获得新的进步。高校要积极为学生创造与外校学子、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人士的交流机会,搭建对外交流平台。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1).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个倡导 大学生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场所,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必要,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努力构建“一元指导、两个主阵地、三个阶段、四个途径、五个平台”全方位的长效培养机制,引领当代大学生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者、践行者和传播者。
一、高校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者
勤学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有内在关联性,因此要引导青年大学生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坚持以学业为本,不断夯实科学文化知识基础,坚持听好每一堂课、完成好每一次作业、掌握好每一个知识点,认真对待每一门课程考试,专攻博览,不断体悟大学之道,努力求得真学问。与此同时,高校要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的相关学习活动,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含义、丰富内涵和现实意义等方面大力开展宣传教育,使学生成为熟悉和通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含义和要求,深刻理解当前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能性与必然性,深刻认识到自身肩负的重大光荣使命的青年学子。此外,高校还要鼓励和倡导学生积极学习身边的先进典型,学习他们孝老爱亲、尊长恤幼的精神;学习他们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精神;学习他们见义勇为、舍己为人的精神;学习他们诚实守信、一诺千金的精神;学习他们敬业奉献、恪尽职守的精神,营造尊重榜样、学习榜样、争当榜样、超越榜样的良好风尚。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学以增智,学以养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广大青年大学生勤奋学习、终身学习,在孜孜不倦的求知中积淀人生厚度,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修德是一项基本功,如果修不好德,就没有强劲的动力,很难求得真学问;修不好德,就没有坚定的立场,很难做出正确的决断选择;修不好德,就没有明确的方向,很难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须做到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青年大学生只有在面临正确与错误抉择时明辨是非,在做人做事原则问题上坚定正确的方向,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人生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而笃实是做人、做事的根本,为人要笃,做事要实,只有为人笃厚老实,做事实实在在,大学生才能让自己的德行、学问日有所长。因此,高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将勤学作为成长进步的阶梯,积极引导大学生将修德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积极引导大学生将明辨作为追求真理的态度,积极引导大学生将笃实作为提高本领的途径,努力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
高校要鼓励倡导同学们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以身示范,努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身边和全社会的人去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积极培树一些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领作用,不断扩大辐射范围,带领身边学生从身边节粮、节水和节电等点滴小事做起,通过勤学、修德、明辨和笃实的途径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带领全社会成员从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对人友善等日常工作生活小事做起。另一方面,大力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在广大群众之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共同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共同为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
二、高校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要努力构建“一元指导、两个主阵地、三个阶段、四个途径、五个平台”全方位的长效培养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打牢学生思想基础;坚持联系实际,分类指导,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坚持改进创新,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平台,开辟渠道,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有效性。
(一)一元指导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的指导地位,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发展形态,与其他社会形态相比有着自身的本质属性,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是这种本质属性在价值层面的集中反映。
(二)两个主阵地
以学生组织和宣传平台作为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学生组织是学院联系同学们的桥梁,是维护同学利益的重要组织,是学生进行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重要平台。学生组织要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深化同学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除了打造坚强有力的学生组织,以各类活动为载体,高校还要建设覆盖线上线下的多个宣传平台,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主题网站,开办微博、微信主页,综合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进行理论宣传、互动交流。 (三)三个阶段
根据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不同特点,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将教育过程分为入学教育、平时教育、临毕业教育三个阶段,增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效性与针对性,分别进行入学引导教育,平时培养教育和毕业护航教育。入学引导教育包括入学讲座、入学座谈等多种形式,内容涵盖心理调适、生活贴士、校史院情、专业发展前景与方向等方方面面。平时教育过程是整个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教育形式最为多样,教育力量最为强大,教育主题最为丰富,包括各种学习活动、实践活动以及各类文体活动,努力使24字核心价值理念人知人晓、深入人心。临毕业教育是教育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着眼于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就业升学任务,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注重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方面的教育,因此该阶段主要是为学生在就业和升学方面提供各种帮助,包括信息提供和技巧训练。
(四)四个途径
学校教育。充分运用丰富的教师资源,建设了一支由党政干部、专家教授、青年教师、辅导员构成的工作队伍,从思想引领、理论培养、能力锻炼、品格塑造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
社会教育。注重邀请导师结合职业特点,发挥自身专长,通过讲座、座谈、等多种方式,与学生分享人生经历与人生感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讲解社会形势、分析党情国情、介绍国家决策,让学生对当前社会形势有更全面正确的理解。通过导师教育,综合利用校外资源,发挥社会合力,鼓励、支持和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
朋辈教育。朋辈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思想引导,高年级同学对低年级同学或优秀同学对其他同学,通过个别交谈、座谈或作报告等方式,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学习指导,高年级同学和优秀同学通过分享学习经验、学习方法,为同学答疑解惑,引导同学培养端正的学习态度,有效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帮助同学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三是生活指导,高年级同学和优秀同学在规划大学生活、处理生活问题以及生活技巧方面分享自己的经历,并给出意见和建议。
自我教育。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自我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引导学生研读经典,进行学术研究,理论自学;带领学生参观革命圣地,让学生在实地震撼中把革命精神自觉内化为自身的优良品质;为学生提供开展活动的平台,让学生自主策划、筹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公益活动,让学生在组织策划和参加活动中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五)五个平台
理论学习平台。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内容,理论学习平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举办辅导讲座,邀请党政领导、专家学者就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创新理论、重要战略思想、重大政策以及社会思潮、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讲解引导;编发简明理论学习读本等资料;依托学生组织,积极举办读书、征文等活动。
社会观察平台。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世情党情国情,正确认识当前社会形势和社会问题,培养和提高独立思考、思辨甄别的意识和能力,澄清思想上的困惑和模糊认识,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以及社会热点现象进行观察思考,形成更深刻、更理性、更全面、更稳定的看法,进而明确坚定的政治方向。高校要努力搭建社会观察平台,社会观察平台包括举办形势政策报告会;利用媒体社会观察专栏资源编发社会形势材料;组织和支持学生参加参观、调研等活动。
校内实践平台。校内实践平台主要包括各类文体活动。学院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学院学生策划组织体育比赛、文艺比赛、辩论赛等各类文体活动以及支教、献血、义务劳动等公益活动,并依托学生会等学生组织承办校团委各项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活动机会,广阔的活动平台。
校外实践平台。高校要积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为同学实习提供保障。
对外交流平台。思想观点在交流碰撞中更容易产生新的灵感,获得新的进步。高校要积极为学生创造与外校学子、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人士的交流机会,搭建对外交流平台。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1).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