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细节·应用经验·建构模型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down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它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并将生活经验与数学应用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时,不只是从教学角度,还要从生活角度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结合自身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总结出一套培养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的教学思路。
  一、抓住细节,精心阅读
  小学生在做应用题时,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读题不清,导致做题失误。
  例1 A、B两地相距1000米。甲以每分钟500米的速度从A地向B地前行,同时乙以每分钟250米的速度从B地向A地前行。甲乙两人多长时间能相遇?
  例2 A、B两地相距1000米,甲以每分钟500米的速度从A地向B地前行,同时乙从离A地600米的地方出发,以每分钟250米的速度从出发点向B地前行。甲乙两人多长时间能够相遇?
  例1和例2粗看起来很相似,实际上,例1是相遇问题,例2是追及问题。这两个问题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学生常常因为读题时不仔细,导致频频出错。
  因此,在应用题教学环节中,需要着重培养的就是学生的读题能力。学生读完题之后,一定要让学生去思考:这道题讲的内容是什么?有哪些条件?需要注意的是什么?然后再引导学生确立解题思路,找出解题方法。
  一开始这样做的时候,学生往往很不适应,教师可以放慢节奏、稳步推进,经过长时间的课堂培养,学生自然就养成了精心读题、读完思考的好习惯。这样的好习惯,是成功解答应用题的第一步。
  二、应用经验,形成通感
  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往往取材于生活,这就对学生的生活经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不仅要多去体验生活,更重要的是,要把生活中经历到的问题与数学联系起来,同时数学问题也要与生活经历紧密相连,做到“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1.生活问题数学化
  生活问题数学化要求学生把生活中遇到的解决不了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
  例3 王超一家四口的年龄之和为100岁。10年前,他们全家人加起来为65岁。其中,王超比哥哥小8岁,妈妈比爸爸小2岁。今年王超全家人的年龄分别是多少岁?
  这是一个典型的生活问题。这样的生活问题单纯靠生活经历算出王超全家人的年龄很难,若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就容易多了。
  10年前,王超一家四口的年龄之和为65岁,10年后全家的年龄都相应增加了10岁,也就是65 10×4=105(岁)。实际情况是全家人的年龄之和为100岁,也就是说10年前王超还没出生,于是,王超今年的年龄应该是:105-100=5(岁)。
  哥哥的年龄是5 8=13(岁)。爸爸妈妈年龄之和是100-5-13=82(岁),爸爸的年龄是(82 2)÷2=42(岁),妈妈的年龄是42-2=40(岁)。
  2.数学问题生活化
  与生活问题数学化一样,数学问题生活化就是把在数学课本上难以理解的应用题放到生活中去,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亲身体验来帮助理解。
  例4 有三根绳子,每根绳子剪成三段,每剪开一段用时1秒,问三根绳子全部剪完,用时多长时间?
  这道题学生如果按照惯性思维来做,就会误以为每根绳子剪成三段需要剪三次,共需3秒,三根绳子全部剪完就是9秒。
  我经常鼓励学生把数学中不懂的问题,通过动手来找答案。于是,对于这个题,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找来三根绳子,示范给学生看:一根绳子要剪成三段,总共需要剪几次?通过示范,学生知道了只需剪两次就能剪成三段,那么这个题目的答案是6秒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围绕典型,建构模型
  数学应用题中有很多问题模型,通过对这些模型的构建和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解题思路,更快更好更准确地完成数学应用题的解答。
  常见的问题模型有:相遇问题模型(如例1),追及问题模型(如例2),植树问题模型(如例4),此外还有归一问题模型、鸡兔问题模型、抽屉原理问题模型等。
  例5 5台小型织布机8小时可以织布400米,10台小型织布机7小时能够织布多少米?
  这个应用题属于上面提到的归一问题模型。归一问题模型的解题思路是:先求出1台小型织布机1小时织布的米数,再求10台小型织布机7小时的织布米数。明确好了这样的解题思路,再去求属于归一问题模型的题就很快了。因此,数学中的问题模型构建,都是通过做题过程中遇到的应用题总结出来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边做题边总结这些问题模型,才能把应用题做好;只有不断夯实解题能力,才能彻底避免题海战术。
  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教学看起来很难,但只要多让学生练习和总结,培养学生读题时仔细,做题时结合生活经历和问题模型,再难的应用题也会迎刃而解的。所以,作为数学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不再谈应用题色变。
  (责编 金 铃)
其他文献
[摘 要]教学设计应基于对课程标准、学生、教材等的精确分析。分析教材、学生以及课程标准是教学设计的起点。以“认识角”这一课为例,教师只有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有效的的教学分析,才能构建有张力的教学框架。  [关键词]教学分析;课程标准;学习对象;教材内容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9-0052-01  在数学教学中,一些教师备课时往
[摘 要]加法交换律作为小学数学阶段为数不多的定律之一,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剖析“加法交换律”这一简单的知识,抓住这一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的本质,并通过四次执教时的思考与探讨,获得了更具有指导性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加法交换律;数学思想;简单知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2-0016-02  2016
[摘 要]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都是较为基础的知识,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在课堂中需要将教学的现实性特点突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才是教学的目的所在。  [关键词]现实性 小学数学 认识负数 教学案例 设计思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2-030  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因此数学学习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下面,以“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学生的错误是课堂中的重要教学资源。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直面学生的错误,有效利用错误资源,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  [关键词]数学教学 错误 思维 算理 算法 技能 认知结构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5-023  错误,作为学生学习的必然产物,在学生的
[摘 要]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能够根据统计的需求正确分类、收集和整理数据是“分类统计”这一课教学要达到的基本要求。通过激发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合作探索、实践实用,以及回顾整理,不但让学生牢固地掌握了知识,还发展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分类统计 统计表 比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4-009  【教学目标】  
[摘 要]智慧课堂教学软件较好地实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借助IRS即时反馈系统,可课前实时检测,判定学习生态;课中及时检测,把脉核心知识;课后及时检测,把控内化程度。全过程的学习检测,能让“以学定教”有直观的感受也有量化的管控,这为教师对课堂教与学的行为决策,提供了一个依据。  [关键词]IRS即时反馈系统;检测;认识分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
新课程指出教学应尊重学生的实际,要确保全体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要注重学生在探究中获知。但是,环顾当下的教学设计,为了提高教学活动的热闹程度,说假话、研究假问题、师生作秀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公开课和评优课中尤为突出。笔者认为,有效的教学必须是真实的,真正地学会知识。在真实的探究行为中体验最为真实的情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感悟真实的生命态度,进而提升数学素养。要实现这一切,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就必须务
教材是承载知识的载体,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体会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更全面地把握教学目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少教师会忽视对教材的解读,解读视野狭窄,解读方法单一,解读程度肤浅,不能从整体上分析和把握教学内容,导致解读教材不到位,出现偏差、误读,使整个教学设计、课堂实践、教学效果几乎等于零,甚至产生负效应。就
[摘 要]追问是引发学生数学思考的“催化剂”。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和回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使他们在积累学习经验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学习能力,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追问;知识源头;错误原因;思维障碍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2-0092-01  数学课堂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对三角形初步了解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教师要引领学生在活动情境中深入探究三角形的特征,发现数学现象,从而真正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本质。在此,我撷取本课的三个教学片断,作粗浅的思考。  一、活动感知,促进操作思考的整合  师:每个小组都有3根小棒,先测量小棒的长度,再试一试,看能不能用它们围成一个三角形。(学生小组实践操作)  生1:3厘米、3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