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代以来,国人对出国留学的态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从谈虎色变、到将信将疑再到趋之若鹜的变化与人类逐步认识与食用“狼桃”的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妙,笔者以此实例作一类比,梳理了晚清出国留学兴起的不同阶段并分析了其处于各个阶段的原因,此问题的研究对当下人们树立正确理智的教育观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出国留学 容闳 近代 狼桃
一、新鲜事物的初始状态
(一)“狼桃”的发现
“狼桃”的原籍在南美洲的秘鲁,是原始丛林中的野生果实,全株身披绒毛,枝叶中分泌着难闻的液体,加之它和颠茄、曼陀罗花等有毒植物有亲缘关系,同属于茄科而受到“株连”,当地印第安人认为是有毒的果实,就给它取了个吓人的名字“狼桃”,使人谈虎色变,不敢问津。
(二)“留学生”的由来
唐朝时的中国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特别繁荣,与之相邻的各国又敬畏又羡慕,纷纷派外交使节到中国来,那个时候还没有大使馆这些常设机构,日本政府派出的“遣唐使”在中国也不能停留太长时间,学到的知识很有限。于是,日本政府决定在派“遣唐使”的同时,随同带来一批青年学生,长期留在中国学习,这就是最早的“留学生”了。
二、敢于作“第一”的人
(一)第一个吃“狼桃”的人
据说有位秘鲁姑娘,身患贫血病久治不愈,再加上失恋带来的极大痛苦,她忽然想起传说中能毒死人的“狼桃”,便横下心采来几个吃了,决心了此一生。奇怪的是她吃了以后并没有发生中毒的迹象,于是她又再吃,而越吃脸色变的越红润,身体也越发健康了起来。消息一经传开,人们才在惊异之余开始改变了固有的看法,摈弃了之前的偏见。
(二)第一个出国留学的中国人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起,中国社会开始从传统的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国家日益贫弱,社会战乱不已,民族灾难深重,人民饥寒交迫。家境贫寒的容闳因为交不起私塾的学费来到了食宿全免的马礼逊学堂。1847年,时任马礼逊学堂的校长,毕业于耶鲁大学的美国人赛缪尔·布朗因健康原因决定离职回国,容闳因此被带往美国深造,先读预科,后考入耶鲁大学,185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成为毕业于美国大学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
三、经验的逐步推广
(一)为番茄正名
公元1554年,英国的俄罗拉达利公爵在南美洲见到了这种色彩艳丽惹人喜爱的浆果,便把他带回了欧洲,作为罕有之物送给了他的情人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在万分喜悦之余,将其作为观赏之果栽植于御花园中。
(二)容闳与中国首批官派留学生
1855年春,容闳学成而归,怀着满腔的报国热忱,回到了阔别八年的祖国。他开始四处奔走,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接受西方的教育。他先后在香港高等法院和上海海关当过翻译,也曾在宝顺洋行经营丝绸和茶叶。他后来把希望寄托在了太平天国运动上,但因计划得不到其他人的支持,所以无法实施。
四、真正的兴起
(一)方登大雅之堂
番茄可食的消息在欧洲流传开来,甚至在1811年出版的德文植物学辞典中还有了番茄可吃的记载。几乎同一时期,意大利的厨师们也开始小心翼翼地拿它来做菜,番茄终于被烹制成美味佳肴,登上了大雅之堂的餐桌之上。渐渐地,世界各国开始广为种植和食用番茄,人们也逐渐的认识和体验到了番茄带来的好处。越来越喜欢这种色泽鲜艳、味道甜美的“禁忌之果”。
(二)首批官派留学生回国
留美幼童的全面发展和自由民主意识的提高引起了留美监督陈兰彬、吴子登等顽固派官僚的不满,他们把幼童们剪短发、穿西服、不行三拜九叩之礼视为大逆不道,上告清廷,要求从速解散留学事务所,撤回留美学生。1881 年,清政府决定立即提前召回所有留学生。
五、持续的发展
(一)番茄的发展
18世纪后,番茄已经作为一种世界性蔬菜传播到了大部分的国家和地区,尤其是19世纪以后,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番茄已被证明含有多种维生素和营养成分,如番茄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A以及叶酸、钾等重要的营养元素。特别是它所富含的番茄红素,对人体的健康更有益处。随着这种水果型蔬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欢,科家们也在不断培育着更优良的番茄品种,发掘着它更多的营养价值。
(二)留学事业的继续
在首批幼童赴美学习后的第二年,即1873年,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正式奏请清政府派遣学生赴欧洲学习。1877年,沈葆桢联合李鸿章再次上奏此事,获得了清政府的批准,第一批30名留欧学生分别被派往英、法等国学习海军业务和机械制造工业。1894年,甲午海战的失败惊醒了沉睡中的国人,清廷于1896年开始对日本派遣留学生,中国历史上涌起了空前的留学大潮,一个新型的学贯中西的知识分子群体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开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结语
2012年是中国留学之父容闳逝世一百周年,自容闳先生始,无数中华学子远渡重洋,寻求富国救民的真理,接受先进知识的熏陶和近代思想的洗礼,回国后,为中国的近代化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回想先生当年,面对着未知的恐惧,抱着怎样的决心做了第一个敢吃“狼桃”的人。而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第一位勇敢者,后来的人才能追寻着他的足迹而去。值此良机,再次向出国留学之父容闳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
参考文献:
[1]朱歌.留学生的来历[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03:57.
[2]张磊.从“狼桃”到“爱情果”[J].家庭中医药,2005,11:54.
[3]伍莉洁.爱国主义教育丛书:容闳[M].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政治学院)
关键词 出国留学 容闳 近代 狼桃
一、新鲜事物的初始状态
(一)“狼桃”的发现
“狼桃”的原籍在南美洲的秘鲁,是原始丛林中的野生果实,全株身披绒毛,枝叶中分泌着难闻的液体,加之它和颠茄、曼陀罗花等有毒植物有亲缘关系,同属于茄科而受到“株连”,当地印第安人认为是有毒的果实,就给它取了个吓人的名字“狼桃”,使人谈虎色变,不敢问津。
(二)“留学生”的由来
唐朝时的中国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特别繁荣,与之相邻的各国又敬畏又羡慕,纷纷派外交使节到中国来,那个时候还没有大使馆这些常设机构,日本政府派出的“遣唐使”在中国也不能停留太长时间,学到的知识很有限。于是,日本政府决定在派“遣唐使”的同时,随同带来一批青年学生,长期留在中国学习,这就是最早的“留学生”了。
二、敢于作“第一”的人
(一)第一个吃“狼桃”的人
据说有位秘鲁姑娘,身患贫血病久治不愈,再加上失恋带来的极大痛苦,她忽然想起传说中能毒死人的“狼桃”,便横下心采来几个吃了,决心了此一生。奇怪的是她吃了以后并没有发生中毒的迹象,于是她又再吃,而越吃脸色变的越红润,身体也越发健康了起来。消息一经传开,人们才在惊异之余开始改变了固有的看法,摈弃了之前的偏见。
(二)第一个出国留学的中国人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起,中国社会开始从传统的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国家日益贫弱,社会战乱不已,民族灾难深重,人民饥寒交迫。家境贫寒的容闳因为交不起私塾的学费来到了食宿全免的马礼逊学堂。1847年,时任马礼逊学堂的校长,毕业于耶鲁大学的美国人赛缪尔·布朗因健康原因决定离职回国,容闳因此被带往美国深造,先读预科,后考入耶鲁大学,185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成为毕业于美国大学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
三、经验的逐步推广
(一)为番茄正名
公元1554年,英国的俄罗拉达利公爵在南美洲见到了这种色彩艳丽惹人喜爱的浆果,便把他带回了欧洲,作为罕有之物送给了他的情人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在万分喜悦之余,将其作为观赏之果栽植于御花园中。
(二)容闳与中国首批官派留学生
1855年春,容闳学成而归,怀着满腔的报国热忱,回到了阔别八年的祖国。他开始四处奔走,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接受西方的教育。他先后在香港高等法院和上海海关当过翻译,也曾在宝顺洋行经营丝绸和茶叶。他后来把希望寄托在了太平天国运动上,但因计划得不到其他人的支持,所以无法实施。
四、真正的兴起
(一)方登大雅之堂
番茄可食的消息在欧洲流传开来,甚至在1811年出版的德文植物学辞典中还有了番茄可吃的记载。几乎同一时期,意大利的厨师们也开始小心翼翼地拿它来做菜,番茄终于被烹制成美味佳肴,登上了大雅之堂的餐桌之上。渐渐地,世界各国开始广为种植和食用番茄,人们也逐渐的认识和体验到了番茄带来的好处。越来越喜欢这种色泽鲜艳、味道甜美的“禁忌之果”。
(二)首批官派留学生回国
留美幼童的全面发展和自由民主意识的提高引起了留美监督陈兰彬、吴子登等顽固派官僚的不满,他们把幼童们剪短发、穿西服、不行三拜九叩之礼视为大逆不道,上告清廷,要求从速解散留学事务所,撤回留美学生。1881 年,清政府决定立即提前召回所有留学生。
五、持续的发展
(一)番茄的发展
18世纪后,番茄已经作为一种世界性蔬菜传播到了大部分的国家和地区,尤其是19世纪以后,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番茄已被证明含有多种维生素和营养成分,如番茄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A以及叶酸、钾等重要的营养元素。特别是它所富含的番茄红素,对人体的健康更有益处。随着这种水果型蔬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欢,科家们也在不断培育着更优良的番茄品种,发掘着它更多的营养价值。
(二)留学事业的继续
在首批幼童赴美学习后的第二年,即1873年,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正式奏请清政府派遣学生赴欧洲学习。1877年,沈葆桢联合李鸿章再次上奏此事,获得了清政府的批准,第一批30名留欧学生分别被派往英、法等国学习海军业务和机械制造工业。1894年,甲午海战的失败惊醒了沉睡中的国人,清廷于1896年开始对日本派遣留学生,中国历史上涌起了空前的留学大潮,一个新型的学贯中西的知识分子群体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开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结语
2012年是中国留学之父容闳逝世一百周年,自容闳先生始,无数中华学子远渡重洋,寻求富国救民的真理,接受先进知识的熏陶和近代思想的洗礼,回国后,为中国的近代化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回想先生当年,面对着未知的恐惧,抱着怎样的决心做了第一个敢吃“狼桃”的人。而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第一位勇敢者,后来的人才能追寻着他的足迹而去。值此良机,再次向出国留学之父容闳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
参考文献:
[1]朱歌.留学生的来历[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03:57.
[2]张磊.从“狼桃”到“爱情果”[J].家庭中医药,2005,11:54.
[3]伍莉洁.爱国主义教育丛书:容闳[M].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政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