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诗歌鉴赏方法与技巧

来源 :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53845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以抒情为目标,语言高度凝练,几句话就勾勒出一个形象,创造出一个意境,抒发出某种情感。但是诗歌又不像小说、戏剧那样,完整而清晰的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物。同时诗歌也不像散文那样准确而具体地描写完整的图画或场景。在诗中,图画和场景只是诗人抒发场景的触媒,诗人只是从中提取几个意象和细节,略加描绘便“化景物为情思”,轉而抒发主观想向,内心独自和心灵中的种种感应。因此,诗歌的语境总是模糊朦胧的,要想正确鉴赏诗歌主旨,需要了解诗歌的一般知识,掌握诗歌鉴赏的有效方法;并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下面就就此谈一谈我的见解。
  一、古典诗歌鉴赏的方法
  诗的形象不是一般的文学形象。在诗中景物、事物、人物构成风景画,生活场景构成风俗画,均为“景”。作为诗歌形象之景,不过是“情’的对应物,依托物,或者说是情感的借代物,哲思的象征物。形象的典型特征,也就是诗人选词择句,精心刻画,雕塑的典型特征,恰是诗人灵感的触发点,抒情的聚焦点,闪光灵魂的投射点。由于诗人纯真、高尚、美好情思的照耀 ,普通意象和诗句也可以熠熠生辉。诗语、形象、情思三点全盛一点,三位构成一体,可以组成文质兼美、声情并茂、意象俱佳的华章。
  诗歌鉴赏要充分发挥认知、联想等方法,以求准确理解诗歌意境之美。学习诗词,重在领悟,仔细品味作品,以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学习者要用自己掌握的语言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判断和评价,达到鉴赏目的。
  (一) 背诵诗词要理解和背诵相结合,背诵是前提,理解是基础。
  学习古代诗歌特别是唐以前的诗歌,背诵极为重要,读的不通顺,就谈不上鉴赏。只看不读,就难进入诗的境界。因此接触课文开始就要把读放在第一位。
  背诵诗歌要一边读一边品味诗歌的语句层次、内容和韵味,直至进入诗歌的意境。鉴赏古代诗词,依靠反复诵读和自行领悟。背诵是读诗的前提,但仅仅靠背诵是不够的,只能背诵不能理解等于没读。诗歌背诵是必要的,诗歌能背诵,则日后心能有所领悟,只有反复诵读,诗中藏而不露的意味才能逐步体会出来。
  (二)运用联想和想象,体味诗词意境之美。
  所谓诗的“意境”指诗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意”是情意、意绪,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广义的,不单只景物描写而言,也包括所见、所历的事情,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之类的描述。“意”和“境”高度融合在一起,就自然形成一种可以引发读者想象和联想,使人恍若身临其境的艺术境界。人们在读文学作品所常有的喜怒哀乐之情,即由此而生。由此可见,意境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之所在,意境不鲜明的作品很难被称为文学作品,诗歌尤为如此。
  (三)借助章法、句法理解诗意。
  诗词句法、章法于散文稍有不同,最明显的是,诗词中经常出现倒装句式。例如:“素衣莫起风尘叹。”是风尘中素衣化缁之叹;“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意为“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意为“江山仍是千年江山,可是孙仲谋的流风意蕴却无处所寻。”;“波心漾,冷月无声。”意为“冷月无声的荡于波心”。像这样的的倒装句,诗词中很普遍,尽管这是适应格律的需要,也收到了加强作品艺术效果的意图,仔细斟酌,性味全出。
  二、古典诗歌鉴赏的技巧
  解答诗歌鉴赏、诗词鉴赏问题,不能开始就和原诗比较,应先尽可能理解原诗,这需要我们做到以下三点:
  弄懂表层意思
  任何感情,任何内容,均需要运用语言这个载体来表达,因而弄清作品的字面意义是理解作品深层意义的第一步。理解作品深层意义要注意两点:
  1、明白词语的含义。这里词语的含义非指一般的含义。其一诗词语所使用的典故,只有理解典故意义才能理解作者心意,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此句中“封狼居胥”用了典故,原指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而还的事。此引指南宋张俊隆兴元年北伐而败于符离之事。
  2、理清句子结构特点。诗词的语言力求凝练,有时还要求对仗讲求音韵,因而诗词的语言不同于一般的散文语言。其结构特点:一是省略跳跃,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即此类句子,读诗时,读者需要将这些互相关联的景物组织起来理解。二是词中词序有时不正当的排列,理解时需要调整语序。如:“碧梧栖老风枝”,理解时应将词序改为“凤凰老栖碧梧枝”,句中词序调整主要根据词语意义表达的词语间的关系。
  (二)理解深层含义
  有些句子只停留在表层意思是,是远远不能理解作者意思的,这不仅需要通过语言这个表现形式去体味作者的真实情感,还需要读者弄懂诗句的语境意义和意境意义。
  诗句的意境即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融合,要理解诗歌诗句的意境意义,首先要分析作品中所叙的事,所写的境是什么,然后再脑海中形成那种事、景所展示的画面,再根据这种画面去想象作者处于其中,会有怎样的感情。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支开。”作品所写的景:寒风凛冽的严冬大雪封地,可一支红梅却盎然怒放了。一派银妆素裹之中,却有那么娇艳的一点红,不仅写出了梅的形态美,而且也写出了梅花抗寒斗雪的孤傲品格。作者讴歌红梅,也正体现了作者的品格与情操。再如《雨霖铃》中景、事与情的融合,更是浑然一体。
  体会诗歌意境,重要的是在脑海中能浮现出作品所述之事,所绘之景的
  画面,能设身处地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把握所写之景的感情甚高,是明快高亢,是阴暗低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作品的深层含义。
  (三)把握鉴赏技巧
  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要遵循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原则。要能抓住最能表达作品主旨和诗人情感的情景语言和艺术手法进行透彻的分析,赏析其艺术效果。
  诗词的语言要求精炼、含蓄,同时诗词的语言又有跳跃性。
  精炼,即要求用尽量少的语言去表达丰富的内容,用语要准确、生动、形象。如:《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执手”一词准确而形象的刻画出一对恋人分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他们应该有多少离别的话要倾诉,但只能泪眼相对,因为那种依恋,那种愁苦的心情是难以用语言来尽情表达的,同时也不知用何种语言才能把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因而只能是四手相执,泪眼相对,情满心中,却话哽咽喉。一个“竟”字准确、生动的反映了这种心情。
  含蓄。诗人的语言,不能像散文一样直露,它要求感情不露,意在言外,但绝不是像朦胧诗那样,使人不知所云,颇费猜测,而是事物景明情真,只不过不是赤裸裸的表白自而已。如《扬州慢》中“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看字面上只是对红药发问:你年复一年为谁生长?为谁开放?实际是写金兵入侵,战火过后,扬州萧条冷落的景象,扬州本来人烟稠密,市场繁荣,是经济文化中心,且扬州环境优美,河流纵横,杜牧云:“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一派冷清沉寂的景象,桥边芍药也无人欣赏,自生自灭。这一切都是外族入侵造成的。这里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憎恶而且也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满。
其他文献
课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在英语课文教学中既传授给学生知识,又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值得每个教师探讨。我认为,有效的方法应该按照“整体——分段——再整体”这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骤:课文整体教学  在讲授课文时首先应把学生引导到课文的要点和中心思想上来,第一步骤的课文整体教学要根据课文材料的不同采取多种形式。我的做法是:  一、简化课文听说法
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锥体外系功能障碍引起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异常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以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
背景和目的:  在世界范围内,肺癌已经成为最常见的肿瘤病人死因,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近50年来,肺癌的死亡率并无明显变化,若肿瘤组织局限性侵犯,五年生存率亦只有40%-65%。而非小
目的提取大鼠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s)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传代培养观察二者形态学,以及其生长差异。免疫荧
<正>宫颈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基因、多步骤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持续感染是导致宫颈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宫颈HPV多型别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