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仿格作文的心理学基础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lin2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仿格作文”起源于刘德福老师多年来在作文教学上对“文本摇动心灵”写作理念的思考和多方面的探索。仿格作文教学就是以“文本摇动”为核心理念。以文本刺激为中介。以课堂教学和师生互动为平台,通过文本所提供的教学情境即文本所体现出来的语言、技法、情感、主题和作者的人格魅力等知识建构。用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索活动。来唤醒学生心灵中固有的写作欲望,激起学生思维的飞跃,从而在文本和学生心灵中建立一个隐秘的写作通道,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写作累积达到对文本再创作的教学过程。这一教学理念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成功运用,很有必要引起我们对它的可行性进行多角度的推测和探讨,本文将结合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和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对仿格作文教学从心理学层面进行分析归纳,以求人们对这一理念和教学过程有更多的认识、理解和支持。
  巴甫洛夫认为。人的情绪状态,也像一切心理过程一样,是大脑活动的结果。情绪状态的产生是由外部世界所发生的各种变化而引起的,这些变化导致生活活动欲念的提高与降低,从而使一些需要被动激起,而另一些需要消退,使人的有机体内部进行的过程发生变化。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外部刺激,引起大脑产生对这一刺激物的印象。再进行反复的刺激,在大脑中不断强化对这一刺激物的印象,从而形成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同时巴甫洛夫也认为,不同的刺激在人们头脑中的反应是不同的,意义越重大的刺激产生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效果越好。从另一个角度。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仿格作文的教学实践也正是很好地利用了这一心理反射强化过程,使学生在文本阅读中不断地接受新的刺激,从而强化写作意识,达到再创作的心理冲动。形成新的图式建构,进而完成整个写作过程。这就是“文本摇动”的心理学基础。
  首先,以“文本摇动”为理念的仿格作文教学的提出。本身就是一个大胆的命题,更是一个强有力的刺激。在此之前,人们或许是不敢甚至是不屑提出这样的命题的,认为仿写和抄写一样让人不齿。认为仿写是亦步亦趋地简单地重复别人的劳动,重视的只是模仿,更谈不上有任何的创造性。殊不知,以“文本摇动”为理念的仿格作文教学从某些方面也正揭示了人类从事一切活动的最初状态甚至是最终状态。所谓心灵的摇动就是心灵的感悟。就是事物由此及彼而得到的启发。当然,它绝不排除一开始时的简单的模仿。虽然初始时有些粗糙、生硬甚至机械,但这毕竟是心灵摇动中必须经过的起始阶段。试想,目前人类生活的哪一项活动最初不是由模仿开始的呢?再先进的发明创造也都是由先前的最原始的心灵摇动起步的。从苹果落地到万有引力再到宇宙飞船翱翔蓝天,从蒸汽吹动水壶到原子弹氢弹的爆炸等,都是以心灵摇动为基础的人类的智慧的不断累积。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理直气壮地提出仿写的要求,以打消学生在写作中的种种顾虑。如,从古人所说的“填词”到我们现在所说的“仿写”,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到杜甫的“不尽长江滚滚来”,再到李煜的“恰如一江春水向东流”。其间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从学生不着边际找不到写作门径的所谓自由写作到文本摇动是一种写作理念的更新,这种理念的更新带来的情感刺激也许正巧揭示了推动写作事业不断发展的真谛,其意义和价值也许是划时代的。
  其次,文本摇动中的刺激是连环式的“组合拳”类的多方位立体式刺激。也就是说,作为用以摇动的文本刺激不是单向的简单呈现,而是根据一定的写作训练目的或者训练专题的需要,先选择一定数量的同一话题或文体的名家文章若干篇,再配以对比赏析的文字,在内容上提其旨要,在写法上归乎其类,在课堂上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达到对知识的重新建构。这里学生当然要经历一个同化、顺化以致最后达到平衡的认知发展过程。这一重新建构的新的平衡,是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这具体表现在语言、技法、情感、立意等方面达到的新的认知。形成新的知识建构图式。如果说这一轮的刺激只是让学生达到认知上的提高,在写作上有点蠢蠢欲动的话。那么,下一轮的刺激就是点燃学生不断燃烧的激情,唤醒他们内心固有的潜意识了。那就是老师的下水作文和同班(或平行班)同学在同一要求下的优秀作文的引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再经师生共同探讨、交流写作感受。老师下水作文和学生同龄者的优秀作文会像幽灵一样在学生头脑中挥之不去。不断发酵,当然学生写作的兴趣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扎下根,这一影响也许就是终生的。通过名家引路——教师下水——同伴启发这一连环式的“组合拳”类的多方位立体式刺激,就不愁枯木不会逢春了。
  再次,学生写作后的文萃结集和推荐报刊发表是文本刺激发挥循环效应的最佳也是最有效手段。学生写作兴趣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使他们明确写作的目的和虚荣心也可以说是成功的心理体验得到及时的满足是关键。当然,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自己语言表达水平,在自己将来的生活工作中有用武之地是写作目的,为了在高考中考考出好成绩是写作目的,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肯定也是写作目的。显然。对于初中或高中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前两个似乎有点遥远,更多的学生希望能得到及时的实实在在的认可。如果学生写出了作文我们还简单地按常规的办法去处理,写几句评语再打上个分数甚至在班内选出几篇优秀作文加以评析表扬,久而久之学生燃烧起来的激情定会慢慢地熄灭。形不成连锁效应,在写作教学上做得好的也只能掀起几个小小的浪花,达到的也只是短期效应。最终也成就不了什么大的“气候”。若能在原来做法的基础上以年级为单位从每次作文中选出若干佳作。通过校报的形式发表出来。进而再向有关报刊推荐发表,相信这一刺激产生的效应将是具有轰动性的,学生成功的喜悦是远非你在课堂上表扬几句所能达到的。这样经过一轮摇动刺激下来。学生在写作前后都会有一种期待心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推动写作的动力,再加上学生之间的互相感染和摇动,写作攀比不甘落后的氛围就会形成。如此循环往复。写作水平的整体提高也就指日可待了。
  最后,中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结构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仿格作文教学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首先,处在中学阶段的学生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经历了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整整九年的正规学校教育,在知识储备上有一定的基础;其次,这一阶段的学生。由于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刺激影响对社会人生的经历都有一定的生活累积和感情积淀;第三,在心理上逐渐成熟,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和神秘感正在转换为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一种小大人的感觉使他们不断地模仿成人。否定成人,同时也在不断地否定自己、充实自己、改变自己。在这种不断反复的模仿——否定——改变的过程中,他们在一步步地走向成熟,甚至开拓创新。中学生由于阅读量的不足和写作实践的偏少,使得他们在大多数情况下感到写作的无所适从。有想法无从下笔。无想法硬挤是挤不出高水平的作文的,日积月累。写作的兴趣顿减。甚至听到写作就头疼。而以“文本摇动”为基础的仿格作文教学,正是在正确地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有一定的生活储备和知识积累的中学生。就会在文本(包括老师的下水作文和同龄人的习作)的刺激下有所共鸣,有所联想,一种模仿的冲动,超越的冲动就会在年轻人复杂心态的指引下。产生一种写作的欲望。就像初学画画和初学书法时的临摹一样,学生的写作也是由一开始的模仿语言、模仿结构。到后来追求神似,最后再达到有所创新和突破的。实际上。各种文本的刺激就是学生写作的依托,学生写作产生冲动的过程也就是新的写作图式在他们头脑当中初步形成的过程。这样经过中学阶段长时间的反复刺激和实践,学生的写作水平必定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写作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和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知理论为我们从心理学层面,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才使得以“文本摇动”为理念的仿格作文教学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学作文教学的新路子,并已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中学生的写作思维正处于形成阶段,既是稚嫩的。又是可塑的。若能遵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从摇动刺激、感悟、定格,到再摇动刺激、感悟、定格的循环往复中不断积累操作经验,中学作文教学的新局面一定会在不断的开拓中形成。
其他文献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潮的影响下,单纯的教师传授的教学模式已经开始改变,变成教师引领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知识。毋庸质疑,课改不仅改变了以前那种了无生气的教学氛围和呆板的教学方式,而且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课改实验中,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现象已经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满堂问”式的教学模式;或者是“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或者是“学生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或者是“学生质
纵观中外历史,不难发现,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力量,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在教育。如今的新课程标准也强调“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首先要转变的是以传授、继承已有的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思想,树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现代教育理念。从美国、中国、德国、日本等国学者的研究中,我们确知,创新思维人皆有之。虽然学生的知识没有老师渊博,理解能力没有老师强
阅读方法中,精读与略读是相对的。精读,从字句的确认开始。词义有基本义,也有引申义,但在具体的文章中还有语境义。语境一般指上下文,但也可涉及相关的背景。词语是句子的组成部分,所以词义的确认离不开句子的理解。朱熹认为:“凡读书,须看上下文意是如何,不可泥著一字。”若泥著一字,而不贯通文意,往往难以索解。阅读的单位是句子,但句子不是孤立的,则应从语句的连贯中来确认含义,且含义丰富的句子不仅有字面的意思,
随着以Internet为核心的网络的发展,覆盖天下、网络全球的信息网络环境已初步形成,图书馆正面临着一个日益普及的数字化信息化环境.越来越多的信息资源正被数字化和网络化,越
创新思维,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下面,就我个人的实践谈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营造氛围,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    课堂上,教师要保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外,教师还要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通过引发、组织、示范、释疑、激励等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理论依据  现代诗歌在否定古体诗的过程中奠定了新诗发展的基础,摆脱了各种形式的束缚,实现了诗歌向自身的靠拢,成为文学的典型形式。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说过:“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教”的历史源远流长。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具有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而现代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有其广泛的自然科学思维背景,科学发展观,可以成为目前技术创新的目标价值前提.未来的技术创新方式将是选择重点实现跨越式发展进而带动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