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一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ida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女性,58岁,因“发作性头晕伴耳鸣10 d”于2013年8月17日入院。10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耳鸣,无头痛,无恶心、呕吐,无视物旋转,无听力下降,无感觉异常,无明显肢体乏力,症状持续约5 min后缓解,类似症状反复发作3次,曾就诊于外院,头颅CT造影(2013年8月12日)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1、M2移行部动脉瘤、右侧颈内动脉虹吸部硬化斑块,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我院。既往有糖尿病病史4年余,自服“二甲双胍、格列吡嗪”,未检测血糖。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其他文献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是一种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MPN),以外周血小板计数显著增高、骨髓中巨核细胞增殖旺盛为主要特点,临床主要表现为出血和血栓形成[1-2],是青年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及时治疗预后良好。现将1例以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症状为突出表现的ET报道如下。
期刊
心脏黏液瘤是最常见的心脏原发性肿瘤,而黏液瘤相关性颅内动脉瘤相对少见。早在1894年,就首次出现了黏液瘤相关性颅内动脉瘤的描述和记录,至今临床上对其认识多通过病例报告与回顾性研究。动脉瘤可发生在心脏黏液瘤确诊之前或黏液瘤切除之后,最常发生于两侧的大脑中动脉末梢分支,以梭形动脉瘤多见。动脉瘤可保持大小、数量稳定不变,生长变大,破裂或者持续增多。治疗方案没有统一的标准,心脏黏液瘤切除手术可以减少早期的
期刊
目的探讨近7年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的临床特征、基础心脏病及致病微生物特点及变迁。方法对阜外心血管病医院2005年至2012年住院治疗的IE患者36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分析其基础病因、致病微生物分布及临床转归情况。并对不同亚组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基础病因中风湿性心脏病占6.8%(25/368),先天性心脏病占31.8%(117/368),心脏手术或介入检查及治疗术后被视
目的探讨采用带瓣膜球囊扩张支架经心尖途径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自主设计圆柱状网状钴铬合金支架,将新鲜的牛心包经脱细胞、防钙化等处理后裁剪成人工瓣膜,缝合在钴铬合金支架上,制成带瓣膜主动脉瓣支架。选择健康羊5只,小切口开胸暴露心尖,穿刺左心室心尖,建立轨道。在X线引导下,沿加硬导丝经22 F输送鞘管将带瓣膜支架送至主动脉瓣位置,并扩张球囊释放支架。手术后即刻观察实验效果。结果1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