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对现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教学的思考
在课堂上,学生仍然应该循着教师的上课思路来思考问题。而大屏幕上的内容只是授课的某种辅助工具,是帮助学生在听课的基础上加深理解的一种手段。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往往对屏幕上的色彩、画面、文字的出现与伴随的音乐似乎更感兴趣。而这些势必会对听教师的讲课内容造成一定的干扰,影响了教师的正常授课。这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二、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将知识手把手地教与学生,学生只要能记住它们,然后能准确地反映在练习中即可。也就是说,教师划定了一个由起点到终点的轨迹,这条轨迹被设计得严严实实的,而学生呢,只要你沿着它走,别出轨了,甚至于熟练了的话,闭着眼睛走也行。反正稍有偏差,总有人会好心地将你拉回到原处。所以是不必操多少心的。如此教出的学生,不说能有多少的创造性,就是起码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都是很弱的。
所以,现在有一个问题摆在了教育人的面前:既能吸纳信息化多媒体技术的优越性,又要能体现教学观念变革的手段究竟是什么呢?它实现的可能性来自于网络。
三、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步骤与实践
信息技术环境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 ,特别是多媒体技术所创设的人—网(机)、人—人互动系统。我们可以把一节语文阅读课定位为某一主题化的互联网阅读课教学,而我认为此教学模式不同于上述的传统的教师带着学生走,应该定位为:教师为学生设立一个起点,或引导学生为自己设立一个起点,然后告诉他到达终点时的要求,再提供或建议一些可以帮助他完成任务的资源,这些都有了的话,就可以让学生自己上路了。对于学生来说,只有当他们走过一路,也许精疲力尽,也许头破血流,但回过头再回想这一路来的点点滴滴的收获,却是一种未经者所不可能有的成就感。我想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就应该是这样的。
如何在互联网中体现这种学习过程呢?这就是定主题、定起始点、设计过程的关键。其中主攻方向是学生有所思地自觉自愿地去看大量的文学作品。从中既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量与阅读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学习其写作方法的能力。
主题化互联网教学的课堂模式有四大步骤:设置情景──提出主题──完成主题──总结与成果展示交流。迁移到语文阅读课,阅读理解的过程我们可以看作为一个信息加工过程,经过信息的收集、信息的整理归类,信息资料的解释、规则原理的再运用。据此我们尝试设计这样的一个学习流程:
1、提出建议,明确方向
明确学生拓展阅读的内容、方向,就活动本身提出教师的指导性意见。在处理方法上,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或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或其他手法,激发学生的动机,唤醒对相关经验、表象的意识。使学生了解阅读主题的必要性,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产生完成阅读的动机。
2、主题搜索制作卡片
提出主题后应当立刻构思完成主题的方法与手段。一般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或者对主题进行一定的说明,或者对一些主题进行分解,分解成几个小的步骤以便于学生们的分别专项阅读。在此教师会揭示一些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之上,学生通过Internet集中搜集某一主题的相关资料。在搜集的过程中,随时制作电子读书卡片或纸质卡片记录素材,将相关文字、插图有机结合。这是信息的初步筛选、收集过程。
3、阅读理解,归纳整理
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引导学生将各自搜集的资料加以归类,在归纳整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整理、归类信息的一般能力;在抽提素材本质属性的过程,提供了发展学习者抽象、逻辑推理等能力的可能。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根据学习者的不同反映,随机地创设情景,具体地帮助学生发展上述一般能力。通过对各类素材本质属性的抽提,帮助学习者把握各类信息内容的要素,从而较为深入地理解拓展原阅读范文所包含的意义。这一过程是信息的具体加工过程。每个学生根据自己阅读不同的文章初步形成自己的、初步的学习体会。并且以作文、电子投影片或者其他形式将这种初步成果具体体现出来。
4、展示观点,深入认识
同一事物不同视角的认识对较为整体地理解该事物,具有特定价值,但是不能取代整体认识本身;不同视角看法的有机整合才能帮助我们更为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某一方面,帮助我们较为全面把握该事物。课堂活动过程中,学习者展示各自的认识与看法,通过不同视角观点之间的相互砥砺与补充,完善、加深对拓展阅读主题的认识。这一阶段是信息的深度加工阶段。对形成的初步成果进行交流。教师利用多种形式来完成对成果的交流,或者编成群组、或者班级内交流、或者利用远程交流等方法、手段对初步形成的成果进行合作的研究与讨论。教师身为组织者、引导者要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5、汇报成果集体交流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形成观点与成果、修改观点与成果,完成了阶段性的成果并不是主题化教学的结束。学生不局限于课文所规定的主题,他们开始自己设定主题,还学会展示、推销自己的成果,对完成的主题利用各种形成进行展示与交流。当中教师可以指导与组织学生使用Email形式将自己的成果发送给自己的师长、友人;也可以将成果打印出来形成小作文;可以将其做成主页的形式在网上发表;还可以制作成电子投影片在课堂中与同班同学交流。这就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远不能达到的成效。
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教材所规定的内容,而且学生还掌握了大量的课外知识,随之学习兴趣也相应提高,探索知识的欲望更加强烈,充分体现了网络带给教学的现代化理念,使得学校信息多元化的多媒体充分发挥其作用。信息技术浪潮进入教育教学是势不可挡的,只有我们迎浪而上,不断探索、不断研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教育教学的改革才能深入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哈尔滨呼兰区萧红小学黑龙江150500】
在课堂上,学生仍然应该循着教师的上课思路来思考问题。而大屏幕上的内容只是授课的某种辅助工具,是帮助学生在听课的基础上加深理解的一种手段。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往往对屏幕上的色彩、画面、文字的出现与伴随的音乐似乎更感兴趣。而这些势必会对听教师的讲课内容造成一定的干扰,影响了教师的正常授课。这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二、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将知识手把手地教与学生,学生只要能记住它们,然后能准确地反映在练习中即可。也就是说,教师划定了一个由起点到终点的轨迹,这条轨迹被设计得严严实实的,而学生呢,只要你沿着它走,别出轨了,甚至于熟练了的话,闭着眼睛走也行。反正稍有偏差,总有人会好心地将你拉回到原处。所以是不必操多少心的。如此教出的学生,不说能有多少的创造性,就是起码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都是很弱的。
所以,现在有一个问题摆在了教育人的面前:既能吸纳信息化多媒体技术的优越性,又要能体现教学观念变革的手段究竟是什么呢?它实现的可能性来自于网络。
三、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步骤与实践
信息技术环境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 ,特别是多媒体技术所创设的人—网(机)、人—人互动系统。我们可以把一节语文阅读课定位为某一主题化的互联网阅读课教学,而我认为此教学模式不同于上述的传统的教师带着学生走,应该定位为:教师为学生设立一个起点,或引导学生为自己设立一个起点,然后告诉他到达终点时的要求,再提供或建议一些可以帮助他完成任务的资源,这些都有了的话,就可以让学生自己上路了。对于学生来说,只有当他们走过一路,也许精疲力尽,也许头破血流,但回过头再回想这一路来的点点滴滴的收获,却是一种未经者所不可能有的成就感。我想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就应该是这样的。
如何在互联网中体现这种学习过程呢?这就是定主题、定起始点、设计过程的关键。其中主攻方向是学生有所思地自觉自愿地去看大量的文学作品。从中既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量与阅读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学习其写作方法的能力。
主题化互联网教学的课堂模式有四大步骤:设置情景──提出主题──完成主题──总结与成果展示交流。迁移到语文阅读课,阅读理解的过程我们可以看作为一个信息加工过程,经过信息的收集、信息的整理归类,信息资料的解释、规则原理的再运用。据此我们尝试设计这样的一个学习流程:
1、提出建议,明确方向
明确学生拓展阅读的内容、方向,就活动本身提出教师的指导性意见。在处理方法上,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或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或其他手法,激发学生的动机,唤醒对相关经验、表象的意识。使学生了解阅读主题的必要性,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产生完成阅读的动机。
2、主题搜索制作卡片
提出主题后应当立刻构思完成主题的方法与手段。一般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或者对主题进行一定的说明,或者对一些主题进行分解,分解成几个小的步骤以便于学生们的分别专项阅读。在此教师会揭示一些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之上,学生通过Internet集中搜集某一主题的相关资料。在搜集的过程中,随时制作电子读书卡片或纸质卡片记录素材,将相关文字、插图有机结合。这是信息的初步筛选、收集过程。
3、阅读理解,归纳整理
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引导学生将各自搜集的资料加以归类,在归纳整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整理、归类信息的一般能力;在抽提素材本质属性的过程,提供了发展学习者抽象、逻辑推理等能力的可能。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根据学习者的不同反映,随机地创设情景,具体地帮助学生发展上述一般能力。通过对各类素材本质属性的抽提,帮助学习者把握各类信息内容的要素,从而较为深入地理解拓展原阅读范文所包含的意义。这一过程是信息的具体加工过程。每个学生根据自己阅读不同的文章初步形成自己的、初步的学习体会。并且以作文、电子投影片或者其他形式将这种初步成果具体体现出来。
4、展示观点,深入认识
同一事物不同视角的认识对较为整体地理解该事物,具有特定价值,但是不能取代整体认识本身;不同视角看法的有机整合才能帮助我们更为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某一方面,帮助我们较为全面把握该事物。课堂活动过程中,学习者展示各自的认识与看法,通过不同视角观点之间的相互砥砺与补充,完善、加深对拓展阅读主题的认识。这一阶段是信息的深度加工阶段。对形成的初步成果进行交流。教师利用多种形式来完成对成果的交流,或者编成群组、或者班级内交流、或者利用远程交流等方法、手段对初步形成的成果进行合作的研究与讨论。教师身为组织者、引导者要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5、汇报成果集体交流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形成观点与成果、修改观点与成果,完成了阶段性的成果并不是主题化教学的结束。学生不局限于课文所规定的主题,他们开始自己设定主题,还学会展示、推销自己的成果,对完成的主题利用各种形成进行展示与交流。当中教师可以指导与组织学生使用Email形式将自己的成果发送给自己的师长、友人;也可以将成果打印出来形成小作文;可以将其做成主页的形式在网上发表;还可以制作成电子投影片在课堂中与同班同学交流。这就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远不能达到的成效。
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教材所规定的内容,而且学生还掌握了大量的课外知识,随之学习兴趣也相应提高,探索知识的欲望更加强烈,充分体现了网络带给教学的现代化理念,使得学校信息多元化的多媒体充分发挥其作用。信息技术浪潮进入教育教学是势不可挡的,只有我们迎浪而上,不断探索、不断研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教育教学的改革才能深入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哈尔滨呼兰区萧红小学黑龙江15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