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生来就是自由的,是无拘无束的。小小婴儿,吃喝拉撒毫无压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经由长辈的教导或在自身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逐渐习得某些规范,这些规范帮助他们更加和谐地融入群体。对规范的遵从度,往往是成人评价孩子“乖不乖”“对不对”的重要依据。在“乖与不乖”“对与不对”之间,孩子的价值观在逐渐形成。
然而,过度的遵从就会发展成盲从,即:不必思考正确与否,多数人或者权威人士(在孩子的心里,这样的权威人士往往是家长、老师或孩子王)认同的观念和行动总是正确的,自己只需遵从即可。我们需要警惕的不是思想的不独立不自由,而是将大众的观点作为自己的观点,将权威的判断作为自己的判断。康德曾说:“人不应该被作为手段,不应该被作为一部机器上的齿轮。人是有自我目的的,他是自主、自律、自觉、自立的,由他自己来引导内心。”
小学科学课是培养孩子自由精神的重要课程。这是科学的本质决定的:事物和原理究竟是怎样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万有之本,必涵其因”的论点,可以说是科学研究的基点。每一次的科学发展,都是对前人已经认为是正确的事物和现象的否定及改进,更加接近事实的真相。科学的发展史,就是肯定与否定的过程,没有自由精神,一味盲从,不可能有科学的发展。
一、科学探究追求自由精神之基础:独立思考
科学课上,比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独立思考。相信权威是学习的必经之路。充满信任,我们才能以安全而坦然的心态来学习,比如通过阅读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也因此,科学尽管随时在接受着挑战在不断推进,但类似经典力学的三大定律,还是基础物理学的磐石。
不崇尚权威,不以某个权威的观点作为判断的唯一标准,这是科学探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原则,科学家乐意做的,就是挑战权威、挑战经典。驳倒了权威的观点,推翻了经典的结论,科学也就发展了,这是每个科学家梦寐以求的。从古老的“天圆地方说”到“日心说”,再到现在认为的广袤星系,否定之否定,科学就这样螺旋着上升,不断接近着事物和原理的真相。
我们的科学课上,要培养出一个又一个去旋转这颗科学小钉子的孩子,就必须独立其精神、自由其思想。
【课例】《马铃薯的沉浮》
本课中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方法很简单:拿些盐,在水中搅一搅、溶一溶,学生就能看到马铃薯浮起来了,这也算是动手了,学生也算证实自己的聪明了,皆大欢喜。
但我们可以做得更好吗?学生看到马铃薯在两杯看似相同的液体中却沉浮不同,会做出怎样的猜测?好,既然推测是“水”的问题,那么理由呢?有孩子知道,海水的浮力比淡水大,因此推测,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中可能有盐分。取样加热之后,发现了白色小颗粒,以为那就是盐分。但当教师提供了多种白色小颗粒,如盐、糖、味精之后,孩子们发现,这三种小颗粒溶解在水中到一定程度时,都可以让马铃薯浮起来。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用丰富的事实,推翻了孩子脑中固有的确信不疑的权威知识,也为他们打开了更广的科学视野。这是我们科学老师可以做的。
二、科学实验追求自由精神之突围:谋求创新
创新是永恒的话题,严谨实验和努力创新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孩子首先要严谨地吸纳一些基础知识,有了积累之后,要尝试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仍然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严谨地进行实验。
【课例】《抵抗弯曲》
在比较厚度承重的研究中,教师若不严谨地准备实验器材,只是将纸质材料折叠后比较,实验数据就不会呈现规律,无非就是厚的能多承重一些而已,学生们甚至可以不通过实验而直接作出经验推断。但严谨地准备材料,和1张铜版纸厚度、2厘米宽、拱距5厘米、承重5个垫片的数据相比较,同样的铜版纸倘若4倍厚,则可承载70个垫片,这个实验数据实在让人惊讶。
创意,教无可教,唯有你为孩子创设一种安全的心理氛围,他知道,无论自己怎样去尝试,都会得到你的支持的时候,孩子灵动的天性自然会流露出来,毕竟,孩子的桎梏,比成人要少得多,也因此,尽管他们可能没有成人思考得那么深入,但他们天马行空的创意,会比成人多很多。
【课例】《我们周围的空气》
在观察空气时,我们可以有各种观察的方法,当意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之后,我们可以创新地来“搬空气”,将空气从一个袋子里“搬”到另一个袋子里,从一个杯子里“搬”到另一个杯子里,学生借助袋子、杯子、水、吸管、注射器等有形物体,将空气这种无色无形无嗅的物质搬来搬去,有孩子甚至利用了注射器和小钉子,让大家见识到了空气弹力的厉害,创意无限。
这些创新都是自由精神观照下的成果。孩子的创意需要老师有足够的包容:他们的创意可能很小儿科,甚至他有可能会是课堂上最调皮、最捣蛋的那个孩子,可是,一个凡事都完全循规蹈矩的孩子,你想象他可能有天马行空的精彩创意吗?科学课需要悉心呵护孩子们那些稚拙的创意,欣赏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各种磕磕碰碰的尝试,孩子勇于探索其未知,多么难得!
三、科学探究追求自由精神之必然:珍视失败
实验中出现与预期不符的情况其实应该是最正常不过的,真正的科学研究从来都是建立在无数次失败的基础上的。但当我们的课堂不断喊着“高效”的口号之后,科学小实验也越来越被“完美”,学生被完美地进行着各种小实验,完美地获取着各色数据,完美地交流讨论,课堂环环相扣,一分钟都没有被浪费掉,万一孩子的实验中出现差池,教师会一脸紧张,以“课后继续研究啊”大手挥过,然后继续高效前进。他们真的在自由地探究吗?独立的思考在哪里?独特的发现在哪里?
失败的实验,也是孩子学习与成长的重要部分,我们需要珍惜那些看似失败的过程。问题是:我们有没有勇气去“浪费”宝贵的上课时间,让孩子绕远路,画一张看似无用繁杂的知识地图?在学习简单电路的时候,孩子们常常会碰壁,那些脆弱的器材一碰就坏,孩子们经常电路连正确了,灯泡却偏偏不亮。我曾经为此很烦恼,但孩子们却有了更多的探究机会,他们用电路检测器不折不挠地检查着脆弱电路里的问题,常常因为诊断出问题并加以解决最后点亮了灯泡而欢呼雀跃,他们对电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时候,我甚至怀疑,这些器材是否故意要这样弱不禁风,因为唯有如此才得以让孩子们进行地图式的学习。
培养孩子的自由精神,就是要孩子保持自己的独特之处,成为独立的个人,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脑袋想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中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拥有着自由精神的课堂,孩子们什么样的想法都存在,或许更像杂草蔓生的热带雨林,生机勃勃;而丧失自由精神的课堂,却仿佛是一片高尔夫球场,孩子们在各类除草剂杀虫剂割草机的精心修理之后,长成了整齐划一的绿地毯。
自由精神,并非处处反叛,时时批判,而是从不盲从,有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并奉行不悖;自由精神,绝不是一言堂,只允许一种观点存在,相反,在吸纳众多观点的前提下,需要作出自己的独立的判断;自由精神,是平和,是宽容,但也是坚持,是出于自身的理智并按自身的意义来行动的一种执着,是科学本质的一种必然追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市实验小学)
然而,过度的遵从就会发展成盲从,即:不必思考正确与否,多数人或者权威人士(在孩子的心里,这样的权威人士往往是家长、老师或孩子王)认同的观念和行动总是正确的,自己只需遵从即可。我们需要警惕的不是思想的不独立不自由,而是将大众的观点作为自己的观点,将权威的判断作为自己的判断。康德曾说:“人不应该被作为手段,不应该被作为一部机器上的齿轮。人是有自我目的的,他是自主、自律、自觉、自立的,由他自己来引导内心。”
小学科学课是培养孩子自由精神的重要课程。这是科学的本质决定的:事物和原理究竟是怎样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万有之本,必涵其因”的论点,可以说是科学研究的基点。每一次的科学发展,都是对前人已经认为是正确的事物和现象的否定及改进,更加接近事实的真相。科学的发展史,就是肯定与否定的过程,没有自由精神,一味盲从,不可能有科学的发展。
一、科学探究追求自由精神之基础:独立思考
科学课上,比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独立思考。相信权威是学习的必经之路。充满信任,我们才能以安全而坦然的心态来学习,比如通过阅读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也因此,科学尽管随时在接受着挑战在不断推进,但类似经典力学的三大定律,还是基础物理学的磐石。
不崇尚权威,不以某个权威的观点作为判断的唯一标准,这是科学探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原则,科学家乐意做的,就是挑战权威、挑战经典。驳倒了权威的观点,推翻了经典的结论,科学也就发展了,这是每个科学家梦寐以求的。从古老的“天圆地方说”到“日心说”,再到现在认为的广袤星系,否定之否定,科学就这样螺旋着上升,不断接近着事物和原理的真相。
我们的科学课上,要培养出一个又一个去旋转这颗科学小钉子的孩子,就必须独立其精神、自由其思想。
【课例】《马铃薯的沉浮》
本课中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方法很简单:拿些盐,在水中搅一搅、溶一溶,学生就能看到马铃薯浮起来了,这也算是动手了,学生也算证实自己的聪明了,皆大欢喜。
但我们可以做得更好吗?学生看到马铃薯在两杯看似相同的液体中却沉浮不同,会做出怎样的猜测?好,既然推测是“水”的问题,那么理由呢?有孩子知道,海水的浮力比淡水大,因此推测,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中可能有盐分。取样加热之后,发现了白色小颗粒,以为那就是盐分。但当教师提供了多种白色小颗粒,如盐、糖、味精之后,孩子们发现,这三种小颗粒溶解在水中到一定程度时,都可以让马铃薯浮起来。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用丰富的事实,推翻了孩子脑中固有的确信不疑的权威知识,也为他们打开了更广的科学视野。这是我们科学老师可以做的。
二、科学实验追求自由精神之突围:谋求创新
创新是永恒的话题,严谨实验和努力创新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孩子首先要严谨地吸纳一些基础知识,有了积累之后,要尝试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仍然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严谨地进行实验。
【课例】《抵抗弯曲》
在比较厚度承重的研究中,教师若不严谨地准备实验器材,只是将纸质材料折叠后比较,实验数据就不会呈现规律,无非就是厚的能多承重一些而已,学生们甚至可以不通过实验而直接作出经验推断。但严谨地准备材料,和1张铜版纸厚度、2厘米宽、拱距5厘米、承重5个垫片的数据相比较,同样的铜版纸倘若4倍厚,则可承载70个垫片,这个实验数据实在让人惊讶。
创意,教无可教,唯有你为孩子创设一种安全的心理氛围,他知道,无论自己怎样去尝试,都会得到你的支持的时候,孩子灵动的天性自然会流露出来,毕竟,孩子的桎梏,比成人要少得多,也因此,尽管他们可能没有成人思考得那么深入,但他们天马行空的创意,会比成人多很多。
【课例】《我们周围的空气》
在观察空气时,我们可以有各种观察的方法,当意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之后,我们可以创新地来“搬空气”,将空气从一个袋子里“搬”到另一个袋子里,从一个杯子里“搬”到另一个杯子里,学生借助袋子、杯子、水、吸管、注射器等有形物体,将空气这种无色无形无嗅的物质搬来搬去,有孩子甚至利用了注射器和小钉子,让大家见识到了空气弹力的厉害,创意无限。
这些创新都是自由精神观照下的成果。孩子的创意需要老师有足够的包容:他们的创意可能很小儿科,甚至他有可能会是课堂上最调皮、最捣蛋的那个孩子,可是,一个凡事都完全循规蹈矩的孩子,你想象他可能有天马行空的精彩创意吗?科学课需要悉心呵护孩子们那些稚拙的创意,欣赏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各种磕磕碰碰的尝试,孩子勇于探索其未知,多么难得!
三、科学探究追求自由精神之必然:珍视失败
实验中出现与预期不符的情况其实应该是最正常不过的,真正的科学研究从来都是建立在无数次失败的基础上的。但当我们的课堂不断喊着“高效”的口号之后,科学小实验也越来越被“完美”,学生被完美地进行着各种小实验,完美地获取着各色数据,完美地交流讨论,课堂环环相扣,一分钟都没有被浪费掉,万一孩子的实验中出现差池,教师会一脸紧张,以“课后继续研究啊”大手挥过,然后继续高效前进。他们真的在自由地探究吗?独立的思考在哪里?独特的发现在哪里?
失败的实验,也是孩子学习与成长的重要部分,我们需要珍惜那些看似失败的过程。问题是:我们有没有勇气去“浪费”宝贵的上课时间,让孩子绕远路,画一张看似无用繁杂的知识地图?在学习简单电路的时候,孩子们常常会碰壁,那些脆弱的器材一碰就坏,孩子们经常电路连正确了,灯泡却偏偏不亮。我曾经为此很烦恼,但孩子们却有了更多的探究机会,他们用电路检测器不折不挠地检查着脆弱电路里的问题,常常因为诊断出问题并加以解决最后点亮了灯泡而欢呼雀跃,他们对电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时候,我甚至怀疑,这些器材是否故意要这样弱不禁风,因为唯有如此才得以让孩子们进行地图式的学习。
培养孩子的自由精神,就是要孩子保持自己的独特之处,成为独立的个人,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脑袋想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中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拥有着自由精神的课堂,孩子们什么样的想法都存在,或许更像杂草蔓生的热带雨林,生机勃勃;而丧失自由精神的课堂,却仿佛是一片高尔夫球场,孩子们在各类除草剂杀虫剂割草机的精心修理之后,长成了整齐划一的绿地毯。
自由精神,并非处处反叛,时时批判,而是从不盲从,有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并奉行不悖;自由精神,绝不是一言堂,只允许一种观点存在,相反,在吸纳众多观点的前提下,需要作出自己的独立的判断;自由精神,是平和,是宽容,但也是坚持,是出于自身的理智并按自身的意义来行动的一种执着,是科学本质的一种必然追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