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媒体,顾名思义,就是多种传媒手段的综合运用。通过图像、画面、声音、动作的综合运用,展示一幅立体的全方位的视听形象,把语言文字转化为视听形象,这是电子传媒文化时代的一个主要特征。同时因为它具有的可视性、可听性、直观性的优点,而被引进课堂,这无疑使语文教学——尤其是古诗文教学——走进了一个新时代,语文学习也步入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如何将现代技术成功地应用于教学,是语文界诸多同仁孜孜探求的崭新主题。多年来,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将多媒体应用于课堂教学,显著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此,本文谨以古诗文阅读教学为切点,就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和它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的优点——尤其是多媒体视听语言对古诗文阅读教学所产生的优化效果等方面谈一些体会和认识。
一、用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诗词内容感兴趣,学生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诗词鉴赏课上,我们积极运用信息技术能使诗词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如《春江花月夜》一诗,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感受潮来时浪涌岸滩的声音,让学生感受月夜潮水浩浩荡荡的壮丽之美。通过创设视听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代替枯燥乏味的口授,营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师生仿佛身临其境,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二、用音乐激活学生的想象力。
1、播放古典音乐,触类旁通。诗词是古典文化的精粹,丝竹管弦也是精粹,二者一脉相承,意趣相通。教《琵琶行》时,放上一段琵琶曲,铮铮之音能勾起学生的凄怆感慨;教《孔雀东南飞》,放上一段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悠扬哀婉,能使学生更加同情主人公的悲惨命运,痛斥封建礼教;教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放上一曲古筝《春江花月夜》,琴瑟和谐,舒展流畅。
2、播放诗词歌曲,把诗歌的情感内化为自我的审美需求。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想象—幻想—童话—创造,这是儿童所走过的发展自己精神力量的道路。”高中生也需要培养审美情感。如,播放《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歌曲并教唱,能在学生心中唤起鲜明的画像,联想起残荷满塘、兰舟独上、秋雁成行、明月清辉、斯人憔悴的景象;播放教唱李煜《虞美人》,能感受春花秋月、雕梁画栋、一江愁绪;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能使学生情绪激昂,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历史画卷;播放教唱《烟花三月》,能使学生对姜夔的《扬州慢》有更深的体会。
3、播放名家配乐诗朗诵,使学生把握节奏、语速,品味诗歌韵味。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大气磅礴、雄放飘逸,学生较难把握,有名家的示范朗诵便能化难为易。
4、为学生配乐,引导学生美读。音乐能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沉浸在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的兴趣。如,在教《题破山寺后禅院》时,为了使学生能体会曲径幽深、鸟儿欢悦、杂念顿消的意境,我在范读时播放用古筝演奏的民乐《空山鸟语》。音乐轻盈、悠扬、婉转,极好地表现了禅院极静极美的境界,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旨趣。我一直坚持这样做,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在学校举办的诗文朗诵比赛中,所取得的成绩突出。
三、用图片增强学生感性理解。
意象的营构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焦点,也是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的重点。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课堂上如果能借助多媒体技术,调动画面,在屏幕上展现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那么将比较容易地品味诗中的意象,走入诗歌的本体。《山居秋暝》是王维隐居辋川时所作,作者重在表达其闲适空寂、淡泊于静的情怀。在本诗的赏析过程中对新雨之后的空山、松间明月、石上清泉、浣归少女、翠竹掩映下的河湾、莲花丛中荡漾的渔舟等意象的品读,是赏析的关键。为了调动学生的联想来品读意象,可以借助多媒体打出以下五幅画面:1、初秋的傍晚,雨过山青,空气凉爽,景色美妙,令人遐想;2、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3、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4、竹林里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她们正为了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5、密密的荷叶丛中,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在一幅幅画面的展现,帮助再现诗人所见,增强学生感性理解,学生曾经的生活体验得以调动,生成新的意象。当然,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和体会。如能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唐宋诗词欣赏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对平日里感到乏味的诗词有一种全新的感受,仿佛在其思维中注入“兴奋剂”,让他们紧跟着“感觉“走,眼前会浮现出丰富多彩的画面。这样一来,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其文化素养和阅读欣赏水平,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并促进身心健康。
总之,由于多媒体特点的多样性,用它作为教学手段有非常大的优越性。它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能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因此,我们要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运用多媒体不断探索,不断更新,让它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一、用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诗词内容感兴趣,学生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诗词鉴赏课上,我们积极运用信息技术能使诗词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如《春江花月夜》一诗,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感受潮来时浪涌岸滩的声音,让学生感受月夜潮水浩浩荡荡的壮丽之美。通过创设视听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代替枯燥乏味的口授,营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师生仿佛身临其境,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二、用音乐激活学生的想象力。
1、播放古典音乐,触类旁通。诗词是古典文化的精粹,丝竹管弦也是精粹,二者一脉相承,意趣相通。教《琵琶行》时,放上一段琵琶曲,铮铮之音能勾起学生的凄怆感慨;教《孔雀东南飞》,放上一段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悠扬哀婉,能使学生更加同情主人公的悲惨命运,痛斥封建礼教;教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放上一曲古筝《春江花月夜》,琴瑟和谐,舒展流畅。
2、播放诗词歌曲,把诗歌的情感内化为自我的审美需求。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想象—幻想—童话—创造,这是儿童所走过的发展自己精神力量的道路。”高中生也需要培养审美情感。如,播放《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歌曲并教唱,能在学生心中唤起鲜明的画像,联想起残荷满塘、兰舟独上、秋雁成行、明月清辉、斯人憔悴的景象;播放教唱李煜《虞美人》,能感受春花秋月、雕梁画栋、一江愁绪;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能使学生情绪激昂,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历史画卷;播放教唱《烟花三月》,能使学生对姜夔的《扬州慢》有更深的体会。
3、播放名家配乐诗朗诵,使学生把握节奏、语速,品味诗歌韵味。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大气磅礴、雄放飘逸,学生较难把握,有名家的示范朗诵便能化难为易。
4、为学生配乐,引导学生美读。音乐能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沉浸在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的兴趣。如,在教《题破山寺后禅院》时,为了使学生能体会曲径幽深、鸟儿欢悦、杂念顿消的意境,我在范读时播放用古筝演奏的民乐《空山鸟语》。音乐轻盈、悠扬、婉转,极好地表现了禅院极静极美的境界,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旨趣。我一直坚持这样做,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在学校举办的诗文朗诵比赛中,所取得的成绩突出。
三、用图片增强学生感性理解。
意象的营构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焦点,也是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的重点。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课堂上如果能借助多媒体技术,调动画面,在屏幕上展现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那么将比较容易地品味诗中的意象,走入诗歌的本体。《山居秋暝》是王维隐居辋川时所作,作者重在表达其闲适空寂、淡泊于静的情怀。在本诗的赏析过程中对新雨之后的空山、松间明月、石上清泉、浣归少女、翠竹掩映下的河湾、莲花丛中荡漾的渔舟等意象的品读,是赏析的关键。为了调动学生的联想来品读意象,可以借助多媒体打出以下五幅画面:1、初秋的傍晚,雨过山青,空气凉爽,景色美妙,令人遐想;2、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3、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4、竹林里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她们正为了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5、密密的荷叶丛中,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在一幅幅画面的展现,帮助再现诗人所见,增强学生感性理解,学生曾经的生活体验得以调动,生成新的意象。当然,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和体会。如能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唐宋诗词欣赏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对平日里感到乏味的诗词有一种全新的感受,仿佛在其思维中注入“兴奋剂”,让他们紧跟着“感觉“走,眼前会浮现出丰富多彩的画面。这样一来,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其文化素养和阅读欣赏水平,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并促进身心健康。
总之,由于多媒体特点的多样性,用它作为教学手段有非常大的优越性。它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能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因此,我们要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运用多媒体不断探索,不断更新,让它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