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guo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下小学生素质教育更注重全面的发展,对传统的教学“传道解惑”也有了新时代的解释。在教学中,老师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涵养,也要注重小学生品德的培养。小学社会与品德课中以注重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和遵守社会公德为要义。
  现今的小学生接触的世界日新月异,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多,可是对书本知识的感悟却在减退,对教材中传统美德内容和生活情感无法产生共鸣,不利于小学生的情感教育和价值观的渗透。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习美好品德,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般在无意识的影响下渗透品德教育。本文就此在社会与品德课中的情感教育略做探讨。
  一、构建良好环境,言传身教
  中小学生的品德教育逐步提高,社会品德新课标准中要求关注学生的德育、科技、身心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发展,要求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换,那么素质教育的教授怎么样才是最好的方式呢?我们都知道素质教育的实施离不开主体的引导,在家父母是启蒙教师,每对父母的言行举止都对孩子有深远影响,良好的品德总是可以让更多的人感受美好事物和情绪,进而陶冶人的情操。在新时代中,我们生活在统一的环境中,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纪律和公共道德。本人认为最好的方式便是言传身教。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最擅长模仿熟悉的人和事物,父母构建良好的品德习惯有利于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学习优美品德,进而树立良好品性。例如家务的分配,在家务的分配中,除了母亲,父亲同样要参与,在双方共同为家庭建设而努力的环境中为学生做好表率。通过自身力行的方式,让孩子明白自己也是家庭的一分子,也有责任参与家务的分配和行动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完成自己的家务任务,发现母亲做家务是很辛劳,在日后的家庭活动中,学会约束自身的负面欲望,以善小而为之,更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锻炼独立意识。在学校,教师则是学生的模范和标准,学生之间互相纠错时,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么一句话:“老师说的要这样……”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更具有激励和引导作用,直接会影响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对德智体美劳的学习兴趣,并以此要求规范自身行为。为此,在学校的环境中构建良好情感氛围,有助于增强师生情感、生生情感,有助于学生对社会品德知识的喜好,愿意主动学习,学会尊重他人。
  二、开展实践课程,课堂调研
  现实社会中的品德课不仅仅是像书本中的人物一样,非黑即白,反面人物、正面人物都有着鲜明的特征。因为社会的特殊性,学生的品德形成是复杂和递进的长期过程。为此,教师在社会品德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课本的使用要具有创新性和生活性,既要随风入夜般无声无息地将积极向上的教学内容教授给学生,也要让品德课能在实际的生活例子中立足,將知识拓展到现实生活中。教学模式可以采取开放性的教学,例如,在学习《保护环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学校或者小区为活动范围,观察选择对象的行为习惯。在选择话题时,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比如以“是否乱扔垃圾?”“是否乱写乱画?”“是否踩踏草坪?”等为话题,去观察,调查,并记录下来,以小组为单位将观察的心得感受做成作业,在课堂中展现。在课堂展现中,小组成员通过人物扮演方式来表现自己观察到的内容,将小学生的体验带回到生活中去思考:作为新时代下小学生的我们应该怎么做?通过与实践课程相结合,丰富书本课程中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品德课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进而反思作为学生的自己应该遵守社会公德,进一步树立小学生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价值观。通过与实践的结合提高课堂氛围,利用生活化教学使得知识更为生动有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春风化雨一般学习美好的社会品德,接受德育课程知识滋润,让书本知识变得容易理解。
  三、树立良好习惯,注重细节
  大多数人会习惯性地给他人贴上标签,尤其是大人最容易为小学生贴上标签,然而,这并不利于学生的心理成长,更容易激化学生的坏习惯。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同龄的小学生差距会很大。例如成绩稍差的孩子普遍会存在不爱写作业,不遵守时间,上课爱讲话、不遵守纪律等等不良习惯,家长也表示尝试过很多种方法,可是纠正很困难。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养成良好的作息和生活习惯呢?曾经我也碰到很多家长,一起探讨过这个问题。究其根本原因,本人认为是在习惯的培养初期,各方面没有及时重视,没有注重细节的培养,认为这些习惯在长大之后会改正。事实并非如此。社会品德课中所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是将知识拓宽到实际中,通过在生活中的细小习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例如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时,就开始要求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小到盛饭、叠被,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更多技能,更有助于学生独立意识的培养,同时教会学生换位思考,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另外,小学生最常见的问题是丢三落四,在习惯培养初期,家长就需要多督促、要求学生将自己使用过东西放回原处;不论是否会出错,都要自己整理书包,带齐当天所需要的文具。或许刚开始会出错,可是多次的尝试是有助于学生的独立性培养。
  优质的社品课本身就该是像润物细无声一般如春雨滋润学生的心田,而不是干瘪的说教式学习,在良好的师生情感交流中搭建道德体系,共同进步,做一个新时代的文明接班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全面素质。
  【作者单位:宿迁市宿城区陈集中心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结合笔者在电气监理工作中的体会,谈谈电气暗埋管线设计与实际施工配合脱节的一些常见问题,并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个人看法.
研究背景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可发生于各年龄阶段,通常与免疫缺陷无关,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易误诊为脑膜炎症性病变,尤其是结核性脑膜炎。而在病理诊断上,形态
本文通过对工程实例的分析,介绍了振冲法加固地基在南宁市的运用,对振冲法加固地基的机理、设计与加固效果的检测等进行了探讨.
随着社会的进步,数学作为人类科学文明的基础性学科,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而小学数学教学则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和关键,但由于小学生思维发展不够完善且文字理解能力有待提高,文字概念式的教学方式让他们难以接受以至于产生抵触、畏惧等情绪,大大影响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小学数学教學中的数形结合思想讲究的是“数”与“形”的结合,本文则对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应用进行探究,帮助学生提升解决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学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尤其是小学数学的教学。数学作为一门抽象化的学科,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难度,其中,数学应用题的解答一直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掌握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数学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过程中花费时间较多的知识点。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教学主要就是考查小学生们对基础知识的把握,是否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而应用题解答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的深化和概括是应
数学学科一直以严谨的逻辑思维为主要特征,在数学课堂中,我们可以常常见到对事物理性的分析判断和过程严密的思考计算,但同时,数学课堂也可以充满文化意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学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们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数学文化资源的应用就为学生们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也使得数学课堂具有了理性和感情的双重性质,更加地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