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教师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地执行预设方案,而是注重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独立人格,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创设动态生成的小学语文课堂。
一、创设宽松生成环境,激发生成
“动态生成”需要有积极的“生态环境”,即建立在师生双方真诚平等基础上的民主对话,才能真正使课堂从“执行教案”走向“互动生成”,使课堂成为孩子个性张扬的天空。如:我执教《七色花》一课时,学生在讨论我的提问:你觉得珍妮哪一片花瓣用得最有意义?答案是最后一片,因为是帮助别人的,正好与我的设计相符。但是,有一个学生突然高高举起了手,表示有异议。我微笑地说:“你有意见吗?”只见那同学站起来说:“我觉得珍妮要从北极回来的那一片花瓣最有意义,因为是他觉得生命是很可贵的,如果不回来的话,会没命的,而且爸爸妈妈也会十分伤心的。”我听了频频点头。又有一位同学大胆地站了起来:“我觉得珍妮让打碎的花瓶变回来的那一片花瓣用得最有意义,因为这是妈妈最喜欢的花瓶,打碎了她会很伤心的,说明珍妮很爱妈妈,懂得妈妈的最爱,这也是说明珍妮心中有别人。”多好的答案啊!我惊讶于学生的大胆的思维。面对学生这一“另类”的声音,我的处理是尊重的、民主的。 “你有意见吗?”引发了学生畅谈自己真实的感受,通过在平等的交流中,使孩子们真切的感受到“心中有他人”“珍爱生命”的道理,这种情感是真心感受的,而不是老师强加的。
二、调整“预设”, 为生成提供条件,鼓励生成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生成性”教学,不但要求教师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根据课堂教学进程中出现的没有预见的情况及时调整课前的预设,给学生腾出空间,为生成提供条件,鼓励生成。如教学《林海》一课时,学生把课文中描述大兴安岭的岭与秦岭的岭“大不一样”错读为“不大一样”。这仅仅四个字顺序颠倒,但没有被老师的仔细倾听所疏忽。于是,这位教师以“错”为契机,当堂生成了一个新环节,并付猪实施:
师:课文中写的是“不大一样”吗?
生:是“大不一样”。
师:“大不一样”与“不大一样”有什么不一样?
生:“不大一样”是只有一点儿不一样,“大不一样”是非常不一样,这里的区别可就大了!
师:说得好。“大不一样”是十分不一样,那么大兴安岭的“岭”与秦嶺的“岭” 大不一样表现在哪里呢?请大家到课文中找出具体的根据,再说说自己的体会。于是,围绕大兴安岭的“岭”大不一样的探究便热烈地展开了。 教师善于倾听,没有放过一处细小的但又有很大教学价值的“错误”,并立即把它作为最宝贵的教学资源,及时地转化为一个随机生成的教学环节。为生成提供条件,鼓励生成。
三、把握差异资源,探究合作生成
课堂教学中需要组织探究性学习,学生在尝试中出现错误和失败是很正常的,因为在尝试和探究活动过程中,如果能预设学生在尝试和探究中出现的错误,那是极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如《鸟的天堂》一课,就给我们非常好的启迪。考虑到最后一节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我在范读后鼓励学生质疑:
“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如果还有疑问也可以提出来。”
生1:巴金爷爷把大榕树和鸟儿写得那么好,如同天堂一般,可文中怎么写“我有一点儿留恋”呢?如果是我的话,会恋恋不舍的。
师:和他一样存在这个问题的同学请举手。
(有半数左右的学生举手。)
师:看来,巴金爷爷的想法与众不同,这个问题值得研究。没有举手的同学,你们心中的答案呢?
生1:巴金爷爷觉得他留恋这里的风景对鸟儿只有坏处没有好处,人们留在这树林里鸟儿会被打扰的。
师:你认为他想为鸟儿留下更多自由的空间。
四、发挥想象,拓展动态生成
语文课堂教学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当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规程,可将教学流程在生成中即时“变奏”,研究的主题在生成中适度“更换”,预设的目标在生成中合理“升降”,环节的推进在生成中适时“增删”,从而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如:教学《草船借箭》时,生1提出:“草船借箭”的“借”字用得不恰当,“借”是经别人同意暂时使用的东西,用过以后要归还的,而诸葛亮是用计骗取了曹操的箭,更没有归还的意思,因此不能用“借”,用“骗”字更恰当。于是,教师抓住这“生成”的亮点,把预设的教案暂时搁起,组织学生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到底是用“借”好还是用“骗”好?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来辩论,最后达成共识:用“借”字是最好的。“借”更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好像是自觉自愿把箭交给诸葛亮的,以后交战时东吴还要把箭还给曹军;用“借”字很风趣、幽默,讽刺了曹操的自以为是,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是一种以师生生命为载体的动态性资源,是一种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依据的教学新情景。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拥抱文本,超越文本,返归自我,超越自我。在感性和理性的交融中,有效生成不断唤起形象,撞击思维,催发情感。在这样的课堂里,知识在建构中迁移,能力在迁移中发展,人格在发展中完善。这样的课堂需要教师潜心涵泳真情演绎,随机导拨,富有灵性的召唤。
【参考文献】
[1]《初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的动态生成》作者:何颖
[2]《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的动态生成》作者:李云辉
[3]《试论语文课堂导引的动态生成》作者:蒋兰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湖心小学)
一、创设宽松生成环境,激发生成
“动态生成”需要有积极的“生态环境”,即建立在师生双方真诚平等基础上的民主对话,才能真正使课堂从“执行教案”走向“互动生成”,使课堂成为孩子个性张扬的天空。如:我执教《七色花》一课时,学生在讨论我的提问:你觉得珍妮哪一片花瓣用得最有意义?答案是最后一片,因为是帮助别人的,正好与我的设计相符。但是,有一个学生突然高高举起了手,表示有异议。我微笑地说:“你有意见吗?”只见那同学站起来说:“我觉得珍妮要从北极回来的那一片花瓣最有意义,因为是他觉得生命是很可贵的,如果不回来的话,会没命的,而且爸爸妈妈也会十分伤心的。”我听了频频点头。又有一位同学大胆地站了起来:“我觉得珍妮让打碎的花瓶变回来的那一片花瓣用得最有意义,因为这是妈妈最喜欢的花瓶,打碎了她会很伤心的,说明珍妮很爱妈妈,懂得妈妈的最爱,这也是说明珍妮心中有别人。”多好的答案啊!我惊讶于学生的大胆的思维。面对学生这一“另类”的声音,我的处理是尊重的、民主的。 “你有意见吗?”引发了学生畅谈自己真实的感受,通过在平等的交流中,使孩子们真切的感受到“心中有他人”“珍爱生命”的道理,这种情感是真心感受的,而不是老师强加的。
二、调整“预设”, 为生成提供条件,鼓励生成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生成性”教学,不但要求教师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根据课堂教学进程中出现的没有预见的情况及时调整课前的预设,给学生腾出空间,为生成提供条件,鼓励生成。如教学《林海》一课时,学生把课文中描述大兴安岭的岭与秦岭的岭“大不一样”错读为“不大一样”。这仅仅四个字顺序颠倒,但没有被老师的仔细倾听所疏忽。于是,这位教师以“错”为契机,当堂生成了一个新环节,并付猪实施:
师:课文中写的是“不大一样”吗?
生:是“大不一样”。
师:“大不一样”与“不大一样”有什么不一样?
生:“不大一样”是只有一点儿不一样,“大不一样”是非常不一样,这里的区别可就大了!
师:说得好。“大不一样”是十分不一样,那么大兴安岭的“岭”与秦嶺的“岭” 大不一样表现在哪里呢?请大家到课文中找出具体的根据,再说说自己的体会。于是,围绕大兴安岭的“岭”大不一样的探究便热烈地展开了。 教师善于倾听,没有放过一处细小的但又有很大教学价值的“错误”,并立即把它作为最宝贵的教学资源,及时地转化为一个随机生成的教学环节。为生成提供条件,鼓励生成。
三、把握差异资源,探究合作生成
课堂教学中需要组织探究性学习,学生在尝试中出现错误和失败是很正常的,因为在尝试和探究活动过程中,如果能预设学生在尝试和探究中出现的错误,那是极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如《鸟的天堂》一课,就给我们非常好的启迪。考虑到最后一节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我在范读后鼓励学生质疑:
“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如果还有疑问也可以提出来。”
生1:巴金爷爷把大榕树和鸟儿写得那么好,如同天堂一般,可文中怎么写“我有一点儿留恋”呢?如果是我的话,会恋恋不舍的。
师:和他一样存在这个问题的同学请举手。
(有半数左右的学生举手。)
师:看来,巴金爷爷的想法与众不同,这个问题值得研究。没有举手的同学,你们心中的答案呢?
生1:巴金爷爷觉得他留恋这里的风景对鸟儿只有坏处没有好处,人们留在这树林里鸟儿会被打扰的。
师:你认为他想为鸟儿留下更多自由的空间。
四、发挥想象,拓展动态生成
语文课堂教学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当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规程,可将教学流程在生成中即时“变奏”,研究的主题在生成中适度“更换”,预设的目标在生成中合理“升降”,环节的推进在生成中适时“增删”,从而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如:教学《草船借箭》时,生1提出:“草船借箭”的“借”字用得不恰当,“借”是经别人同意暂时使用的东西,用过以后要归还的,而诸葛亮是用计骗取了曹操的箭,更没有归还的意思,因此不能用“借”,用“骗”字更恰当。于是,教师抓住这“生成”的亮点,把预设的教案暂时搁起,组织学生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到底是用“借”好还是用“骗”好?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来辩论,最后达成共识:用“借”字是最好的。“借”更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好像是自觉自愿把箭交给诸葛亮的,以后交战时东吴还要把箭还给曹军;用“借”字很风趣、幽默,讽刺了曹操的自以为是,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是一种以师生生命为载体的动态性资源,是一种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依据的教学新情景。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拥抱文本,超越文本,返归自我,超越自我。在感性和理性的交融中,有效生成不断唤起形象,撞击思维,催发情感。在这样的课堂里,知识在建构中迁移,能力在迁移中发展,人格在发展中完善。这样的课堂需要教师潜心涵泳真情演绎,随机导拨,富有灵性的召唤。
【参考文献】
[1]《初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的动态生成》作者:何颖
[2]《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的动态生成》作者:李云辉
[3]《试论语文课堂导引的动态生成》作者:蒋兰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湖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