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要多设计些让学生向善的惊疑,这是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
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学校校长时,有一次,他发现一个男同学王友拾起一块泥块想砸另一个同学,他及时制止了,并让他下午放学后来校长室一趟。正当王友战战兢兢地准备挨训时,陶行知却掏出了一颗糖果送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陶行知随之又掏出一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叫你别打时,你立即停止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励你。”王友更惊疑了,不禁睁大了眼睛。可是接下来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正直善良,有跟坏事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呀!”王友在又一次惊疑之余而感动得流了泪,后悔地说:“陶……陶校长,你——你打我几下吧!我……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我的同学啊!”陶行知满意地笑了,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去,说出让王友更加惊疑的话:“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再奖你一块,可惜只有这一块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就到此为止吧!你可以回去了。”这“四颗糖果”的故事之所以在教育界传为佳话,并为后来的教育工作者所推崇,就在于它折射出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四颗糖,不仅让学生一步步地完成了对自己错误的认识过程,而且还发掘了学生的四个优点:守时、尊重人、坚持正义以及勇于认错。
不可否认,在现实教育中,每个班级都会或多或少有一些相对而言比较顽皮、各方面表现比较差的学生,常常令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头痛、伤脑。其实,我们在面对这样学生的时候,不要一味地批评、训斥、禁止,甚至惩罚,而要讲究方式方法,多准备几颗“糖”,善于设计一些让学生易于接受、乐意自省、能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向上向善本性的“惊疑”,因为在学生“惊疑”中,更能动之于情,晓之于理,感之于心,导之于行。
一、把惩罚设计成奖励,更能动之于情
案例1:班中王小伟,成绩从初一到初二是直线下降,家长着急,老师也是。究其原因很简单,着迷于玩电脑。他呀,中午放学第一个冲出教室,下午上课前最后一个进教室,抓紧时间,挤出时间,为了去泡网吧,家里奶奶看着不能玩,就到街上网吧玩。下午放学也如此。曾经家长与班主任配合对其严管,据说家里还采取过“惩罚”措施,可是效果甚微。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办公室的电脑遇到病毒,需要重新安装。上午我在上第三节课,趁课堂练习时候,悄悄跟他说:老师的电脑遇到了病毒,需要重新安装系统,你电脑玩得最棒,吃过中饭帮个忙,重装一下系统,好吗?起初他有点将信将疑,不加可否的看着我。大概看到我真诚的微笑着,没有丝毫恶意,或讽刺的意思,点了点头,快速地做着练习……下午他早早地来到我的办公室帮忙。很快,电脑系统重新安装好了。我说:王小伟啊,我还得奖励你“玩”下去,把我原来在收藏夹里的一些我经常浏览的网址收藏好。他大概听到“奖励”二字有点尴尬。我说就是奖励嘛,我报名称,你帮着找和处理。一个中午他就这样在我的不花本钱的“奖励”中过得挺充实和愉快。
从此后,我就把有些电脑上要处理的事务,在不影响他学习的前提下作为“奖励”品送给他。他呢,非常乐意,而且预习、复习、作业似乎比平时更加及时,学习成绩也得到了提高。
有的学生有着特殊的爱好,有时候发展为“嗜好”,达到沉迷的程度,这其实是很正常的,关键是我们教师和家长怎样正确地对待孩子的这特殊癖好。简单而粗暴的方法就是“禁止”或“惩罚”,结果呢,处在“逆反”年龄阶段的初中学生往往你越禁止、越惩罚我越要去做。案例l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利用、发展其爱好、特长,甚至把其“癖好”当作不花本钱的“奖励品”奖给他,更能动之于情。
二、把禁止设计成互动,更能晓之于理
案例2:班级里有几位顽皮的学生特别喜欢打篮球,达到疯狂的程度。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甚至于严重违反“校纪班规”,居然出现过这样的“事件”——上午第二节艺术课,张晓诚跟艺术老师请假说:“英语老师叫某某等6人去办公室订正作业。”(注:艺术专用教室离教学楼较远,需穿过操场)。结果呢,他们来到操场,由事先预谋好的徐佳拿着自己带来学校的篮球,等着一起打篮球。当时操场上也有班级在上体育课,别人一时也不会发现什么,正巧被有事去操场的我发现了。人赃俱获,带到办公室进行处理。
我说:“以前你们不分时段地打篮球,作业没有完成照样打,老师关照午休时候到办公室有事还是打,严重影响了学习,因此我无奈之下,在班级中把你们自己带来的篮球‘没收’掉,还说了今后禁止打篮球,想不到你们居然喜欢到如此的程度,用逃课的办法来‘发泄’打篮球的欲望。居然如此,这样吧,你们把球放在我办公室,每天你们作为学生,学的‘正业’完成后,到我办公室来拿篮球,我跟你们一起去打,怎么样?”对于我的一反常态,他们吃不透,个个低着头,退出了我的办公室。这天晚饭后,果真有位学生来向我要球,并且邀请我一起去打球,我呢,也去了,他们乐着,放大胆子打着。事后每周有好几次“互动”着打球。他们也似乎特别听话,如果我没有空,也不会擅自去打了。
此案例确实让我反思良久。我们的教育对象,为了满足自己的某些欲望,不惜牺牲自己的学业,甚至于一而再,再而三地违反班规校纪,有的在老师的“禁止”“严管”中,慢慢滑入差生行列,成为老师头痛的教育对象。案例2就是例证,我的“禁止”,确实没有效果,后来我采取一反常态的无奈办法,与他们“互动”,结果完全不同,首先他们“听话”了;其次他们活动把握分寸了;最后他们更加明白了自己的身份是学生,以“学”为主,在完成好学业的基础上才能活动,不能因好活动而影响自己学业的道理。该案例让我深深地感慨:互动比禁止更能晓之于理。
三、把训斥设计成宽容,更能感之于心
案例3:一次,由于临时换课,两节连上,课问我就把老花镜和备课本等一起放在讲台上,离开了教室。接着教室里便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是事后班长告诉我的):一位班中“顽皮”出名的学生来劲啦,待我走出教室后,就冲到讲台边,拿起眼镜往自己眼眶上戴,据说还学着我上课戴着眼镜的神态,说:“上课,今天我们学习从澳大利亚进口来的作品《窗》……”还模仿我拿着书本在教室巡视的动作,惹得教室里一片喧哗。他呢,大概因模仿的成功而洋洋得意间,脚下一绊,往前一冲,人没有摔倒,眼镜摔了出去,成了真正的“花”镜啦。全场肃静无声……他呢,捡起眼镜,看了看,放回讲台,一脸紧张地溜到自己的座位上。
上课铃声响起,我走进教室,感觉教室里比平时寂静了许多,走上讲台,
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学校校长时,有一次,他发现一个男同学王友拾起一块泥块想砸另一个同学,他及时制止了,并让他下午放学后来校长室一趟。正当王友战战兢兢地准备挨训时,陶行知却掏出了一颗糖果送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陶行知随之又掏出一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叫你别打时,你立即停止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励你。”王友更惊疑了,不禁睁大了眼睛。可是接下来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正直善良,有跟坏事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呀!”王友在又一次惊疑之余而感动得流了泪,后悔地说:“陶……陶校长,你——你打我几下吧!我……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我的同学啊!”陶行知满意地笑了,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去,说出让王友更加惊疑的话:“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再奖你一块,可惜只有这一块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就到此为止吧!你可以回去了。”这“四颗糖果”的故事之所以在教育界传为佳话,并为后来的教育工作者所推崇,就在于它折射出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四颗糖,不仅让学生一步步地完成了对自己错误的认识过程,而且还发掘了学生的四个优点:守时、尊重人、坚持正义以及勇于认错。
不可否认,在现实教育中,每个班级都会或多或少有一些相对而言比较顽皮、各方面表现比较差的学生,常常令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头痛、伤脑。其实,我们在面对这样学生的时候,不要一味地批评、训斥、禁止,甚至惩罚,而要讲究方式方法,多准备几颗“糖”,善于设计一些让学生易于接受、乐意自省、能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向上向善本性的“惊疑”,因为在学生“惊疑”中,更能动之于情,晓之于理,感之于心,导之于行。
一、把惩罚设计成奖励,更能动之于情
案例1:班中王小伟,成绩从初一到初二是直线下降,家长着急,老师也是。究其原因很简单,着迷于玩电脑。他呀,中午放学第一个冲出教室,下午上课前最后一个进教室,抓紧时间,挤出时间,为了去泡网吧,家里奶奶看着不能玩,就到街上网吧玩。下午放学也如此。曾经家长与班主任配合对其严管,据说家里还采取过“惩罚”措施,可是效果甚微。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办公室的电脑遇到病毒,需要重新安装。上午我在上第三节课,趁课堂练习时候,悄悄跟他说:老师的电脑遇到了病毒,需要重新安装系统,你电脑玩得最棒,吃过中饭帮个忙,重装一下系统,好吗?起初他有点将信将疑,不加可否的看着我。大概看到我真诚的微笑着,没有丝毫恶意,或讽刺的意思,点了点头,快速地做着练习……下午他早早地来到我的办公室帮忙。很快,电脑系统重新安装好了。我说:王小伟啊,我还得奖励你“玩”下去,把我原来在收藏夹里的一些我经常浏览的网址收藏好。他大概听到“奖励”二字有点尴尬。我说就是奖励嘛,我报名称,你帮着找和处理。一个中午他就这样在我的不花本钱的“奖励”中过得挺充实和愉快。
从此后,我就把有些电脑上要处理的事务,在不影响他学习的前提下作为“奖励”品送给他。他呢,非常乐意,而且预习、复习、作业似乎比平时更加及时,学习成绩也得到了提高。
有的学生有着特殊的爱好,有时候发展为“嗜好”,达到沉迷的程度,这其实是很正常的,关键是我们教师和家长怎样正确地对待孩子的这特殊癖好。简单而粗暴的方法就是“禁止”或“惩罚”,结果呢,处在“逆反”年龄阶段的初中学生往往你越禁止、越惩罚我越要去做。案例l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利用、发展其爱好、特长,甚至把其“癖好”当作不花本钱的“奖励品”奖给他,更能动之于情。
二、把禁止设计成互动,更能晓之于理
案例2:班级里有几位顽皮的学生特别喜欢打篮球,达到疯狂的程度。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甚至于严重违反“校纪班规”,居然出现过这样的“事件”——上午第二节艺术课,张晓诚跟艺术老师请假说:“英语老师叫某某等6人去办公室订正作业。”(注:艺术专用教室离教学楼较远,需穿过操场)。结果呢,他们来到操场,由事先预谋好的徐佳拿着自己带来学校的篮球,等着一起打篮球。当时操场上也有班级在上体育课,别人一时也不会发现什么,正巧被有事去操场的我发现了。人赃俱获,带到办公室进行处理。
我说:“以前你们不分时段地打篮球,作业没有完成照样打,老师关照午休时候到办公室有事还是打,严重影响了学习,因此我无奈之下,在班级中把你们自己带来的篮球‘没收’掉,还说了今后禁止打篮球,想不到你们居然喜欢到如此的程度,用逃课的办法来‘发泄’打篮球的欲望。居然如此,这样吧,你们把球放在我办公室,每天你们作为学生,学的‘正业’完成后,到我办公室来拿篮球,我跟你们一起去打,怎么样?”对于我的一反常态,他们吃不透,个个低着头,退出了我的办公室。这天晚饭后,果真有位学生来向我要球,并且邀请我一起去打球,我呢,也去了,他们乐着,放大胆子打着。事后每周有好几次“互动”着打球。他们也似乎特别听话,如果我没有空,也不会擅自去打了。
此案例确实让我反思良久。我们的教育对象,为了满足自己的某些欲望,不惜牺牲自己的学业,甚至于一而再,再而三地违反班规校纪,有的在老师的“禁止”“严管”中,慢慢滑入差生行列,成为老师头痛的教育对象。案例2就是例证,我的“禁止”,确实没有效果,后来我采取一反常态的无奈办法,与他们“互动”,结果完全不同,首先他们“听话”了;其次他们活动把握分寸了;最后他们更加明白了自己的身份是学生,以“学”为主,在完成好学业的基础上才能活动,不能因好活动而影响自己学业的道理。该案例让我深深地感慨:互动比禁止更能晓之于理。
三、把训斥设计成宽容,更能感之于心
案例3:一次,由于临时换课,两节连上,课问我就把老花镜和备课本等一起放在讲台上,离开了教室。接着教室里便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是事后班长告诉我的):一位班中“顽皮”出名的学生来劲啦,待我走出教室后,就冲到讲台边,拿起眼镜往自己眼眶上戴,据说还学着我上课戴着眼镜的神态,说:“上课,今天我们学习从澳大利亚进口来的作品《窗》……”还模仿我拿着书本在教室巡视的动作,惹得教室里一片喧哗。他呢,大概因模仿的成功而洋洋得意间,脚下一绊,往前一冲,人没有摔倒,眼镜摔了出去,成了真正的“花”镜啦。全场肃静无声……他呢,捡起眼镜,看了看,放回讲台,一脸紧张地溜到自己的座位上。
上课铃声响起,我走进教室,感觉教室里比平时寂静了许多,走上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