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多设计些让学生向善的“惊疑”

来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qm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要多设计些让学生向善的惊疑,这是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
  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学校校长时,有一次,他发现一个男同学王友拾起一块泥块想砸另一个同学,他及时制止了,并让他下午放学后来校长室一趟。正当王友战战兢兢地准备挨训时,陶行知却掏出了一颗糖果送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陶行知随之又掏出一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叫你别打时,你立即停止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励你。”王友更惊疑了,不禁睁大了眼睛。可是接下来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正直善良,有跟坏事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呀!”王友在又一次惊疑之余而感动得流了泪,后悔地说:“陶……陶校长,你——你打我几下吧!我……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我的同学啊!”陶行知满意地笑了,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去,说出让王友更加惊疑的话:“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再奖你一块,可惜只有这一块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就到此为止吧!你可以回去了。”这“四颗糖果”的故事之所以在教育界传为佳话,并为后来的教育工作者所推崇,就在于它折射出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四颗糖,不仅让学生一步步地完成了对自己错误的认识过程,而且还发掘了学生的四个优点:守时、尊重人、坚持正义以及勇于认错。
  不可否认,在现实教育中,每个班级都会或多或少有一些相对而言比较顽皮、各方面表现比较差的学生,常常令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头痛、伤脑。其实,我们在面对这样学生的时候,不要一味地批评、训斥、禁止,甚至惩罚,而要讲究方式方法,多准备几颗“糖”,善于设计一些让学生易于接受、乐意自省、能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向上向善本性的“惊疑”,因为在学生“惊疑”中,更能动之于情,晓之于理,感之于心,导之于行。
  一、把惩罚设计成奖励,更能动之于情
  案例1:班中王小伟,成绩从初一到初二是直线下降,家长着急,老师也是。究其原因很简单,着迷于玩电脑。他呀,中午放学第一个冲出教室,下午上课前最后一个进教室,抓紧时间,挤出时间,为了去泡网吧,家里奶奶看着不能玩,就到街上网吧玩。下午放学也如此。曾经家长与班主任配合对其严管,据说家里还采取过“惩罚”措施,可是效果甚微。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办公室的电脑遇到病毒,需要重新安装。上午我在上第三节课,趁课堂练习时候,悄悄跟他说:老师的电脑遇到了病毒,需要重新安装系统,你电脑玩得最棒,吃过中饭帮个忙,重装一下系统,好吗?起初他有点将信将疑,不加可否的看着我。大概看到我真诚的微笑着,没有丝毫恶意,或讽刺的意思,点了点头,快速地做着练习……下午他早早地来到我的办公室帮忙。很快,电脑系统重新安装好了。我说:王小伟啊,我还得奖励你“玩”下去,把我原来在收藏夹里的一些我经常浏览的网址收藏好。他大概听到“奖励”二字有点尴尬。我说就是奖励嘛,我报名称,你帮着找和处理。一个中午他就这样在我的不花本钱的“奖励”中过得挺充实和愉快。
  从此后,我就把有些电脑上要处理的事务,在不影响他学习的前提下作为“奖励”品送给他。他呢,非常乐意,而且预习、复习、作业似乎比平时更加及时,学习成绩也得到了提高。
  有的学生有着特殊的爱好,有时候发展为“嗜好”,达到沉迷的程度,这其实是很正常的,关键是我们教师和家长怎样正确地对待孩子的这特殊癖好。简单而粗暴的方法就是“禁止”或“惩罚”,结果呢,处在“逆反”年龄阶段的初中学生往往你越禁止、越惩罚我越要去做。案例l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利用、发展其爱好、特长,甚至把其“癖好”当作不花本钱的“奖励品”奖给他,更能动之于情。
  二、把禁止设计成互动,更能晓之于理
  案例2:班级里有几位顽皮的学生特别喜欢打篮球,达到疯狂的程度。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甚至于严重违反“校纪班规”,居然出现过这样的“事件”——上午第二节艺术课,张晓诚跟艺术老师请假说:“英语老师叫某某等6人去办公室订正作业。”(注:艺术专用教室离教学楼较远,需穿过操场)。结果呢,他们来到操场,由事先预谋好的徐佳拿着自己带来学校的篮球,等着一起打篮球。当时操场上也有班级在上体育课,别人一时也不会发现什么,正巧被有事去操场的我发现了。人赃俱获,带到办公室进行处理。
  我说:“以前你们不分时段地打篮球,作业没有完成照样打,老师关照午休时候到办公室有事还是打,严重影响了学习,因此我无奈之下,在班级中把你们自己带来的篮球‘没收’掉,还说了今后禁止打篮球,想不到你们居然喜欢到如此的程度,用逃课的办法来‘发泄’打篮球的欲望。居然如此,这样吧,你们把球放在我办公室,每天你们作为学生,学的‘正业’完成后,到我办公室来拿篮球,我跟你们一起去打,怎么样?”对于我的一反常态,他们吃不透,个个低着头,退出了我的办公室。这天晚饭后,果真有位学生来向我要球,并且邀请我一起去打球,我呢,也去了,他们乐着,放大胆子打着。事后每周有好几次“互动”着打球。他们也似乎特别听话,如果我没有空,也不会擅自去打了。
  此案例确实让我反思良久。我们的教育对象,为了满足自己的某些欲望,不惜牺牲自己的学业,甚至于一而再,再而三地违反班规校纪,有的在老师的“禁止”“严管”中,慢慢滑入差生行列,成为老师头痛的教育对象。案例2就是例证,我的“禁止”,确实没有效果,后来我采取一反常态的无奈办法,与他们“互动”,结果完全不同,首先他们“听话”了;其次他们活动把握分寸了;最后他们更加明白了自己的身份是学生,以“学”为主,在完成好学业的基础上才能活动,不能因好活动而影响自己学业的道理。该案例让我深深地感慨:互动比禁止更能晓之于理。
  三、把训斥设计成宽容,更能感之于心
  案例3:一次,由于临时换课,两节连上,课问我就把老花镜和备课本等一起放在讲台上,离开了教室。接着教室里便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是事后班长告诉我的):一位班中“顽皮”出名的学生来劲啦,待我走出教室后,就冲到讲台边,拿起眼镜往自己眼眶上戴,据说还学着我上课戴着眼镜的神态,说:“上课,今天我们学习从澳大利亚进口来的作品《窗》……”还模仿我拿着书本在教室巡视的动作,惹得教室里一片喧哗。他呢,大概因模仿的成功而洋洋得意间,脚下一绊,往前一冲,人没有摔倒,眼镜摔了出去,成了真正的“花”镜啦。全场肃静无声……他呢,捡起眼镜,看了看,放回讲台,一脸紧张地溜到自己的座位上。
  上课铃声响起,我走进教室,感觉教室里比平时寂静了许多,走上讲台,
其他文献
终身体育是人们实现终身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提出必须以终身体育思想主导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发展,发挥高校体育教育的桥梁和纽带
文章在阐述十六大报告中学校体育相关论述的基础上,分析了西部学校体育面临的困难,并针对如何正确落实、深化学校体育改革,让西部地区学校体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好地服务,提出
一、通过“阅读———识图———释疑”,追求互动与思考  高中生物教学有关的内容,包括课本、练习、课外阅读材料,其信息呈现方式多样,不同的信息呈现方式自有不同的阅读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加强阅读指导以及识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高效率地同化知识,进而发展能力。可以说,“阅读———识图———释疑”是学生认知能力的重要标志,它在课堂教学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位置,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和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创设校园整体育人氛围、引导师生正确的价值取向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校园环境文化与校园理念文化的有机整合可以从以下三个途径来实现:原有的校园景观中融合、嫁接、移植校园理念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通过校园景观这个物化载体呈现;基于学校积淀的学校精神、核心价值观需求,创造性地开发校园景观并创生新的校园理念文化。以下笔者对实新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若干细节做一解
人的发展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如果把生命看作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每一个生命个体的身心自然发展都具有连续性;但就局部生命发展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阶段而言,在精神生命的发
中国今天的教育学离著名学者李泽厚先生预言“教育学:研究人的全面生长与发展、形成和塑造的科学,可能成为未来社会最主要的学科”川的理想还有很大差距!个中缘由,见仁见智。但
前段时间,笔者对区内部分学校进行了教育科研工作例行检查,特别是对教师主持的区级及以上规划课题给予了重点关注。检查中,笔者发现一些课题研究的实践活动缺乏针对性,研究质量不
农业高职高专院校实施素质教育,只有科学定位,深化改革,健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推行"双证书"制度,建立起产学研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树立起具有高职高专特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
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学,都必须是学生主体参与的。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实质上是教与学双边“互动”的实现过程,是在教学中解放学生,使他们在一定的自主性活动中获得主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