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一方面,面对信息爆炸,大众需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需要权威性和导向性的解读;另一方面,人们越来越渴望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并及时了解他人的思想和观点。于是,从“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到“主流报纸,不仅仅是一个新闻纸、信息纸,也是一个观念纸”,①各家报社对新闻评论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有着50余年办报历史的《开封日报》审时度势,在强化新闻评论、打造评论品牌、发出党报最权威的声音方面作了有益探索。
一、突出一个“快”字,打造“与新闻同步的现在进行时评论”
评论是新闻体裁之一,“它的特点就是对新闻事件能够有一个短、平、快的反映,可以迅速地满足观众理解新闻的需求”。②如果不新,如果是“旧闻”,如果是拾人牙慧,读者自然会丧失阅读兴趣,新闻评论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开封日报》的新闻评论作者十分注重保持新闻敏感和政治敏感,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紧密配合中央、省、市有关精神和决策,去思考读者最关心的问题,去关注当前热门话题,因时因事而动,阐明本报独到的观点。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颁布后,《开封日报》立即组织精干力量,认真学习,深刻理解,把握其精神实质,并结合开封实际,及时推出了一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系列评论。《抓住现代农业建设的龙头》、《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等8篇评论,阐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内容、措施、步骤等,既高屋建瓴地解读了中央文件精神,又深入浅出地告诉了读者特别是农村广大干群劲儿往哪里使。这组评论在一版显著位置刊发后,引起强烈反响,上自市领导,下至普通村干部,普遍评价这组评论发得及时,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二、突出一个“深”字,使评论源于新闻而高于新闻
约瑟夫·普利策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新闻评论就是新闻从业人员吹得最早最响的那一声警哨,当然,也是“春江水暖鸭先知”最早的报春声。
在新闻评论写作中,《开封日报》十分注重评论立意高于新闻,善发他人未发之声,以达到振聋发聩、警醒世人的目的。《开封日报》的评论努力做到立足点高,站在现实与历史的制高点上来分析新闻所揭示的问题与现象;抓准问题,从最有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一个亮点着笔去写,角度虽小,但以小见大,小角度反映出的是有倾向性的大问题、大趋势;深挖主题,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而是跳出新闻事件,从新闻事件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拓展性、解释性评价,像剥笋一样,把覆盖在表层的皮叶剥去,最后剩下核心部分,“吹尽黄沙始见金”。
这边是伸手向政府要低保金,那边是麻将打得震天响;这边是遛鸟的多、泡澡堂的多,那边是招聘会上一些脏活累活应聘者少;一边羡慕江浙人有钱,一边又不愿意从小生意做起,觉得掉了身份……这些开封人见怪不怪的现象,引起了开封日报社领导的思索。通过分析,在这些现象背后,实际上隐藏的是一些开封市民皇城根意识、小农意识浓厚,一些机关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开封人文思想在昂扬向上为主流的同时,还存在小富即安、不思进取、宁愿苦熬、不愿苦干的暗流。于是,“重塑开封人文环境”系列评论应运而生,开封日报社社长张建坤、副总编辑刘会敏亲自写了前两篇。系列评论反响很大,开封市委主要领导对评论给予高度评价,并多次在一些主要会议、讲话中引用评论观点。系列评论在开封又掀起了新一轮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高潮,很多读者将这组评论予以剪贴收藏,认为对自己今后的生活非常有指导意义。
三、突出一个“特”字,设置与版面定位相符合的新闻评论栏目
一直以来,开封日报社都比较重视新闻评论工作,也设置了一些评论栏目。今年年初,《开封日报》实现成功改版,而改版后《开封日报》的最大亮点之一,就是新闻评论数量增多、栏目增加、质量提高。
缘于开封日报社领导对新闻评论重要性的认识,今年年初,《开封日报》成立了新闻评论组,而且明确规定,报社每名部室主任每月必须见报两篇言论稿件,并与奖罚挂钩,极大地调动了报社内部人员写评论的积极性,充实了评论队伍。在去年年底制订改版方案时,报社不但对每个版面的定位予以明确,而且根据每个版面的风格设置了相应的言论专栏,并且规定有些版一般每天见报一篇。每个版面的言论由于定位不同,涉及主题、语言风格等也迥异。
《开封日报》一版不定期刊发社论、本报评论员(汴平)等大块头、重量级作品,改版后还开设了《复兴论坛》专栏。这些文章主题重大,对中央、省、市重要精神和重大决策进行解读,对现实生活中有倾向性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分析,做到既权威解读,又力戒面目可憎;既体现理论功底,又饱含真情实感;既发人深省,又催人奋进。这些文章成为“时代的晴雨表,社会的风向标,总是灵敏地反映着人心所向和时代发展趋势”。去年5月,《纽约时报》发表《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一文后,被全国各大报刊、网站转载,一时间,一些人对开封的前途产生了怀疑,甚至持否定态度。作为市委机关报,《开封日报》责无旁贷地站了出来,报社领导指派笔者主笔,发表了第一篇正面回应文章——《开封的辉煌不是过眼烟云》。这篇文章用全面的、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开封,用求真务实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看古城发展,分析在中部崛起、中原崛起的大背景下,开封的优势和地位;分析在人心思变、人心思进的小环境中,开封的变化和前景。文章纵横捭阖,颇有气势。在报请市委书记审稿时,得到肯定,几乎未做一字一句更改,要求全文发表。文章发表后,反响极好,人们认为该文振奋人心、鼓舞士气,让市民看到了前途和希望,开封网以此做的专题,点击量达百万次。
注释:
①杨兴锋:《高度决定影响力》,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22页。
②唐小兵:《当代中国新闻评论写作的流派与风格》,《新闻知识》,2006(3)。
(作者单位:开封日报社)
编校:施宇
一、突出一个“快”字,打造“与新闻同步的现在进行时评论”
评论是新闻体裁之一,“它的特点就是对新闻事件能够有一个短、平、快的反映,可以迅速地满足观众理解新闻的需求”。②如果不新,如果是“旧闻”,如果是拾人牙慧,读者自然会丧失阅读兴趣,新闻评论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开封日报》的新闻评论作者十分注重保持新闻敏感和政治敏感,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紧密配合中央、省、市有关精神和决策,去思考读者最关心的问题,去关注当前热门话题,因时因事而动,阐明本报独到的观点。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颁布后,《开封日报》立即组织精干力量,认真学习,深刻理解,把握其精神实质,并结合开封实际,及时推出了一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系列评论。《抓住现代农业建设的龙头》、《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等8篇评论,阐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内容、措施、步骤等,既高屋建瓴地解读了中央文件精神,又深入浅出地告诉了读者特别是农村广大干群劲儿往哪里使。这组评论在一版显著位置刊发后,引起强烈反响,上自市领导,下至普通村干部,普遍评价这组评论发得及时,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二、突出一个“深”字,使评论源于新闻而高于新闻
约瑟夫·普利策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新闻评论就是新闻从业人员吹得最早最响的那一声警哨,当然,也是“春江水暖鸭先知”最早的报春声。
在新闻评论写作中,《开封日报》十分注重评论立意高于新闻,善发他人未发之声,以达到振聋发聩、警醒世人的目的。《开封日报》的评论努力做到立足点高,站在现实与历史的制高点上来分析新闻所揭示的问题与现象;抓准问题,从最有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一个亮点着笔去写,角度虽小,但以小见大,小角度反映出的是有倾向性的大问题、大趋势;深挖主题,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而是跳出新闻事件,从新闻事件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拓展性、解释性评价,像剥笋一样,把覆盖在表层的皮叶剥去,最后剩下核心部分,“吹尽黄沙始见金”。
这边是伸手向政府要低保金,那边是麻将打得震天响;这边是遛鸟的多、泡澡堂的多,那边是招聘会上一些脏活累活应聘者少;一边羡慕江浙人有钱,一边又不愿意从小生意做起,觉得掉了身份……这些开封人见怪不怪的现象,引起了开封日报社领导的思索。通过分析,在这些现象背后,实际上隐藏的是一些开封市民皇城根意识、小农意识浓厚,一些机关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开封人文思想在昂扬向上为主流的同时,还存在小富即安、不思进取、宁愿苦熬、不愿苦干的暗流。于是,“重塑开封人文环境”系列评论应运而生,开封日报社社长张建坤、副总编辑刘会敏亲自写了前两篇。系列评论反响很大,开封市委主要领导对评论给予高度评价,并多次在一些主要会议、讲话中引用评论观点。系列评论在开封又掀起了新一轮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高潮,很多读者将这组评论予以剪贴收藏,认为对自己今后的生活非常有指导意义。
三、突出一个“特”字,设置与版面定位相符合的新闻评论栏目
一直以来,开封日报社都比较重视新闻评论工作,也设置了一些评论栏目。今年年初,《开封日报》实现成功改版,而改版后《开封日报》的最大亮点之一,就是新闻评论数量增多、栏目增加、质量提高。
缘于开封日报社领导对新闻评论重要性的认识,今年年初,《开封日报》成立了新闻评论组,而且明确规定,报社每名部室主任每月必须见报两篇言论稿件,并与奖罚挂钩,极大地调动了报社内部人员写评论的积极性,充实了评论队伍。在去年年底制订改版方案时,报社不但对每个版面的定位予以明确,而且根据每个版面的风格设置了相应的言论专栏,并且规定有些版一般每天见报一篇。每个版面的言论由于定位不同,涉及主题、语言风格等也迥异。
《开封日报》一版不定期刊发社论、本报评论员(汴平)等大块头、重量级作品,改版后还开设了《复兴论坛》专栏。这些文章主题重大,对中央、省、市重要精神和重大决策进行解读,对现实生活中有倾向性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分析,做到既权威解读,又力戒面目可憎;既体现理论功底,又饱含真情实感;既发人深省,又催人奋进。这些文章成为“时代的晴雨表,社会的风向标,总是灵敏地反映着人心所向和时代发展趋势”。去年5月,《纽约时报》发表《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一文后,被全国各大报刊、网站转载,一时间,一些人对开封的前途产生了怀疑,甚至持否定态度。作为市委机关报,《开封日报》责无旁贷地站了出来,报社领导指派笔者主笔,发表了第一篇正面回应文章——《开封的辉煌不是过眼烟云》。这篇文章用全面的、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开封,用求真务实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看古城发展,分析在中部崛起、中原崛起的大背景下,开封的优势和地位;分析在人心思变、人心思进的小环境中,开封的变化和前景。文章纵横捭阖,颇有气势。在报请市委书记审稿时,得到肯定,几乎未做一字一句更改,要求全文发表。文章发表后,反响极好,人们认为该文振奋人心、鼓舞士气,让市民看到了前途和希望,开封网以此做的专题,点击量达百万次。
注释:
①杨兴锋:《高度决定影响力》,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22页。
②唐小兵:《当代中国新闻评论写作的流派与风格》,《新闻知识》,2006(3)。
(作者单位:开封日报社)
编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