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作文教学改革也有了新的突破,作文教学更加强调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的课堂也为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提供了更为宽松的环境。“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课堂中也不缺少作文训练的素材,这些素材就像隐形的翅膀一样藏在平凡朴实的语文课堂中,只要善于发现、善于适用,这些隐形的素材便会像宝石一样发出耀眼的光辉,发挥其作文的功能。
关键词:作文;续写;扩写;改写;看图
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让教师成了“保姆”,害怕学生出错,害怕学生考不了高分,特别是给学生包办作文。长期以来,教师命题或写作前为学生理清写作思路已经成为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更有甚者,要求学生背范文,生搬硬套现成的段落描写。这造成了学生的依赖心理,淡化了独立意识,形成了思维定式,导致学生思维僵硬,思路狭小;作文则是千篇一律,万人一面,使很多学生谈“作”色变,畏惧写作。
隨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作文教学改革也有了新的突破,作文教学更加强调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的课堂也为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提供了更为宽松的环境。笔者认为,课堂就是训练场,教材就是训练源,只有充分利用好训练源,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课本的知识尽管是间接的,不可触摸的,但往往能透出令人神往的画面,借助课本,也能把学生带人令人驰骋的天地,促使学生思维火花的进发。
一、续写——鬼斧神工的创造
续写,指从原文出发,遵循着原文的思路,对原文作延伸。因此,这种类型的训练多放在叙事类的课文中。叙事类的文章,作者往往艺术地设计、安排情节结构,戏剧性地反映人物的命运,学生在慨叹人物命运的同时,总是跃跃欲试,想用自己手中的笔来重新塑造人物,改写故事。这就客观地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写作的欲望。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续写人物将来的命运,续写将会发生的事情,这是最好的训练源。但是在续写前,小作者必须做到熟读原文,故事情节烂熟于心,人物性格准确把握,全文旨意透彻理解。如在学习完《跳水》一文后,笔者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设计了一节练笔课:让学生自己去设想当孩子被救上来后会发生什么,船长、孩子的命运又会有什么变化。已熟悉课本内容的学生兴致勃勃,讨论得十分热烈,很快落笔成文。有的同学设想孩子被救上来后,船长举行了一次大型的安全教育讲座,使水手们受到了很大的教育,认识到开玩笑不能太过分;有的设想孩子回到家后,船长把他送去学校上学;也有的设想船长回到家后,因机智救孩子的事而上了新闻,成了名人,他不再做船长,而是做官去了;有的设想回到家后,猴子被船长送回了大山,等等,真是众说纷纭。这样的训练让孩子们体会到文字的犀利之处,让他们明白了一个好的写作者不仅是个讲故事的人,更能利用手中的笔创造一个千姿百态的世界,从而激发他们对文字、对写作的无限热爱。
二、扩写——赤橙黄绿的锚陈
扩写,也是学生所喜爱的作文训练源之一。扩写是指对原文加以扩展补充,使之充实具体。扩写是一种“给材料作文”,它是把一段话,或一篇篇幅较短、内容较概括的文章,扩展生发成篇幅较长、内容丰富、人物生动的文章。这种类型的训练适用于诗词和散文等体裁,只需提供一段简洁的记叙性文字,对人物或事件、景物有一个基本的交代,然后通过学生的想象,借助各种描写手段去充实内容、完善情节,使人物形象丰满、景物生动鲜明。扩写就好比一幅画在宣纸上的白描,学生运用手中的笔,蘸上赤橙黄绿青蓝紫,一点点地把一副苍白的画变得五彩缤纷、生意盎然,把一个苍白空洞的世界变得色彩纷呈、精彩万分。扩写的世界,总是最能激发学生的无限神往。如《忆江南》中开头处交代了“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笔者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想象“我”到过江南的哪些地方,见到了什么样的风景,以《江南一行》为题,让学生凭借自己平时积累的知识,合理地想象作者到江南一行的游程、心境。同样的训练素材,学生所描绘的画面、文字各不相同,也就为文章加上了丰富而有趣的色调,或温暖或优雅,或冷清或晶莹,或艳丽或旖旎,学生在创造的过程中享受到了极大的乐趣,遣词造句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更大大地提高了作文能力。
有时我们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在学习《少年闰土》一文时,学生对“雪地捕鸟”这件事特别感兴趣,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围绕“捕鸟”这个主题,联系以往的生活经验,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大雪后沙地的景象,闰土和小伙伴的衣着、神态,捕鸟前的准备工作,鸟雀吃食的动作、神态,隐蔽时相鸟雀走进竹匾时的心情,捕到什么鸟,如何处理战利品等,以《闰土捕鸟》为题进行扩写。
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能抓住契机放手让学生去说、去尝试写的话,会带来师生“双赢”的效果——既提高了教学的水平,又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学生在扩写中既充分理解了文本的内涵,又更好地发散了思维,从而提高了写作能力。
三、改写——寻幽探奇的乐趣
改写,是对原作的思想内容基本上不作太的改动,只侧重于改变原作的形式。改写,先要认真领悟原文思想内容,把握人物思想性格特征和主要故事情节,这样改写起来才胸有成竹。改写对材料的取舍与组织、人称和语言的运用都有一定的要求。这种训练最适合于科幻推理型的文章。这类文章一般来说只是记载科学家当时在一定的条件、知识、环境限制下的某种推断,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对此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想象。我们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想象体现在大胆地改写文章上,使学生眺出常规的理论,大胆地创新,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表述事物的能力。如《琥珀》一文关于琥珀的形成,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的:你认为琥珀还可能怎样形成?这样一来,学生便对课文充满了质疑:有学生认为不可能像课文说的那样巧合,松树油是慢慢渗透出来的,而且会慢慢凝固,不可能一大滴滴出来,除非是人为的;还有学生说苍蝇即使再累,也会拼死地的逃命,不会等死,除非它的腿粘住了……就这样,我让学生进行小组自由辩论,同时肯定他们合理的想法,并让他们把自己不同的想法记下来,回家可以问家长,也可以查资料,进行大胆的想象,然后把自己的想法整理成文章,由教师进行评奖。这样一来,学生就像是名侦探柯南一样,不错过任何蛛丝马迹。他们兴趣勃勃地找资料,挖空心思地想象,发挥出自己最大的主观能动性。作文也很快完成了,而且推理巧妙,语言文字逻辑紧密,令人拍手称赞。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只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作文能力就能潜移默化地培养起来。
四、看图——种植想象的土壤
看图作文是依照所给的一幅或几幅图画的内容写成文章的一种习作形式,它是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一项基本训练。在这个环节的训练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启发学生大胆想象,体物入微,敏锐地捕捉信息,重现和传递图画的内涵,使学生出现音象、色象、味象、形象、心象、视象……用语言摹形、语言传神、语言传情,进入语言创设的情景中。学生观察得越认真、越仔细、越深入,想象便越清晰、越生动、越感人。学生的思路开拓了,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丰润,可读性强。看图作文中,为了使内容相互连贯,细节描写更好地为中心服务,必须通过想象进行扩展补充,以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例如在指导学习《少年闰土》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文中“看瓜剌猹”这部分内容,重新观察书中的插图,边观察边思考,并展开想象:海边瓜地的夜景;闰土的家庭出身和银项圈的由来;猹的外形特点和咬瓜的情景,刺猹的经过(包括怎样发现、怎样靠近、怎样刺,猹是怎样从胯下逃走的,刺猹时的心理活动等)。将这些获得的表象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以《月下刺猹》为题写一篇看图作文。一个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夏夜,月亮照在海边沙地那一片绿油油的瓜地上,肥壮的叶子已不能遮盖圆滚滚的大西瓜了。一个个碧绿的大西瓜好像一个个娃娃的笑脸。‘沙沙沙’一阵声响打破了夏夜的宁静,莫不是有贼……”他加入自己的生活经验娓娓道来,令人兴趣盎然。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课堂中也不缺少作文训练的素材,这些素材就像隐形的翅膀一样藏在平凡朴实的语文课堂中,只要善于发现、善于运用,这些隐形的素材便会像宝石一样发出耀眼的光辉,发挥其作文的功能。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而为人师者,便是要擦去这些翅膀上的灰尘,让他们的翅膀也像宝石一样灿烂夺目,照亮他们的灵魂与梦想。
关键词:作文;续写;扩写;改写;看图
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让教师成了“保姆”,害怕学生出错,害怕学生考不了高分,特别是给学生包办作文。长期以来,教师命题或写作前为学生理清写作思路已经成为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更有甚者,要求学生背范文,生搬硬套现成的段落描写。这造成了学生的依赖心理,淡化了独立意识,形成了思维定式,导致学生思维僵硬,思路狭小;作文则是千篇一律,万人一面,使很多学生谈“作”色变,畏惧写作。
隨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作文教学改革也有了新的突破,作文教学更加强调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的课堂也为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提供了更为宽松的环境。笔者认为,课堂就是训练场,教材就是训练源,只有充分利用好训练源,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课本的知识尽管是间接的,不可触摸的,但往往能透出令人神往的画面,借助课本,也能把学生带人令人驰骋的天地,促使学生思维火花的进发。
一、续写——鬼斧神工的创造
续写,指从原文出发,遵循着原文的思路,对原文作延伸。因此,这种类型的训练多放在叙事类的课文中。叙事类的文章,作者往往艺术地设计、安排情节结构,戏剧性地反映人物的命运,学生在慨叹人物命运的同时,总是跃跃欲试,想用自己手中的笔来重新塑造人物,改写故事。这就客观地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写作的欲望。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续写人物将来的命运,续写将会发生的事情,这是最好的训练源。但是在续写前,小作者必须做到熟读原文,故事情节烂熟于心,人物性格准确把握,全文旨意透彻理解。如在学习完《跳水》一文后,笔者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设计了一节练笔课:让学生自己去设想当孩子被救上来后会发生什么,船长、孩子的命运又会有什么变化。已熟悉课本内容的学生兴致勃勃,讨论得十分热烈,很快落笔成文。有的同学设想孩子被救上来后,船长举行了一次大型的安全教育讲座,使水手们受到了很大的教育,认识到开玩笑不能太过分;有的设想孩子回到家后,船长把他送去学校上学;也有的设想船长回到家后,因机智救孩子的事而上了新闻,成了名人,他不再做船长,而是做官去了;有的设想回到家后,猴子被船长送回了大山,等等,真是众说纷纭。这样的训练让孩子们体会到文字的犀利之处,让他们明白了一个好的写作者不仅是个讲故事的人,更能利用手中的笔创造一个千姿百态的世界,从而激发他们对文字、对写作的无限热爱。
二、扩写——赤橙黄绿的锚陈
扩写,也是学生所喜爱的作文训练源之一。扩写是指对原文加以扩展补充,使之充实具体。扩写是一种“给材料作文”,它是把一段话,或一篇篇幅较短、内容较概括的文章,扩展生发成篇幅较长、内容丰富、人物生动的文章。这种类型的训练适用于诗词和散文等体裁,只需提供一段简洁的记叙性文字,对人物或事件、景物有一个基本的交代,然后通过学生的想象,借助各种描写手段去充实内容、完善情节,使人物形象丰满、景物生动鲜明。扩写就好比一幅画在宣纸上的白描,学生运用手中的笔,蘸上赤橙黄绿青蓝紫,一点点地把一副苍白的画变得五彩缤纷、生意盎然,把一个苍白空洞的世界变得色彩纷呈、精彩万分。扩写的世界,总是最能激发学生的无限神往。如《忆江南》中开头处交代了“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笔者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想象“我”到过江南的哪些地方,见到了什么样的风景,以《江南一行》为题,让学生凭借自己平时积累的知识,合理地想象作者到江南一行的游程、心境。同样的训练素材,学生所描绘的画面、文字各不相同,也就为文章加上了丰富而有趣的色调,或温暖或优雅,或冷清或晶莹,或艳丽或旖旎,学生在创造的过程中享受到了极大的乐趣,遣词造句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更大大地提高了作文能力。
有时我们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在学习《少年闰土》一文时,学生对“雪地捕鸟”这件事特别感兴趣,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围绕“捕鸟”这个主题,联系以往的生活经验,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大雪后沙地的景象,闰土和小伙伴的衣着、神态,捕鸟前的准备工作,鸟雀吃食的动作、神态,隐蔽时相鸟雀走进竹匾时的心情,捕到什么鸟,如何处理战利品等,以《闰土捕鸟》为题进行扩写。
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能抓住契机放手让学生去说、去尝试写的话,会带来师生“双赢”的效果——既提高了教学的水平,又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学生在扩写中既充分理解了文本的内涵,又更好地发散了思维,从而提高了写作能力。
三、改写——寻幽探奇的乐趣
改写,是对原作的思想内容基本上不作太的改动,只侧重于改变原作的形式。改写,先要认真领悟原文思想内容,把握人物思想性格特征和主要故事情节,这样改写起来才胸有成竹。改写对材料的取舍与组织、人称和语言的运用都有一定的要求。这种训练最适合于科幻推理型的文章。这类文章一般来说只是记载科学家当时在一定的条件、知识、环境限制下的某种推断,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对此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想象。我们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想象体现在大胆地改写文章上,使学生眺出常规的理论,大胆地创新,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表述事物的能力。如《琥珀》一文关于琥珀的形成,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的:你认为琥珀还可能怎样形成?这样一来,学生便对课文充满了质疑:有学生认为不可能像课文说的那样巧合,松树油是慢慢渗透出来的,而且会慢慢凝固,不可能一大滴滴出来,除非是人为的;还有学生说苍蝇即使再累,也会拼死地的逃命,不会等死,除非它的腿粘住了……就这样,我让学生进行小组自由辩论,同时肯定他们合理的想法,并让他们把自己不同的想法记下来,回家可以问家长,也可以查资料,进行大胆的想象,然后把自己的想法整理成文章,由教师进行评奖。这样一来,学生就像是名侦探柯南一样,不错过任何蛛丝马迹。他们兴趣勃勃地找资料,挖空心思地想象,发挥出自己最大的主观能动性。作文也很快完成了,而且推理巧妙,语言文字逻辑紧密,令人拍手称赞。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只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作文能力就能潜移默化地培养起来。
四、看图——种植想象的土壤
看图作文是依照所给的一幅或几幅图画的内容写成文章的一种习作形式,它是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一项基本训练。在这个环节的训练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启发学生大胆想象,体物入微,敏锐地捕捉信息,重现和传递图画的内涵,使学生出现音象、色象、味象、形象、心象、视象……用语言摹形、语言传神、语言传情,进入语言创设的情景中。学生观察得越认真、越仔细、越深入,想象便越清晰、越生动、越感人。学生的思路开拓了,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丰润,可读性强。看图作文中,为了使内容相互连贯,细节描写更好地为中心服务,必须通过想象进行扩展补充,以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例如在指导学习《少年闰土》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文中“看瓜剌猹”这部分内容,重新观察书中的插图,边观察边思考,并展开想象:海边瓜地的夜景;闰土的家庭出身和银项圈的由来;猹的外形特点和咬瓜的情景,刺猹的经过(包括怎样发现、怎样靠近、怎样刺,猹是怎样从胯下逃走的,刺猹时的心理活动等)。将这些获得的表象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以《月下刺猹》为题写一篇看图作文。一个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夏夜,月亮照在海边沙地那一片绿油油的瓜地上,肥壮的叶子已不能遮盖圆滚滚的大西瓜了。一个个碧绿的大西瓜好像一个个娃娃的笑脸。‘沙沙沙’一阵声响打破了夏夜的宁静,莫不是有贼……”他加入自己的生活经验娓娓道来,令人兴趣盎然。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课堂中也不缺少作文训练的素材,这些素材就像隐形的翅膀一样藏在平凡朴实的语文课堂中,只要善于发现、善于运用,这些隐形的素材便会像宝石一样发出耀眼的光辉,发挥其作文的功能。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而为人师者,便是要擦去这些翅膀上的灰尘,让他们的翅膀也像宝石一样灿烂夺目,照亮他们的灵魂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