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介绍大棚浅水菱—秧草2茬水旱轮作高效栽培模式,并分别介绍了该模式下浅水菱、秧草的栽培技术,以期促进该种植模式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 浅水菱;秧草;大棚;高效;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45.404 .7;S647.04 .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3-0114-02
大棚浅水菱—秧草2茬水旱轮作栽培模式是扬中市近年来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探索形成的高效栽培模式,是解决设施蔬菜连作障碍的一种有效方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般浅水菱产量达18 750 kg/hm2以上,产值达75 000元/hm2以上,秧草产量达22 500 kg/hm2,产值达90 000元/hm2以上,2茬收入可达165 000元/hm2。现将大棚浅水菱—秧草高效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茬口安排
大棚浅水菱于2月上中旬播种育苗,4月上中旬移载,7月上旬收获,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采收结束。大棚秧草于10月中旬播种,11月下旬采收,翌年3月下旬采收结束。
2 浅水菱栽培技术
2.1 品种选择
大棚栽培宜选用皮薄肉厚、个大、角短的品种。嫩菱脆甜多汁,老菱熟食粉糯,应选择早熟、高产、优质、抗病的浅水菱品种[1-2]。目前,扬中市以两角大青菱、大红菱2个品种为主。选种时要注意选择充分老熟、饱满、坚实端正、皮色较深、芽尖完好、无病虫害的菱角。
2.2 播种育苗
培育壮苗是菱角大棚早熟栽培的关键。苗床要选择排灌方便、土壤肥沃的田块。播种前施1∶1∶1复合肥(有效含量45%以上)300 kg/hm2、有机肥9 t/hm2、菜籽饼150 kg/hm2。耕翻整平,搭好大棚骨架并覆盖薄膜提前升温,然后在棚内建苗池,池四周土埂高50 cm,注水20~25 cm,播种前7 d,苗床撒施生石灰1 500 kg/hm2以消毒。
播种育苗时间要根据设施条件来确定。扬中市采用单体大棚移栽,双层大棚加小拱棚育苗,适宜播期在2月上中旬。播种前将菱种取出洗净。再用50%多菌灵粉剂600倍液浸种30 min,捞出后均匀撒播在苗床内,可提高菱种活力、杀灭附着的病菌[3]。
播种后至出苗前,大棚以关棚升温为主,白天水温需保持在12 ℃以上,苗床内控制10~15 cm的浅水层,以促进早出苗。菱苗出水后,每天中午通风1~2 h,白天水温控制在26~28 ℃,夜间控制在15~18 ℃,并逐渐加深水层至20 cm。
2.3 定植
菱对土壤肥力要求较高,应施腐熟有机肥15 t/hm2、三元复合肥750 kg/hm2。然后深翻,菱苗移栽以宽行距为原则,以防止下田操作时踩伤植株,以行距1.5 m左右、株距1 m左右为宜,每穴2株。
2.4 肥水管理
生长期间若出现缺肥现象,从初花开始追肥,一般是晴天8:00—9:00或16:00—17:00喷施叶面肥,可以用0.2%尿素液叶面喷施,开花结果期可加0.2%磷酸二氢钾液,每10 d喷1次,喷施2~3次。菱角田要注意勤换水,保持水层深20~30 cm。夏天气温高,水层深要保持30 cm以上。并将大棚薄膜围裙掀起。
2.5 病虫草害防治
菱角的病害主要有菱瘟、白烂病等,在闷热湿度大时易发生,在初发时,应及时摘除病叶深埋;发病田块用5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喷雾防治,从始花期开始,每隔7 d喷药1次,连喷2~3次[4]。菱角主要有菱角莹叶甲、蛀痕蟥虫、菱金花虫等害虫。虫害发生时可用1.8%阿維菌素乳油2 000倍液或溴氰菊酯乳油2 000~2 500倍液隔5~7 d防治1次,连喷2~3次,注意交替施用,均匀喷施。菱角对除草剂敏感,必要时进行人工除草。
2.6 采收
菱角在开花后15~20 d开始成熟,即应开始采收。始收期间每隔7 d采收1次,盛收期每隔5 d采1次。采菱时,要做到“三轻”和“三防”。“三轻”是提盘要轻、摘菱轻、放盘轻;“三防”是一防猛拉菱盘、植株受伤、老菱落水,二防采菱速度不一、老菱漏采,三防老嫩一起抓。
2.7 留种
选择具有该品种原有特征、形态端正整齐、皮色深、无病虫害、皮壳薄肉厚、饱满老熟的放置水中除去浮果,留下沉果作种。
3 秧草栽培技术
3.1 整地施肥
秧草种植前,清理前茬作物残株,开沟做畦,平整畦面。根据大棚宽度可分成2~3畦。分2畦栽培时,一般每畦宽2 m,畦面高10~15 cm;分3畦栽培时,一般每畦宽1.5 m,畦面高10~15 cm。畦面平整略带拱形。在播种前10 d,施三元复合肥450 kg/hm2、商品有机肥9 000 kg/hm2。
3.2 种子(毛籽)处理
在播种前2 d,把种子摊在晒场上晒3~4 h,然后用筛具清理杂物。播种的前一天用5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4 h。浸种后若遇雨天不宜播种,可将种子摊放在阴凉处1~2 d,摊放厚度不能超过10 cm,注意每天洒水,以保持种子湿润,于天晴后及时播种。为防止连续阴雨,浸种时要注意天气变化或采取干籽播种[5-6]。
3.3 播种
秋播秧草可于10月上中旬进行,至11月上旬扣棚。毛籽(荚果)秋播用种量450~525 kg/hm2。人工将秧草籽均匀撒播在畦面上,用木板拍平压实,尽量少露籽,以利于出苗和幼苗扎根。播种后可视墒情于早晚浇水,以促进提早出苗。通常5~10 d出苗可达70%~80%。齐苗后可停止浇水。
3.4 肥水管理
追肥可根据土壤肥力及秧草长势而定。一般齐苗后可用2%尿素水溶液追肥。苗期追肥可用尿素60 kg/hm2对水泼浇(或用腐熟人畜粪11.25~15.00 t/hm2泼浇)。以后每次采收后可用三元复合肥水溶液75.0~112.5 kg/hm2追肥,也可追施绿亨神肥或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施肥时应避开晴天中午,以防止肥害。大棚秧草生长过程中土壤含水量以60%~70%为宜,大于80%应排水,小于60%应浇水。苗期见干见湿,利于扎根。 3.5 大棚管理
对大棚内秧草做好温度和光照调节。在晴好天气时,视棚内温度和湿度,适当通风换气;当遇到霜冻或雪天时,可提早在畦面搭小拱棚,加盖薄膜或无纺布。当日温超过30 ℃时,要及时打开大棚两头的门,或掀膜换气降温;阴天、通风换气时间可以短;晴天,稍长。经常保持棚膜清洁,以提高棚膜透光率,保证有足够的光照。
3.6 病虫草害防治
秧草病害主要有猝倒病、立枯病、菌核病、呕根病,可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 000~1 2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 2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喷雾防治。秧草虫害主要有蚜虫、烟飞虱、白飞虱,可用黄板诱蚜或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雾防治。除草用施田补封闭畦面,用量为1 500~2 250 mL/hm2对水450 kg盖籽后轮面喷雾。齐苗后应及时清除田间各类杂草,确保每次收割时田间无杂草。禾本科杂草可用盖草能防治,阔叶杂草一般采用人工清除方式。
3.7 秧草采收
秧草播种齐苗后25~35 d可第1次采收嫩茎叶。采收时留茬要注意低、平,以便下次采收。一般采收6~8茬。最后一次可于盛花期前集中采收,可加工咸秧草食用。
3.8 秧草储运
秧草采收后应及时摊放在室内阴凉处,摊放厚度不超过20 cm,并洒些水,储存时间不宜过长,早上采收的秧草最遲傍晚即应售出,下午采收的秧草最迟翌日早上即应售出。装入容器时,最好在清凉的水中浸5~10 min,既可降温,又能保持叶片水分。若中长途运输秧草,装入容器时应加冰屑降温,才能保证质量。
4 参考文献
[1] 江解增.菱角设施栽培要点[J].农家致富,2011(20):33.
[2] 王峰,张云,杨灿.浅水四角菱种植方法[J].上海蔬菜,2011(5):30-32.
[3] 林统益.水田菱角栽培技术探讨[J].现代园艺,2005(5):37.
[4] 惠飞虎,张永泰,刘雪基,等.设施蔬菜水旱轮作高效栽培技术初探[J].长江蔬菜,2011(16):45.
[5] 王华,金文娟,姚松廷,等.大棚秧草长季节栽培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2(1):78.
[6] 王华,金文娟,朱国辉.扬中秧草良繁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24):125.
关键词 浅水菱;秧草;大棚;高效;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45.404 .7;S647.04 .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3-0114-02
大棚浅水菱—秧草2茬水旱轮作栽培模式是扬中市近年来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探索形成的高效栽培模式,是解决设施蔬菜连作障碍的一种有效方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般浅水菱产量达18 750 kg/hm2以上,产值达75 000元/hm2以上,秧草产量达22 500 kg/hm2,产值达90 000元/hm2以上,2茬收入可达165 000元/hm2。现将大棚浅水菱—秧草高效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茬口安排
大棚浅水菱于2月上中旬播种育苗,4月上中旬移载,7月上旬收获,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采收结束。大棚秧草于10月中旬播种,11月下旬采收,翌年3月下旬采收结束。
2 浅水菱栽培技术
2.1 品种选择
大棚栽培宜选用皮薄肉厚、个大、角短的品种。嫩菱脆甜多汁,老菱熟食粉糯,应选择早熟、高产、优质、抗病的浅水菱品种[1-2]。目前,扬中市以两角大青菱、大红菱2个品种为主。选种时要注意选择充分老熟、饱满、坚实端正、皮色较深、芽尖完好、无病虫害的菱角。
2.2 播种育苗
培育壮苗是菱角大棚早熟栽培的关键。苗床要选择排灌方便、土壤肥沃的田块。播种前施1∶1∶1复合肥(有效含量45%以上)300 kg/hm2、有机肥9 t/hm2、菜籽饼150 kg/hm2。耕翻整平,搭好大棚骨架并覆盖薄膜提前升温,然后在棚内建苗池,池四周土埂高50 cm,注水20~25 cm,播种前7 d,苗床撒施生石灰1 500 kg/hm2以消毒。
播种育苗时间要根据设施条件来确定。扬中市采用单体大棚移栽,双层大棚加小拱棚育苗,适宜播期在2月上中旬。播种前将菱种取出洗净。再用50%多菌灵粉剂600倍液浸种30 min,捞出后均匀撒播在苗床内,可提高菱种活力、杀灭附着的病菌[3]。
播种后至出苗前,大棚以关棚升温为主,白天水温需保持在12 ℃以上,苗床内控制10~15 cm的浅水层,以促进早出苗。菱苗出水后,每天中午通风1~2 h,白天水温控制在26~28 ℃,夜间控制在15~18 ℃,并逐渐加深水层至20 cm。
2.3 定植
菱对土壤肥力要求较高,应施腐熟有机肥15 t/hm2、三元复合肥750 kg/hm2。然后深翻,菱苗移栽以宽行距为原则,以防止下田操作时踩伤植株,以行距1.5 m左右、株距1 m左右为宜,每穴2株。
2.4 肥水管理
生长期间若出现缺肥现象,从初花开始追肥,一般是晴天8:00—9:00或16:00—17:00喷施叶面肥,可以用0.2%尿素液叶面喷施,开花结果期可加0.2%磷酸二氢钾液,每10 d喷1次,喷施2~3次。菱角田要注意勤换水,保持水层深20~30 cm。夏天气温高,水层深要保持30 cm以上。并将大棚薄膜围裙掀起。
2.5 病虫草害防治
菱角的病害主要有菱瘟、白烂病等,在闷热湿度大时易发生,在初发时,应及时摘除病叶深埋;发病田块用5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喷雾防治,从始花期开始,每隔7 d喷药1次,连喷2~3次[4]。菱角主要有菱角莹叶甲、蛀痕蟥虫、菱金花虫等害虫。虫害发生时可用1.8%阿維菌素乳油2 000倍液或溴氰菊酯乳油2 000~2 500倍液隔5~7 d防治1次,连喷2~3次,注意交替施用,均匀喷施。菱角对除草剂敏感,必要时进行人工除草。
2.6 采收
菱角在开花后15~20 d开始成熟,即应开始采收。始收期间每隔7 d采收1次,盛收期每隔5 d采1次。采菱时,要做到“三轻”和“三防”。“三轻”是提盘要轻、摘菱轻、放盘轻;“三防”是一防猛拉菱盘、植株受伤、老菱落水,二防采菱速度不一、老菱漏采,三防老嫩一起抓。
2.7 留种
选择具有该品种原有特征、形态端正整齐、皮色深、无病虫害、皮壳薄肉厚、饱满老熟的放置水中除去浮果,留下沉果作种。
3 秧草栽培技术
3.1 整地施肥
秧草种植前,清理前茬作物残株,开沟做畦,平整畦面。根据大棚宽度可分成2~3畦。分2畦栽培时,一般每畦宽2 m,畦面高10~15 cm;分3畦栽培时,一般每畦宽1.5 m,畦面高10~15 cm。畦面平整略带拱形。在播种前10 d,施三元复合肥450 kg/hm2、商品有机肥9 000 kg/hm2。
3.2 种子(毛籽)处理
在播种前2 d,把种子摊在晒场上晒3~4 h,然后用筛具清理杂物。播种的前一天用5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4 h。浸种后若遇雨天不宜播种,可将种子摊放在阴凉处1~2 d,摊放厚度不能超过10 cm,注意每天洒水,以保持种子湿润,于天晴后及时播种。为防止连续阴雨,浸种时要注意天气变化或采取干籽播种[5-6]。
3.3 播种
秋播秧草可于10月上中旬进行,至11月上旬扣棚。毛籽(荚果)秋播用种量450~525 kg/hm2。人工将秧草籽均匀撒播在畦面上,用木板拍平压实,尽量少露籽,以利于出苗和幼苗扎根。播种后可视墒情于早晚浇水,以促进提早出苗。通常5~10 d出苗可达70%~80%。齐苗后可停止浇水。
3.4 肥水管理
追肥可根据土壤肥力及秧草长势而定。一般齐苗后可用2%尿素水溶液追肥。苗期追肥可用尿素60 kg/hm2对水泼浇(或用腐熟人畜粪11.25~15.00 t/hm2泼浇)。以后每次采收后可用三元复合肥水溶液75.0~112.5 kg/hm2追肥,也可追施绿亨神肥或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施肥时应避开晴天中午,以防止肥害。大棚秧草生长过程中土壤含水量以60%~70%为宜,大于80%应排水,小于60%应浇水。苗期见干见湿,利于扎根。 3.5 大棚管理
对大棚内秧草做好温度和光照调节。在晴好天气时,视棚内温度和湿度,适当通风换气;当遇到霜冻或雪天时,可提早在畦面搭小拱棚,加盖薄膜或无纺布。当日温超过30 ℃时,要及时打开大棚两头的门,或掀膜换气降温;阴天、通风换气时间可以短;晴天,稍长。经常保持棚膜清洁,以提高棚膜透光率,保证有足够的光照。
3.6 病虫草害防治
秧草病害主要有猝倒病、立枯病、菌核病、呕根病,可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 000~1 2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 2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喷雾防治。秧草虫害主要有蚜虫、烟飞虱、白飞虱,可用黄板诱蚜或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雾防治。除草用施田补封闭畦面,用量为1 500~2 250 mL/hm2对水450 kg盖籽后轮面喷雾。齐苗后应及时清除田间各类杂草,确保每次收割时田间无杂草。禾本科杂草可用盖草能防治,阔叶杂草一般采用人工清除方式。
3.7 秧草采收
秧草播种齐苗后25~35 d可第1次采收嫩茎叶。采收时留茬要注意低、平,以便下次采收。一般采收6~8茬。最后一次可于盛花期前集中采收,可加工咸秧草食用。
3.8 秧草储运
秧草采收后应及时摊放在室内阴凉处,摊放厚度不超过20 cm,并洒些水,储存时间不宜过长,早上采收的秧草最遲傍晚即应售出,下午采收的秧草最迟翌日早上即应售出。装入容器时,最好在清凉的水中浸5~10 min,既可降温,又能保持叶片水分。若中长途运输秧草,装入容器时应加冰屑降温,才能保证质量。
4 参考文献
[1] 江解增.菱角设施栽培要点[J].农家致富,2011(20):33.
[2] 王峰,张云,杨灿.浅水四角菱种植方法[J].上海蔬菜,2011(5):30-32.
[3] 林统益.水田菱角栽培技术探讨[J].现代园艺,2005(5):37.
[4] 惠飞虎,张永泰,刘雪基,等.设施蔬菜水旱轮作高效栽培技术初探[J].长江蔬菜,2011(16):45.
[5] 王华,金文娟,姚松廷,等.大棚秧草长季节栽培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2(1):78.
[6] 王华,金文娟,朱国辉.扬中秧草良繁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