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我们从淮安实际出发,从市民最关心的问题入手,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以城市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切实做好城市建设工作。经过不懈努力,淮安城市面貌得到彻底改变,人民生活环境大大改善,在争创成功“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的基础上,正积极开展“健康城市、最佳人居环境城市、生态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
一、优化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把人与自然和谐作为城市发展的优先战略
今年上半年,淮安在苏北率先成为国家卫生城市。在创卫过程中,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了城市市容环境带来的现实利益,事实证明,优化环境与加快发展完全可以双丰收。过去相当一部分干群认为创卫是发达地区的事,淮安创卫条件不成熟。随着城市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这种粗放型的发展观得到了改变,科学发展观更加深入人心。
城市发展要为广大群众创造整洁靓丽的生活环境,让老百姓从中得到实惠,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牢固树立了“亲民、为民、便民、惠民”的工作理念,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意见作为第一财富,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坚持从广大老百姓最关心的市容环境卫生问题入手,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优化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在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不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把城市维护费的90%用于城市环卫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重点实施居民区道路改造、破旧生活大院环境整治、下水道建设、公厕建设和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处置等便民工程,较好地解决了群众行路难、上厕难、倒垃圾难等问题,促进了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相继新建和续建了樱花园、中洲公园等10多个景区公园,建成一品梅广场、楚秀广场等多个市民休闲广场,建成馨园、清韵园等80多个城市小游园。
近年来,淮安大气质量持续好转,去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7天,比2005年增加了10天;城市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9.1%;水质量逐步改善,其中饮用水质量达到国家三类水标准,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人居环境逐步形成。
二、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把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城市管理落脚点
城市管理面对的是广大老百姓,每天都要与群众打交道,一举一动都涉及错综复杂的利益矛盾,是一项琐碎而又重要的工作。我们充分发挥城市管理工作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为人民群众提供整洁有序、清新靓丽的市容环境,让老百姓满意。
随着淮安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美好宜居的城市环境需求在日益增长。因此,我们坚持从群众最关心的环境卫生、市容市貌、绿化美化等市容环境问题入手,实行建管并重,综合治理,重点在全面提高城市品位和市容环境整体水平上下功夫,不断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在环境卫生管理中,做到“保洁全天候、管理无缝隙、责任全覆盖”,在居民区环境综合治理改造中,提出了“街道不积水,小区不漫水,居民家不进水”的总体要求,通过几年的努力,如期实现了“晴天无灰尘、雨天不积水、出门见绿化、休闲有去处”的管理目标。
在强化城市管理过程中,我们坚持把群众就业谋生问题放在首位,用“弱势思维、换位思考”的方式去制定政策,实行管理。在加大市容管理力度的同时,不但没有减少,而且较大幅度地增加了就业岗位。如对小摊贩的管理,如果一味地单纯取缔,极易造成矛盾激化,影响社会稳定;如果放任自流,势必造成城市公共空间被无序挤压,影响城市的容貌和整体形象,市民就会有意见。我们实行了分区域、分地段、定时段、分级管理,解决了商贩营业、居民需求和市容管理的矛盾。近年来,我市城管部门先后在市区扶持发展了一批连锁经营企业,如“苏食放心早餐”点和“好滋味”晚餐点、20多个“周三包子”零售点等,营业点达250多个,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我们还统一制作了600多辆便民修理车,免费发放给修车人员,达到了方便市民生活、保持市容环境整洁有序的“双赢”效果。
我们在城市管理中坚持亲民、爱民、为民的理念,寻求管理与服务的统一,找准发展经济与美化市容的最佳结合点,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与人居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这几年,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在城市边缘区域培育了五金、布匹、毛竹、花鸟等一批新兴专业市场,在市区支干道和居民区等地点合理规划设置摊点群、疏导点,把流动摊贩、沿街洗车点等集中到指定地点,实行定时、保洁经营;对早夜市大排档、饮食摊点,实行统一制式餐车、统一布点设置、统一管理标识和统一经营时间的“四统一”管理,既方便了群众生活,又保持了市容环境的整治效果,得到了群众的肯定。几年来,我市城管部门通过多种方式,累计解决了近2万人的就业谋生问题,使1万多个生活困难的群众家庭得到了保障。
三、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把淮安建成人民满意和幸福的和谐城市
城市管理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面向群众、服务群众的一项重要公共服务,是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有效途径,也是构建和谐淮安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把淮安建设成为能够辐射周边地区2000万人口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责任重大,任务繁重,必须建立长效机制,不断提升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满意作为管理工作的第一目标。加强城市管理,必须把满足群众需求放在首位,牢固树立一切为了群众的服务意识,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真心诚意为群众排忧解难,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城市规划、道路建设、拆迁安置、环卫设施等各个方面,最大程度地满足群众的需要,通过事前公示、召开听证会、网上讨论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体现民意,尊重民权,为民服务。加强人性化执法管理,改变以罚代法、以罚代管、重罚轻管、方法简单的方式,加强教育与引导,有效地履行好管理与服务职能,真正做到公正严明执法与人民群众满意相统一。
加强宣传引导,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做好城市管理工作,必须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城市管理、共建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城市管理的重要意义和有关法律法规,通过城市环境的不断变化,让广大群众理解、关心、支持城管,主动投身到城管工作中去,形成城市环境共享共管的良好局面,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市民的整体素质。近年来的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只要与广大群众多联系、多沟通,就会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今年4月,我们在全省首家开播了专业城市管理广播,这也是继北京之后的全国第二家。城市管理广播的正式开播,一方面为政府传达政令、解读政策、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另一方面也为群众反映民意和满足群众需求搭建了又一崭新便捷的交流平台和沟通渠道。
强化队伍建设,树立让群众满意的城管形象。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城管队伍,对于提高城市管理成效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今后要始终切实加强城管队伍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和水平。强化城管工作制度建设,形成一套规范化、程序化的制度体系。严肃队伍纪律,严格督查考核,严惩违法行为,用纪律制度管理和约束城管队伍,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群众满意的城管工作队伍。
(作者系中共淮安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刘卫东
一、优化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把人与自然和谐作为城市发展的优先战略
今年上半年,淮安在苏北率先成为国家卫生城市。在创卫过程中,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了城市市容环境带来的现实利益,事实证明,优化环境与加快发展完全可以双丰收。过去相当一部分干群认为创卫是发达地区的事,淮安创卫条件不成熟。随着城市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这种粗放型的发展观得到了改变,科学发展观更加深入人心。
城市发展要为广大群众创造整洁靓丽的生活环境,让老百姓从中得到实惠,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牢固树立了“亲民、为民、便民、惠民”的工作理念,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意见作为第一财富,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坚持从广大老百姓最关心的市容环境卫生问题入手,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优化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在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不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把城市维护费的90%用于城市环卫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重点实施居民区道路改造、破旧生活大院环境整治、下水道建设、公厕建设和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处置等便民工程,较好地解决了群众行路难、上厕难、倒垃圾难等问题,促进了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相继新建和续建了樱花园、中洲公园等10多个景区公园,建成一品梅广场、楚秀广场等多个市民休闲广场,建成馨园、清韵园等80多个城市小游园。
近年来,淮安大气质量持续好转,去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7天,比2005年增加了10天;城市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9.1%;水质量逐步改善,其中饮用水质量达到国家三类水标准,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人居环境逐步形成。
二、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把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城市管理落脚点
城市管理面对的是广大老百姓,每天都要与群众打交道,一举一动都涉及错综复杂的利益矛盾,是一项琐碎而又重要的工作。我们充分发挥城市管理工作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为人民群众提供整洁有序、清新靓丽的市容环境,让老百姓满意。
随着淮安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美好宜居的城市环境需求在日益增长。因此,我们坚持从群众最关心的环境卫生、市容市貌、绿化美化等市容环境问题入手,实行建管并重,综合治理,重点在全面提高城市品位和市容环境整体水平上下功夫,不断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在环境卫生管理中,做到“保洁全天候、管理无缝隙、责任全覆盖”,在居民区环境综合治理改造中,提出了“街道不积水,小区不漫水,居民家不进水”的总体要求,通过几年的努力,如期实现了“晴天无灰尘、雨天不积水、出门见绿化、休闲有去处”的管理目标。
在强化城市管理过程中,我们坚持把群众就业谋生问题放在首位,用“弱势思维、换位思考”的方式去制定政策,实行管理。在加大市容管理力度的同时,不但没有减少,而且较大幅度地增加了就业岗位。如对小摊贩的管理,如果一味地单纯取缔,极易造成矛盾激化,影响社会稳定;如果放任自流,势必造成城市公共空间被无序挤压,影响城市的容貌和整体形象,市民就会有意见。我们实行了分区域、分地段、定时段、分级管理,解决了商贩营业、居民需求和市容管理的矛盾。近年来,我市城管部门先后在市区扶持发展了一批连锁经营企业,如“苏食放心早餐”点和“好滋味”晚餐点、20多个“周三包子”零售点等,营业点达250多个,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我们还统一制作了600多辆便民修理车,免费发放给修车人员,达到了方便市民生活、保持市容环境整洁有序的“双赢”效果。
我们在城市管理中坚持亲民、爱民、为民的理念,寻求管理与服务的统一,找准发展经济与美化市容的最佳结合点,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与人居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这几年,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在城市边缘区域培育了五金、布匹、毛竹、花鸟等一批新兴专业市场,在市区支干道和居民区等地点合理规划设置摊点群、疏导点,把流动摊贩、沿街洗车点等集中到指定地点,实行定时、保洁经营;对早夜市大排档、饮食摊点,实行统一制式餐车、统一布点设置、统一管理标识和统一经营时间的“四统一”管理,既方便了群众生活,又保持了市容环境的整治效果,得到了群众的肯定。几年来,我市城管部门通过多种方式,累计解决了近2万人的就业谋生问题,使1万多个生活困难的群众家庭得到了保障。
三、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把淮安建成人民满意和幸福的和谐城市
城市管理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面向群众、服务群众的一项重要公共服务,是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有效途径,也是构建和谐淮安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把淮安建设成为能够辐射周边地区2000万人口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责任重大,任务繁重,必须建立长效机制,不断提升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满意作为管理工作的第一目标。加强城市管理,必须把满足群众需求放在首位,牢固树立一切为了群众的服务意识,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真心诚意为群众排忧解难,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城市规划、道路建设、拆迁安置、环卫设施等各个方面,最大程度地满足群众的需要,通过事前公示、召开听证会、网上讨论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体现民意,尊重民权,为民服务。加强人性化执法管理,改变以罚代法、以罚代管、重罚轻管、方法简单的方式,加强教育与引导,有效地履行好管理与服务职能,真正做到公正严明执法与人民群众满意相统一。
加强宣传引导,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做好城市管理工作,必须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城市管理、共建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城市管理的重要意义和有关法律法规,通过城市环境的不断变化,让广大群众理解、关心、支持城管,主动投身到城管工作中去,形成城市环境共享共管的良好局面,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市民的整体素质。近年来的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只要与广大群众多联系、多沟通,就会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今年4月,我们在全省首家开播了专业城市管理广播,这也是继北京之后的全国第二家。城市管理广播的正式开播,一方面为政府传达政令、解读政策、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另一方面也为群众反映民意和满足群众需求搭建了又一崭新便捷的交流平台和沟通渠道。
强化队伍建设,树立让群众满意的城管形象。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城管队伍,对于提高城市管理成效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今后要始终切实加强城管队伍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和水平。强化城管工作制度建设,形成一套规范化、程序化的制度体系。严肃队伍纪律,严格督查考核,严惩违法行为,用纪律制度管理和约束城管队伍,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群众满意的城管工作队伍。
(作者系中共淮安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刘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