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要感知课文的语言文字,感知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在审美中受到情感熏陶,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自己提出他们的问题,设法解决问题。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教师要设法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
关键词:品味 自主 质疑 思索
新课程改革为教师发展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教师原有的角色发生变化。在教学中,我们换位思考,体味学生之体味,思索学生之思索,把原来教师的课堂变成现在学生的课堂,引领学生品“四味”,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是所学知识的“主人”,语文课堂不再死气沉沉,而是华彩频现。
一、 努力构建校内外沟通
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极大的影响着儿童的创造力。家庭气氛和管教方式是影响儿童创造力的主要因素,教育过分严格,过分要求孩子服从,孩子的创造力就差;家庭气氛民主,家长有意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情况就好得多。学校教育过分重视纪律的规范,学习中过分强调答案的准确的标准,也会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社会文化的管理体制也会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民主、宽松、尊重个性的环境将有利于儿童的发展。所以要努力构建校内外联系,与家长多联系,多交流,多沟通,同时,构建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改变语文教学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绝的状况,共同为儿童创造有利的环境,使儿童的生活环境充满创造的气氛,使创造性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儿童自然可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一代。
二、学生在勇于质疑中玩味
新课程理念对教育提出的一个新要求,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问题走出教室,由关注学生回答问题转向关注学生提出问题、质疑问题。新课改让我对此有了更多的思索:如果引导学生自己提出他们的问题,在设法解决问题,这将会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于是我开始试行。在授课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提出自己的问题。每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我在内心都会小小地激动一下。我会当场郑重记录下来,并对他大加赞扬,就是为了让学生们明白“提出一个好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了不起”。我鼓励他们:纵观科学史,大凡有建树的学者,都具有“健全的怀疑精神”或者“刨根问底的好奇心”,敢于对传统的知识、流行的观念质疑,这往往是他们走向科学殿堂的第一步。受到鼓舞的学生们,提问题的踊跃性越来越强。尽管有的同学提出的问题非常简单,有的甚至“多此一问”,但是同学们在提出并尝试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即进一步了解了所学的知识,又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效率,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三、 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儿童创造性人格是创造性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创造力仅仅是为创造性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那么,只有当它与创造性人格相结合时,才能使创造性的发展成为现实。作为教师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做到:(1)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心理学研究发现,好奇心与创造性的发展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不仅对儿童,就是对科学家的调查研究也发现,好奇心既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又是创造性活动赖以进行的重要动力。因此,在教学中,保护儿童的好奇心能促使他们对语文课拥有浓厚的好奇心,从而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进行。(2)解除怕犯错误的心理。儿童怕犯错误是阻碍独创性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儿童往往会因为怕犯错误而不去尝试,从而失去发挥其创造性见解的机会,因此在知识武装学生的同时,解除他们怕犯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努力进行尝试。
四、教师要有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及课堂应变能力,做到以艺术的教学过程使学习活动充满快乐。 “寓教于乐”是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的著名教育理念,历经千年的沧桑,愈益显出它强大的生命力。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仍然可从中汲取营养。我们的语文课当使学生上课前——充满期待,上课——充满激动,下课——充满愉悦、收获。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当做到:导语——未成曲调先有情,讲述——语不惊人死不休,环节——一枝一叶总关情,过渡——嫁与春风不用媒,小结——似曾相识燕归来。这样的语文课要求教师要有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及课堂应变能力,具有艺术地教学的能力。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能保持稳定而良好的学习情绪,创造灵感更易不期而遇。
五、运用多媒体课件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
创造离不开知识,但呆板、单调的学习途径,会大大束缚学生的学习创造性,更谈不上创造性的运用知识,所以应努力改善学生的学知途径。多媒体课件友好的交互环境,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思维特点来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程序。因此,运用多媒体课件超文本结构组织信息特点,来设置学习的能力阶梯,为学生提供多种知识达标的路径,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路径,能有更大的自由空间,这样学得的知识较牢固,又可以保持较大的思维灵活度,自然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且由于学知的过程富有创造性,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就不会墨守成规
六、结束语
总之,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要有良好的环境,同时学生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能够独立自主的进行学习。作为教师也要努力学习,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做一个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的教师,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学中的有利因素,创设条件,设置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车洪波.试论自主意识的创造力[J].学习与探索,1994(04)
[2]车洪波.自主意识的由来与必然走向[J].学习与探索,1997(01)
[3]张建云.人的发展前景与自主意识的深化[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5)
[4]余祥英.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发展[J].湖北教育,2002,(21)
[5]严正广.确立自主意识 加快改革步伐[J].江苏高教,1994,(03)
[6]杜鹏娟.要正确看待和引导大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J].高等农业教育,1997(05)
[7]丁时良,黄浦生. 中国古代女作家的自主意识[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1988(01)
关键词:品味 自主 质疑 思索
新课程改革为教师发展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教师原有的角色发生变化。在教学中,我们换位思考,体味学生之体味,思索学生之思索,把原来教师的课堂变成现在学生的课堂,引领学生品“四味”,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是所学知识的“主人”,语文课堂不再死气沉沉,而是华彩频现。
一、 努力构建校内外沟通
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极大的影响着儿童的创造力。家庭气氛和管教方式是影响儿童创造力的主要因素,教育过分严格,过分要求孩子服从,孩子的创造力就差;家庭气氛民主,家长有意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情况就好得多。学校教育过分重视纪律的规范,学习中过分强调答案的准确的标准,也会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社会文化的管理体制也会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民主、宽松、尊重个性的环境将有利于儿童的发展。所以要努力构建校内外联系,与家长多联系,多交流,多沟通,同时,构建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改变语文教学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绝的状况,共同为儿童创造有利的环境,使儿童的生活环境充满创造的气氛,使创造性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儿童自然可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一代。
二、学生在勇于质疑中玩味
新课程理念对教育提出的一个新要求,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问题走出教室,由关注学生回答问题转向关注学生提出问题、质疑问题。新课改让我对此有了更多的思索:如果引导学生自己提出他们的问题,在设法解决问题,这将会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于是我开始试行。在授课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提出自己的问题。每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我在内心都会小小地激动一下。我会当场郑重记录下来,并对他大加赞扬,就是为了让学生们明白“提出一个好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了不起”。我鼓励他们:纵观科学史,大凡有建树的学者,都具有“健全的怀疑精神”或者“刨根问底的好奇心”,敢于对传统的知识、流行的观念质疑,这往往是他们走向科学殿堂的第一步。受到鼓舞的学生们,提问题的踊跃性越来越强。尽管有的同学提出的问题非常简单,有的甚至“多此一问”,但是同学们在提出并尝试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即进一步了解了所学的知识,又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效率,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三、 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儿童创造性人格是创造性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创造力仅仅是为创造性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那么,只有当它与创造性人格相结合时,才能使创造性的发展成为现实。作为教师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做到:(1)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心理学研究发现,好奇心与创造性的发展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不仅对儿童,就是对科学家的调查研究也发现,好奇心既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又是创造性活动赖以进行的重要动力。因此,在教学中,保护儿童的好奇心能促使他们对语文课拥有浓厚的好奇心,从而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进行。(2)解除怕犯错误的心理。儿童怕犯错误是阻碍独创性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儿童往往会因为怕犯错误而不去尝试,从而失去发挥其创造性见解的机会,因此在知识武装学生的同时,解除他们怕犯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努力进行尝试。
四、教师要有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及课堂应变能力,做到以艺术的教学过程使学习活动充满快乐。 “寓教于乐”是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的著名教育理念,历经千年的沧桑,愈益显出它强大的生命力。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仍然可从中汲取营养。我们的语文课当使学生上课前——充满期待,上课——充满激动,下课——充满愉悦、收获。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当做到:导语——未成曲调先有情,讲述——语不惊人死不休,环节——一枝一叶总关情,过渡——嫁与春风不用媒,小结——似曾相识燕归来。这样的语文课要求教师要有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及课堂应变能力,具有艺术地教学的能力。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能保持稳定而良好的学习情绪,创造灵感更易不期而遇。
五、运用多媒体课件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
创造离不开知识,但呆板、单调的学习途径,会大大束缚学生的学习创造性,更谈不上创造性的运用知识,所以应努力改善学生的学知途径。多媒体课件友好的交互环境,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思维特点来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程序。因此,运用多媒体课件超文本结构组织信息特点,来设置学习的能力阶梯,为学生提供多种知识达标的路径,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路径,能有更大的自由空间,这样学得的知识较牢固,又可以保持较大的思维灵活度,自然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且由于学知的过程富有创造性,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就不会墨守成规
六、结束语
总之,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要有良好的环境,同时学生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能够独立自主的进行学习。作为教师也要努力学习,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做一个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的教师,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学中的有利因素,创设条件,设置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车洪波.试论自主意识的创造力[J].学习与探索,1994(04)
[2]车洪波.自主意识的由来与必然走向[J].学习与探索,1997(01)
[3]张建云.人的发展前景与自主意识的深化[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5)
[4]余祥英.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发展[J].湖北教育,2002,(21)
[5]严正广.确立自主意识 加快改革步伐[J].江苏高教,1994,(03)
[6]杜鹏娟.要正确看待和引导大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J].高等农业教育,1997(05)
[7]丁时良,黄浦生. 中国古代女作家的自主意识[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198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