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萌芽于20世纪30、40年代,当时毛主席在陕甘宁边区创办“保健药社”、“医药合作社”,通过共同支付医疗费用、共同分担疾病风险来解决当时缺医少药和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为促进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有效发展,就必须加强对内部控制管理力度,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内部控制 对策分析
经笔者研究,目前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在内部控制管理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内控制度设计缺乏合理性、资金管理力度不足、内部控制监督体系不完善,笔者将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系列有效对策。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内部控制现状
(一)制度设计不合理
新型农村医疗制度到底是一种社会保障制度,还是一种农民自愿参加的互助共济制度,学术界不一而足。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中,试点的各级机关将其纳入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总规划,体现了政府的支持决心,然而,由于合作医疗坚持农民自愿原则,政府只是组织、引导、支持,如果农民不愿意参加新农合,或者参加新农合的积极性不高,那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就难以推广落实。另外,国家对药物价格方面的调控力度不够,使得药价贵、药价与医院医疗水平不符等问题不断涌现,使得农民没有能力去大医院看病,同时,农村优秀医务工作人员缺乏,农村医疗设备落后等,使得农民对乡镇医院信任度不高。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多的农民涌入城市,而随着大量工厂外迁至农村,带去大量城市管理人员,导致城乡之间居民医疗保障的混乱和冲突。
(二)资金筹集管理不足
资金筹集是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的经济基础,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顺利运转的保障。如笔者所在县2016年度新农合个人筹资额是120/人,政府资助的前提是个人缴费资金的到位,在实际资金筹集有以下问题:一是运行成本高,难以长期支持,农民对合作医疗达不到完全意义上的信任、风险意识和保障意识不高、互助共济意识淡薄,新农合的推行成为一种效果不明朗的政府行为,政府通过加大宣传,加大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来提高农民的参合率,然而,长期的投入不符合实际。二是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农民对医疗的需求不尽相同,某些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农户已购买商业保险,某些地区农民长期在外地打工,不知道这一制度,或对如何享受这一保障不够明白,某些自认为身体素质好的不愿意参加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来。三是某些生活困难的农民,特别是偏远落后地区,他们除了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之外,无法支付其他项目。四是新农合对参合农民的征收水平较低,直接导致所筹资金的总量有限,致使新农合不能全面覆盖所有病种。
(三)内控监管体系不健全
经笔者分析结合自身单位实际情况,发现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内控监管体系不够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村级定点医疗机构补偿未实现信息化,仍然停留在手工报账,民营医疗机构属营利性医疗机构,内部管理不规范,服务内容和收费政策较为灵活,手段多隐蔽性强,使民营医疗机构和村卫生室监管难度大,有待加强;二是监管人员少、能力不足、任务重、监管手段较为落后,工作经费不足等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三是行使监督职能,却无执法主体,人员管理、人事聘用、职称晋升存在较大弊端,人员队伍稳定隐患较大,无法有效履行监督和服务职能;四是更换医疗证本、查外伤、特慢病费用补偿核算工作占据乡镇农合办更多的工作时间,未能腾出必要时间进行基金监督管理。
二、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内控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完善加强新农合制度建设
新时期,要在新的起点上完善和加强新农合的制度建设,通过适当降低起付线、提高补偿比例等,加强宣传动员,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让农民从中获得实惠;通过进一步完善新农合补偿机制,提高农民受益水平,完善门诊统筹补偿机制,适时调整补偿方案,不断不提高补偿比例,逐步建立全民统一的补偿方案;通过加强卫生服务建设,满足农民的卫生服务需求,如积极推进乡镇卫生院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开展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工作、规范各项管理和技术操作流程等来全面提升乡镇卫生院的综合医疗水平。
(二)加强资金安全管理
对于资金管理我们不仅要拓宽资金筹集渠道,还要重视资金安全。通过推进经济的发展来做大资金供应的“蛋糕”,改进社会保险征缴制度,实现应收尽收,财政资金導入壮大新农合医疗保障资金等,以此来拓宽资金筹集渠道。通过完善和规范医保资金安全监管制度和相应的法律制度,把好基金安全管理的门。
(三)进一步强化制度监管
对新农合的监管,要从多方入手,一是监管主体,监管主体不仅是政府,还包括参合农民、全体社会成员、媒体等、政府作为主要的监管者,要完善其监管体系,并引导全民监督;二是监督参合情况,参合情况是新农合实施的效果的反映,为避免部分地区政府工作人员受错误的“政绩观”影响,强制农民参保、谎报参保人数、重复参保等,来提高其地区参保覆盖率,要对参保情况进行系统的跟踪监督;三是监管资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要实现专户储存、封闭运行、专款专用、年度必审、多层稽查的监督模式,对缴费、拨付、使用等全方位进行监管,防止不入账、体外循环、挤占挪用等现象的发生。
同时针对乡镇监管落后及其人手不足的情况,可以加快新农合网络信息化建设进程。新农合工作涉及到农民住院、治疗、用药、收费、补偿等多个环节,定点医疗机构多,服务对象多,实行网络化管理,是提高新农合管理水平和监管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加大财政投入,依托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整合资源,逐步建立卫生服务信息网,逐步实现新农合和公卫管理等“一卡通”。在实现省州县乡四级医疗机构即时结报的同时,力争实现村级网络即时结报,网上审核监管。
健全相关立法,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需要法律托底,来保障制度的稳定和权威,2010年,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但该法没有系统规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相关内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应有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使制度的推行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四)调整医疗制度构建信息化管理
相关部门应通过探索完善医疗保障机制信息化的路径来提高内部控制管理水平。第一,完善新农合信息平台建设,随着当前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就医人数也会逐年增加,加强各级新农合经办机构的硬、软件装置,实现联网全面覆盖、提升网速。第二,加快医疗保障体系信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选拔符合时代要求的信息管理人员,保证各级经办机构办事人员充足,并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来留住人才、稳定队伍,形成一支有能力、有经验、有素质、有道德的信息管理人才队伍,以旧带新,实现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结束语
综上,笔者对农村合作医疗内部控制现状进行了分析,从中发现诸多问题,为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内控工作的有效开展,相关部门必须采取多种对策,建立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农村合作医疗机构管理水平,为农村合作医疗机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慧,刘娜,罗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内部控制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7:106-108.
[2]陈莉,杨威,谭光明,冯占春.河南省息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内部控制现状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1,03:15-17.
[3]吕大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内部控制目标分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09:51-52.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内部控制 对策分析
经笔者研究,目前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在内部控制管理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内控制度设计缺乏合理性、资金管理力度不足、内部控制监督体系不完善,笔者将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系列有效对策。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内部控制现状
(一)制度设计不合理
新型农村医疗制度到底是一种社会保障制度,还是一种农民自愿参加的互助共济制度,学术界不一而足。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中,试点的各级机关将其纳入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总规划,体现了政府的支持决心,然而,由于合作医疗坚持农民自愿原则,政府只是组织、引导、支持,如果农民不愿意参加新农合,或者参加新农合的积极性不高,那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就难以推广落实。另外,国家对药物价格方面的调控力度不够,使得药价贵、药价与医院医疗水平不符等问题不断涌现,使得农民没有能力去大医院看病,同时,农村优秀医务工作人员缺乏,农村医疗设备落后等,使得农民对乡镇医院信任度不高。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多的农民涌入城市,而随着大量工厂外迁至农村,带去大量城市管理人员,导致城乡之间居民医疗保障的混乱和冲突。
(二)资金筹集管理不足
资金筹集是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的经济基础,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顺利运转的保障。如笔者所在县2016年度新农合个人筹资额是120/人,政府资助的前提是个人缴费资金的到位,在实际资金筹集有以下问题:一是运行成本高,难以长期支持,农民对合作医疗达不到完全意义上的信任、风险意识和保障意识不高、互助共济意识淡薄,新农合的推行成为一种效果不明朗的政府行为,政府通过加大宣传,加大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来提高农民的参合率,然而,长期的投入不符合实际。二是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农民对医疗的需求不尽相同,某些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农户已购买商业保险,某些地区农民长期在外地打工,不知道这一制度,或对如何享受这一保障不够明白,某些自认为身体素质好的不愿意参加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来。三是某些生活困难的农民,特别是偏远落后地区,他们除了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之外,无法支付其他项目。四是新农合对参合农民的征收水平较低,直接导致所筹资金的总量有限,致使新农合不能全面覆盖所有病种。
(三)内控监管体系不健全
经笔者分析结合自身单位实际情况,发现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内控监管体系不够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村级定点医疗机构补偿未实现信息化,仍然停留在手工报账,民营医疗机构属营利性医疗机构,内部管理不规范,服务内容和收费政策较为灵活,手段多隐蔽性强,使民营医疗机构和村卫生室监管难度大,有待加强;二是监管人员少、能力不足、任务重、监管手段较为落后,工作经费不足等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三是行使监督职能,却无执法主体,人员管理、人事聘用、职称晋升存在较大弊端,人员队伍稳定隐患较大,无法有效履行监督和服务职能;四是更换医疗证本、查外伤、特慢病费用补偿核算工作占据乡镇农合办更多的工作时间,未能腾出必要时间进行基金监督管理。
二、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内控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完善加强新农合制度建设
新时期,要在新的起点上完善和加强新农合的制度建设,通过适当降低起付线、提高补偿比例等,加强宣传动员,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让农民从中获得实惠;通过进一步完善新农合补偿机制,提高农民受益水平,完善门诊统筹补偿机制,适时调整补偿方案,不断不提高补偿比例,逐步建立全民统一的补偿方案;通过加强卫生服务建设,满足农民的卫生服务需求,如积极推进乡镇卫生院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开展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工作、规范各项管理和技术操作流程等来全面提升乡镇卫生院的综合医疗水平。
(二)加强资金安全管理
对于资金管理我们不仅要拓宽资金筹集渠道,还要重视资金安全。通过推进经济的发展来做大资金供应的“蛋糕”,改进社会保险征缴制度,实现应收尽收,财政资金導入壮大新农合医疗保障资金等,以此来拓宽资金筹集渠道。通过完善和规范医保资金安全监管制度和相应的法律制度,把好基金安全管理的门。
(三)进一步强化制度监管
对新农合的监管,要从多方入手,一是监管主体,监管主体不仅是政府,还包括参合农民、全体社会成员、媒体等、政府作为主要的监管者,要完善其监管体系,并引导全民监督;二是监督参合情况,参合情况是新农合实施的效果的反映,为避免部分地区政府工作人员受错误的“政绩观”影响,强制农民参保、谎报参保人数、重复参保等,来提高其地区参保覆盖率,要对参保情况进行系统的跟踪监督;三是监管资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要实现专户储存、封闭运行、专款专用、年度必审、多层稽查的监督模式,对缴费、拨付、使用等全方位进行监管,防止不入账、体外循环、挤占挪用等现象的发生。
同时针对乡镇监管落后及其人手不足的情况,可以加快新农合网络信息化建设进程。新农合工作涉及到农民住院、治疗、用药、收费、补偿等多个环节,定点医疗机构多,服务对象多,实行网络化管理,是提高新农合管理水平和监管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加大财政投入,依托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整合资源,逐步建立卫生服务信息网,逐步实现新农合和公卫管理等“一卡通”。在实现省州县乡四级医疗机构即时结报的同时,力争实现村级网络即时结报,网上审核监管。
健全相关立法,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需要法律托底,来保障制度的稳定和权威,2010年,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但该法没有系统规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相关内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应有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使制度的推行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四)调整医疗制度构建信息化管理
相关部门应通过探索完善医疗保障机制信息化的路径来提高内部控制管理水平。第一,完善新农合信息平台建设,随着当前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就医人数也会逐年增加,加强各级新农合经办机构的硬、软件装置,实现联网全面覆盖、提升网速。第二,加快医疗保障体系信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选拔符合时代要求的信息管理人员,保证各级经办机构办事人员充足,并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来留住人才、稳定队伍,形成一支有能力、有经验、有素质、有道德的信息管理人才队伍,以旧带新,实现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结束语
综上,笔者对农村合作医疗内部控制现状进行了分析,从中发现诸多问题,为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内控工作的有效开展,相关部门必须采取多种对策,建立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农村合作医疗机构管理水平,为农村合作医疗机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慧,刘娜,罗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内部控制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7:106-108.
[2]陈莉,杨威,谭光明,冯占春.河南省息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内部控制现状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1,03:15-17.
[3]吕大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内部控制目标分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09: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