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正确理解药食同源

来源 :现代养生·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penghu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传统医学和饮食文化皆有药食同源、药食同理的说法,这是我们的祖先总结出来的经验。但是近年来,在一些有关食品的说明、介绍、广告等资料上,往往滥用“药食同源”这一概念作为食品促销的手段,使之带上浓厚的广告色彩,从而误导人们。因此,必须对“药食同源”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饮食和人类的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认为,很多食物同样是药物,而很多药物也可以作为食物,既有食用功能,又有药的疗效。《黄帝内经》中记载“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反映了药食同源的思想。许多中药来源于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具有防治疾病之功,这正是中药能够作为养生保健品的理论依据。
  在中药保健食品中,食药两用的中药往往起主要保健作用,使用也最广泛。目前,批准适用于保健品的药食同源的中药有92种,如常见的丁香、八角、茴香、枣、蜂、桑椹、龙眼、罗汉果、茯苓、山药、阿胶等。还有114种中药或其有效成分也允许用于保健食品加工,如人参、天麻、当归、玫瑰花、苦丁茶、银杏叶、野菊花等。
  虽然中医有药食同源之说,但并不等于所有中药都可当作保健食品。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所用的药物”,而中医理论的特色在于整体观念及辨证施治,治疗上根据病人身体的整体状况,加上四季、气候、地理等因素全面考虑,作出诊断,辨证而遣方用药。中医治疗的精华在于辨证施治,单纯感冒一病,根据不同症候应用不同的处方。若不分症候,自行乱服中药,不但不能治病保健,还会危害健康。
  中药分寒、热、温、凉“四性”,又具辛、甘、酸、苦、成“五味”,因而可用以调节人体机能,防治疾病。一部分中药性质较为平和,如百合、淮小麦、山药、扁豆、山楂等,这些药物具有双重属性,既可以当做食物,又属于药物,药食皆宜。但大部分中药偏性较为明显,药效强,服用正确则疗效突出,服用不当则容易出现各种不良结果。因此,必须严格区别,小心对待。
  对于饱受亚健康困扰的人来说,长期吃西药怕产生副作用,于是,那些自称“纯天然”、“无副作用”的含有中药成分的保健品让不少人动心。中药保健品就是用食物的天性来调整身体的天性,但这些保健品并非老少成宜。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首先应对自身体质有所了解后再针对性选择。一个人在病情初期、高潮和康复阶段的体质是不一样的,用药、食品、饮品调理都是有差别的,不能跟风选择保健品。
  真正的中医养生远不止药补、食补。日常饮食起居应顺应自然规律,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累了就要休息。
  吃好睡好充养精气,从中医的角度说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西医的角度则是免疫力增强,自然少生病,所以,根本没有必要额外进补。中医讲究“虚则补之”,一般健康人从日常的合理膳食中即可获得充足的营养,并不需要食用特殊营养品,只有感觉到疲劳、食欲不振、易患感冒等人群,或有某种特殊生理和物质需求的人群,如孕妇、重体力劳动者、高温辐射等不良环境下工作的人员等,或需辅助医疗作用的人才需进补。
  药物要辨证施用,食物最好也要辨证施食,两者的理论基础是一致的。但还是有区别,食物的性味较为平和纯正,不同体质的人进食相同的食物,不会有明显的不适感,而药物则有一定的适应症和禁忌范围,其副作用较为明显,“凡药三分毒”就是这个道理。
  中药和食物起源、性质虽有相同之处,但对人体的功效却不一样,说药食同源、同理,绝非指药食不分,药食的内涵和功能不同,必须严加区别。 【编辑:迟昊】
其他文献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应激”一词用来统指人对恐惧、愤怒之类感情所作出反应的紧张程度。造成“应激”有很多种因素,但人的紧张心理状态有其共同之处。应激与心脏病有密切的关系。  人体对应激所作出的反应有两种,一种是危险突然而至,紧张情绪便促使肾上腺分泌出肾上腺素,使心率和血压升高,血液涌向肌肉。当威胁持续时间较长时,肾上腺就分泌出一种肾上腺皮质素。这种激素比肾上腺素作用慢一些,缓慢地使血压升高,消耗掉诸如钾等至关重要的化学
人体肠道定植着大量细菌,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处于动态平衡。短肠综合征患者肠道正常的菌群结构遭到破坏,使肠道微生态发生显著变化:结肠菌群失调、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导致肠道消化及吸收功能障碍、黏膜炎症,进而延长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时间。与此同时,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还会导致肠功能障碍相关性肝损伤,最终导致机体各种功能障碍。本文综述短肠综合征患者肠道细菌在肠道内的移居,为其治疗及预防提供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