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实践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ven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提高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目标,对其实验教学环节、实习教学环节和毕业设计三个方面的形式与内容进行改革,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关键词:实验教学;实习教学;毕业设计;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024-03
  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专业是第二类国家特色专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始终十分重视对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主要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改革,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具体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实验教学环节改革
  以强化实验教学环节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作用为核心,构建实验教学体系。按照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既互相关联又相对独立的原则,构建了“1个目标,2个结合,3个层面,4种模式,多种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即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坚持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按照石油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特点设置油气井工程、采油工程、油藏工程3个实验教学模块,通过课程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实验、探索创新实验、自主开放实验4种实验教学模式的训练,使学生得到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创新能力3个层面能力的培养,优化了以不同教学内容与方式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构建实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系统衔接的实验教学平台。实验教学体系中油气井工程、采油工程、油藏工程3个模块,是按照学科专业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根据实验教学内容特点进行划分的。各模块实验教学依据专业培养目标设立实验项目,形成了由课程基础、综合设计、探索创新3个层次实验构成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并注重将教学改革成果、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结合生产实际问题、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学科竞赛项目等引入、固化在实验项目中,不断更新实验教学内容。设置了一定比例的学生自主选做实验项目,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条件。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完备的教学大纲,体现了教学指导思想。分层次实验教学由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创新能力3个层面能力的培养构成。根据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系统衔接的原则,上述3个层面的能力培养主要通过课程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实验、探索创新实验、自主开放实验4种实验教学模式来实现。
  1.课程基础实验。用于理论知识验证和认知、基本实验操作方法及技能训练、数据处理方法及实验报告书写方法训练。采用以教师教学辅导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学生边学边实践,通过基础实验项目的全面训练,巩固相应的理论知识,获得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及技能,掌握正确的数据处理及实验报告书写方法,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实验作风。该层次培养任务主要由演示或验证性实验和野外地质实习、油田现场实习完成。
  2.综合设计实验。该层次实验教学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开设,用于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主开展科学研究的实践能力。实验项目内容以理论教学多知识点综合分析与应用为基础设立,采用以学生自主实验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利用各种信息资源,通过自行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操作、完成实验结果综合分析和实验报告等。综合设计实验项目的主要由原有的常规实验项目整合、结合生产实际问题、科研项目转化、部分竞赛类项目转化形成。
  3.探索创新实验。探索创新实验项目用于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科技创新能力,为具备一定科研潜质的学生提供较高级别的创新平台,进行特色培养。鼓励有创新性的实验研究成果申请专利或公开发表论文,对这些学生给予创新学分奖励。该类实验教学采取导师制,以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安排实验过程、实施实验检测为主的教学模式,并根据创新实验项目的类型及容量,成立大学生创新实验组及教学指导小组的方式开展集体创新实验教学工作。探索创新实验项目主要由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科研课题、结合生产实际问题、学生申请项目等转化形成。
  4.自主开放实验。实验室开放教学是在合理配置和优化整合实验中心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完善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制度和运行机制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个性化发展等培养需要。开放的形式主要包括实验管理层面上开放、实验内容层面上开放、课内外科技创新活动开放三种。实验管理层面的开放主要用于实验教学课程内必做项目的时间开放,学生通过实验教学管理网络系统自主选择实验时间;实验内容层面开放主要用于实验教学课程内选做项目的实验,主要为综合设计实验,通过网络预约、实验方案设计提交、批准等程序实施;科技创新活动开放主要用于学生创新能力及个性化培养,实验时间根据项目研究内容确定,按照预约、实验方案提交、可行性分析、计划安排、批准等程序开展。上述三个层面的开放,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需求,为实现课程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实验、探索创新实验三个层次教学目标提供了保障。通过几年建设与改革,2009年“石油工程与地质实验室”被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为石油工程专业实验教学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
  二、实习教学环节改革
  东北石油大学与大庆油田技术培训中心签订了长期实习培训协议,成为我校石油工程专业固定实习基地。该中心具有国家二级安全生产培训机构资质,拥有国内比较先进和完备的训练设施和设备,具有一个4万多平方米室外训练场(包括钻井工程演练场,采油工程演练场)和500多平方米的模拟演示陈列室。钻井演练场,承担着钻井技能训练的任务,演练场共分工具识别、设备解剖、二层平台操作、钻台操作大钳训练以及系绳套等六个训练区,能够完成钻井方向的全部实习任务;模拟演示陈列室包括石油钻井简介、钻进技术、固井技术、钻井常用工具、钻井机械、气控制流程、全套模拟井架等部分组成,采用了实物、模型、照片、光机电模拟显示板、录像等方式,直观形象地展示石油钻井工艺技术、工具设备和流程,对钻井工程培训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辅助教学作用。采油工程演练场,承担采油技能培训任务,演练场分抽油机操作、注水井捣流程、油井修井作业三个训练区;模拟演示陈列室包括油水井捣流程、井下管柱、管柱连接、集输流程、油水分离等部分组成,对采油工程培训起到了非常的重要辅助教学作用。近年来,石油工程专业生产实习一直在该中心进行,由该中心老师担任设备操作指导工作,学生能够亲手操作各种设备,避免了以前在油田生产单位实习,对各种设备只能看不能动的局面,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安全操作的意识,切实达到了生产实习的目的。
  三、毕业设计改革
  2010年,毕业设计由原来13周拓展到15周,增加了毕业设计时间,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创新性研究。由于石油工程专业教师科研题目较多,毕业论文95%来源于教师真实课题,结合工程实际,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真正的锻炼,80%左右的论文质量较高,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应用价值。这些论文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工作量大,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花费了大量精力深入论文,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相结合的同学大多数完成的论文质量较高,获得校级优秀和创新杯的同学大部分来源与此。针对石油工程专业教师科研任务多的特点,石油工程专业有20%左右的学生提前半年左右进入毕业设计,参与到课题研究工作中,一方面缓解了教师繁重的科研工作量,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加强。这些提前进入毕业设计的学生所从事的科研工作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编制软件或参与软件的部分编制工作。实行双学位制度以来,一些对计算机感兴趣的同学辅修了计算机课程,但由于条件限制,这些同学的上机时间很少。这样,一些同学提前介入到教师的课题中来,由教师提供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和必要的编程书籍,在教师给出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独立或参与编制部分软件。一方面,学生需要应用所学专业知识理解掌握数学模型,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在真刀实枪中得到锻炼,提高了学生的变成能力和计算机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2.大量的数据拟合计算。一些工作量大、重复性强的计算工作由提前进入设计的同学完成,例如,油藏数值模拟,从数据整理、插值、数据流的形成到反复进行历史拟合,需要大量的时间,学生在毕业设计的短短2个月内根本无法完成,而这又是油田开发方案制定与调整的最主要研究内容,在石油工程专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此,在类似的这方面,一些学生提前介入,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锻炼了他们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进行大规模油田实际计算、分析的能力,对于学生了解各研究方向最新进展和毕业后所从事研究内容有很大的帮助。根据近几年毕业设计题目统计,95%的设计能够用于生产实践。
  四、实践效果
  经过长期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近3年,毕业设计优秀率为35%,良好率40%,有28人获得创新杯。在全国性大学生物理和数学建模竞赛中有20名同学获得奖励,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完善,学生“三基”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增强,表现在毕业设计阶段80%的学生可以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完成整个实验操作过程,同时,综合性、开放性实验比例不断提高,目前已接近50%,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石油工程与地质实验教学中心已经成为学生科技创新的基地。近5年,学生充分利用实验中心的仪器设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省、国家的科技创新大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11~2012年,石油工程专业学生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资助6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资助4项;在我校主办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有27人获奖,其中,获得特等奖2人,一等奖2人,二等奖5人,三等奖18人;有28人获学校“创新杯”优秀毕业论文奖。
其他文献
摘要:传统的《仪器分析》课程教学采用常规的章节教学,采用先上理论课再上实验课的教学模式,改革后的将采用以企业岗位技能需求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把理论和实验(或实训)融合起来,改变传统的授课场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改变传统的大班授课,实行分组授课,并采取“一做一考”的激励考核方式。  关键词: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项目驱动教学;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
摘要:积极心理品质包括移情同感、解决问题的能力、乐观主义和清醒的自我意识。这些能力能够使人们反思并理解各种情感状况,并对之作出积极的应对,这就是所谓的情商。在过去的十年间,大量的研究证明了情商在医疗健康、教育的成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对志愿者所做的心理分析研究表明:情商较高的人,往往就业和学业表现更好。集中于情商和健康关系的心理分析发现:情商高的人,身体和心理都更健康。以色列Tel Hai大学的研究
摘要:教育心理学认为,长期认知领域的学习,需要个体不断地做出积极的努力,学习动机非常重要。本文从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引导学生适当归因、感染学生的积极情绪、引导学生改变消极的动机模式五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使他们把外在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  关键词: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适当归因  高一新生的第一节地理课,我提出了三个问题:“你了解地理学科主要学习什么吗?”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对人们的信息技术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计算机技术的基本知识构架,但由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大,他们对待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方法等呈现出较大的不同。为了有效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学生的发展需要,本文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角度,阐述多元化教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信
摘要: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在近十年的“工作室”制度实践探索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具有嘉庚特色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方法及创新之路。  关键词:实践;工作室;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023-02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作为嘉庚学院的品牌专业之一,按照全媒体时代对新型新闻
摘要:本文在明确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选修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审视当下独立学院专业选修课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若干改革建议,以期为探索独立学院课程考核方式提供些许借鉴,推动改革进程,充分发挥课程考核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选修课;考核方式  一、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选修课的特点  独立学院基于生源质量特点、大众文化人才培养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
摘要:新课改的“新”,我认为是强调教、学方式转变之后的“新”。研究性学习方式就是这样一种极具探索性与革新性的学习方式,对于改变传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以一节李白诗歌阅读指导课为例谈谈诗歌阅读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方式的运用及感受。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语文教学“研究”化;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
摘要:课改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要发展,首先要让教师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应立足于教师教学实践研究,即课例研究。在课例研究中,应以专业引领作指导,以合作互动为平台,以同课异构为方法,以教学反思作辅助。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变革、教师能力的提升,进而促进学生、学校的发展。  关键词:发展;教师;课例研究  面对新课标、新教材和新形势下的学生和课堂,如何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如何
摘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关键词:探究;激发;间接;规律;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
摘要:作为一门全校公共选修课程,《环境激素与生殖健康》采用“CSMP”四型性格,对教学对象性格分析,扬长避短、有机结合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针对专业不同,“着眼将来”为兴趣点、启发思考、“授人以渔”地传授知识。  关键词:环境激素;公共选修课;生殖健康;CSMP  环境激素是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能够干扰人或动物性腺发育相关过程的物质,具有广泛的危害。目前已经被确认的环境激素有70多种,其中除了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