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文化的视野看,大学精神属于大学文化。作为大学的“软实力”,大学文化近年来倍受学界关注。处于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时代的中国大学,要想在未来文化传承创新及科教兴国中有所作为,必须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大力培育和创新“大学精神”,这是大学生存的精神支柱,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大学精神 文化定位 文化载体 文化途径
大学精神属于大学文化范畴,是大学文化中的一种特殊形态。从长远的观点看,一个大学的生存发展,不是取决于现有的实力和水平,而是取决于它是否拥有独特先进的大学文化,它所取得的发展成就不过是这种先进精神文化的证明。本文依循唯物辩证法和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精神做了三方面的考察:首先,在理想追求、内在品质、独特气质的统一中对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做了定位;其次,从校训、校风、物质文化建设同时并举的角度提出了培育和构筑大学精神的文化载体;最后,从制度文化、校园文化、精神文化协调发展角度提出了培育大学精神的途径。
大学精神的文化定位:独特气质、内在品质和理想追求的有机统一
文化是人类解决自身生存过程中的理性成果,它本质上是精神产品,但表现上可以是精神的也可以是物质的。大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种形态,是大学发展过程中文明成果的结晶。大学文化包括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最高表现,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大学精神强调大学师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表现为一种共同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它是一所学校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它不仅通过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出来,而且内化为学校全体成员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
翻开世界大学漫长的发展史,我们发现,从中世纪到今天,大学在层次、类型、组织形式、结构、专业等方面都有很大变化,但是,在这些变化的背后,还是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这就是大学精神。无论是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亦或其后起之秀的哈佛、耶鲁等大学,并没有被历史的尘埃所淹没,反而一直占居世界知名大学之鳖头,为世人所赞赏和拥戴。是什么赋予了她们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最根本的应该是大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气质、内在品质和理想追求,是生生不息的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是为大学人所认同的价值观,是大学的灵魂所在,是科学文化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人类社会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历史的大学留给新世纪的大学最宝贵的精神遗产。大学的历史就是大学精神不断积淀和发展的历史。
文化的本质即人化,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尺度方面及其成果,从这种意义上说,大学精神就是大学人的精神。大学精神作为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具有人文关怀、科学理性、自由民主、兼容并包、批判创新等特征。从哲学层面上看,大学精神是本质上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方针、学术追求、管理模式的理论概括,是大学文化的凝练和升华,有较强的稳定性。一所大学,建校时间越是悠久,文化积淀越深,大学精神内涵就越丰富、越稳定,同时也越有持久的生命力。
大学精神对大学生存与发展的作用犹如人的精神对人的存在的意义一样,没有了精神,大学便失去了生气,失去了发展的动力,最终也将走入穷途末路。大学精神使大学敢于迎难而上,敢于攀登科学高峰,敢于捍卫正义,敢于领时代所先。正因为大学拥有了学术精神,大学才成为知识的源泉、学问的中心;正因为大学拥有了人文精神,大学就多了几分正义与正气。大学精神一旦形成,将为学校抗打击、求发展注入坚强的生命底蕴,并发挥出强有力的价值导向、群体凝聚和社会辐射等一系列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大学文化的精髓与灵魂之所在,是大学办出水平、办出活力的源泉和动因。
在当今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时代,在各院校励精图治、竞相发展的激烈竞争中,提出大力弘扬富有时代特点的大学精神,对大学的生存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每所大学要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一展宏图,在未来世界大学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根本的不仅取决于现有的实力,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独树一帜的大学精神,因为具备同样实力的院校并不罕见,尤其是近年来适应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办学需求,突出专业特色、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的各种公办、民办高校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使这种情况进一步凸显。可以肯定,大学的生存发展最终取决于大学的精神文化,大学所取得的建设发展成就不过是这种先进精神文化的证明。培养、构建、弘扬大学精神,不仅需要按照时代发展的要求构建大学文化精神建设载体,还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大学文化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
大学精神的文化载体:校训、校风、物质文化景观建设同时并举
大学精神的载体与表征很多,如校风、学风、教风、校训,以及校史、校歌、校旗、校徽等载体综合构成的校园文化、育人氛围、规章制度等。其中最重要的载体是校训、校风、物质文化景观等三大载体。
培养和构筑大学精神的第一个文化载体是校训。一所学校的人文精神往往都反映在学校的校训里,它是一所学校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校训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代表着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是学校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体现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一个好的校训反映着学校的追求,指导着师生的言行,折射着学校特色,它对于培养和造就人才,乃至在提升学校师生的精神境界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校训,但有特色、堪称经典的校训并不多,许多高校的校训雷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校训功能的发挥,应从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宗旨、传统历史等方面构建符合本校特色的校训。
培养和构筑大学精神的第二个文化载体是校风。大学校风,通俗地讲就是一所大学的风气。“文章有味,大学亦有味。味各不同,皆由历史沿袭之风气所造成,浸润熏陶其中者,逐染其中气味”。校风代表着一所大学的品味和风貌,走进一所大学,不需要通过走访、座谈和了解,就可以感受到这所学校的校风。有两张网上速传的照片,一张是凌晨4点的哈佛大学图书馆里,灯火通明,座无虚席;另一张是哈佛的学生餐厅,学生们一边吃比萨一边看书。哈佛校园里,不见华服,不见化妆,更不见晃里晃荡,只有匆匆的脚步,坚实地写下人生的篇章,这就是哈佛的校风。可见,校风对内引导着办学的方向,对外代表着学校形象,它关系到一个学校的兴衰成败。
培养和构筑大学精神的第三个文化载体是物质文化景观。大学的物质文化不应当只是单纯的实体存在,它们还应当被赋予丰富的教育意蕴和审美意向,体现一定的人文和科学内涵。校园的建筑应追求古典与现代的统一、艺术与科学的统一、人文与自然的统一。教学大楼、实验大楼、图书馆、校园景观等应能让人感受到大学校园是探索自然、探索社会、探索人生的场所。任何一所大学的发展都需要一定的景观艺术去演绎这所大学精神。大学需要用人性化、趣味化和阐释性的文化内涵去塑造具有美学意义的空间造型,更好地服务于全校师生员工的校园文化生活,从物质文化方面营造培养大学精神的文化氛围它能深深地感染人,给人以智慧和力量。
大学精神的文化途径:理念文化、制度文化、校园文化协调发展
生生不息的大学精神更需要一代代学人为之努力才能延续和发展,大学精神的凝炼需要一个长时间的积累和建设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建构和精心培育。
第一,通过树立先进的大学发展理念塑造大学精神。大学理念是大学发展中统揽全局的思想观念。大学领导者的领导方式方法,管理者的管理方式方法,教育着的教育方式方法,学生的学习行为方式方法,員工的工作方式方法,无不打上大学理念的深深烙印。从深层次上说,一所大学发展的先进与落后取决于发展理念。因此,大学理念必须与时俱进,借鉴吸收世界大学先进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在贯彻领导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中使大学精神得以培养。
第二,通过加强大学的制度文化建设来弘扬和保障大学精神。大学制度文化作为大学人共同价值追求与行为规范的集中体现,渗透在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或强制或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制约着大学人的思维和行为,对保证大学实现其育人这一根本任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制度具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等特点,大学精神的培育有赖于现代大学制度的保障。
第三,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活跃和丰富大学精神。校园文化能赋予学生一种文化意识和精神自觉,由于长期置身于校园文化的浓郁氛围中,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其中,作为校园文化中内容最丰富、形式最灵活、特色最明显、参与最直接的社团文化,在凝聚人心、陶冶性情、发挥特长、提升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之,中国高校只有通过大学文化建设培育和创新富有时代特征的当代大学精神,才能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出传承先进文化、创新科学技术、培养优秀人才、推动文明进步的巨大功能。(作者单位分别为:海军潜艇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大连艺术学院心理中心)
【关键词】大学精神 文化定位 文化载体 文化途径
大学精神属于大学文化范畴,是大学文化中的一种特殊形态。从长远的观点看,一个大学的生存发展,不是取决于现有的实力和水平,而是取决于它是否拥有独特先进的大学文化,它所取得的发展成就不过是这种先进精神文化的证明。本文依循唯物辩证法和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精神做了三方面的考察:首先,在理想追求、内在品质、独特气质的统一中对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做了定位;其次,从校训、校风、物质文化建设同时并举的角度提出了培育和构筑大学精神的文化载体;最后,从制度文化、校园文化、精神文化协调发展角度提出了培育大学精神的途径。
大学精神的文化定位:独特气质、内在品质和理想追求的有机统一
文化是人类解决自身生存过程中的理性成果,它本质上是精神产品,但表现上可以是精神的也可以是物质的。大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种形态,是大学发展过程中文明成果的结晶。大学文化包括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最高表现,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大学精神强调大学师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表现为一种共同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它是一所学校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它不仅通过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出来,而且内化为学校全体成员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
翻开世界大学漫长的发展史,我们发现,从中世纪到今天,大学在层次、类型、组织形式、结构、专业等方面都有很大变化,但是,在这些变化的背后,还是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这就是大学精神。无论是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亦或其后起之秀的哈佛、耶鲁等大学,并没有被历史的尘埃所淹没,反而一直占居世界知名大学之鳖头,为世人所赞赏和拥戴。是什么赋予了她们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最根本的应该是大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气质、内在品质和理想追求,是生生不息的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是为大学人所认同的价值观,是大学的灵魂所在,是科学文化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人类社会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历史的大学留给新世纪的大学最宝贵的精神遗产。大学的历史就是大学精神不断积淀和发展的历史。
文化的本质即人化,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尺度方面及其成果,从这种意义上说,大学精神就是大学人的精神。大学精神作为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具有人文关怀、科学理性、自由民主、兼容并包、批判创新等特征。从哲学层面上看,大学精神是本质上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方针、学术追求、管理模式的理论概括,是大学文化的凝练和升华,有较强的稳定性。一所大学,建校时间越是悠久,文化积淀越深,大学精神内涵就越丰富、越稳定,同时也越有持久的生命力。
大学精神对大学生存与发展的作用犹如人的精神对人的存在的意义一样,没有了精神,大学便失去了生气,失去了发展的动力,最终也将走入穷途末路。大学精神使大学敢于迎难而上,敢于攀登科学高峰,敢于捍卫正义,敢于领时代所先。正因为大学拥有了学术精神,大学才成为知识的源泉、学问的中心;正因为大学拥有了人文精神,大学就多了几分正义与正气。大学精神一旦形成,将为学校抗打击、求发展注入坚强的生命底蕴,并发挥出强有力的价值导向、群体凝聚和社会辐射等一系列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大学文化的精髓与灵魂之所在,是大学办出水平、办出活力的源泉和动因。
在当今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时代,在各院校励精图治、竞相发展的激烈竞争中,提出大力弘扬富有时代特点的大学精神,对大学的生存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每所大学要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一展宏图,在未来世界大学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根本的不仅取决于现有的实力,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独树一帜的大学精神,因为具备同样实力的院校并不罕见,尤其是近年来适应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办学需求,突出专业特色、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的各种公办、民办高校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使这种情况进一步凸显。可以肯定,大学的生存发展最终取决于大学的精神文化,大学所取得的建设发展成就不过是这种先进精神文化的证明。培养、构建、弘扬大学精神,不仅需要按照时代发展的要求构建大学文化精神建设载体,还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大学文化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
大学精神的文化载体:校训、校风、物质文化景观建设同时并举
大学精神的载体与表征很多,如校风、学风、教风、校训,以及校史、校歌、校旗、校徽等载体综合构成的校园文化、育人氛围、规章制度等。其中最重要的载体是校训、校风、物质文化景观等三大载体。
培养和构筑大学精神的第一个文化载体是校训。一所学校的人文精神往往都反映在学校的校训里,它是一所学校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校训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代表着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是学校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体现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一个好的校训反映着学校的追求,指导着师生的言行,折射着学校特色,它对于培养和造就人才,乃至在提升学校师生的精神境界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校训,但有特色、堪称经典的校训并不多,许多高校的校训雷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校训功能的发挥,应从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宗旨、传统历史等方面构建符合本校特色的校训。
培养和构筑大学精神的第二个文化载体是校风。大学校风,通俗地讲就是一所大学的风气。“文章有味,大学亦有味。味各不同,皆由历史沿袭之风气所造成,浸润熏陶其中者,逐染其中气味”。校风代表着一所大学的品味和风貌,走进一所大学,不需要通过走访、座谈和了解,就可以感受到这所学校的校风。有两张网上速传的照片,一张是凌晨4点的哈佛大学图书馆里,灯火通明,座无虚席;另一张是哈佛的学生餐厅,学生们一边吃比萨一边看书。哈佛校园里,不见华服,不见化妆,更不见晃里晃荡,只有匆匆的脚步,坚实地写下人生的篇章,这就是哈佛的校风。可见,校风对内引导着办学的方向,对外代表着学校形象,它关系到一个学校的兴衰成败。
培养和构筑大学精神的第三个文化载体是物质文化景观。大学的物质文化不应当只是单纯的实体存在,它们还应当被赋予丰富的教育意蕴和审美意向,体现一定的人文和科学内涵。校园的建筑应追求古典与现代的统一、艺术与科学的统一、人文与自然的统一。教学大楼、实验大楼、图书馆、校园景观等应能让人感受到大学校园是探索自然、探索社会、探索人生的场所。任何一所大学的发展都需要一定的景观艺术去演绎这所大学精神。大学需要用人性化、趣味化和阐释性的文化内涵去塑造具有美学意义的空间造型,更好地服务于全校师生员工的校园文化生活,从物质文化方面营造培养大学精神的文化氛围它能深深地感染人,给人以智慧和力量。
大学精神的文化途径:理念文化、制度文化、校园文化协调发展
生生不息的大学精神更需要一代代学人为之努力才能延续和发展,大学精神的凝炼需要一个长时间的积累和建设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建构和精心培育。
第一,通过树立先进的大学发展理念塑造大学精神。大学理念是大学发展中统揽全局的思想观念。大学领导者的领导方式方法,管理者的管理方式方法,教育着的教育方式方法,学生的学习行为方式方法,員工的工作方式方法,无不打上大学理念的深深烙印。从深层次上说,一所大学发展的先进与落后取决于发展理念。因此,大学理念必须与时俱进,借鉴吸收世界大学先进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在贯彻领导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中使大学精神得以培养。
第二,通过加强大学的制度文化建设来弘扬和保障大学精神。大学制度文化作为大学人共同价值追求与行为规范的集中体现,渗透在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或强制或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制约着大学人的思维和行为,对保证大学实现其育人这一根本任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制度具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等特点,大学精神的培育有赖于现代大学制度的保障。
第三,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活跃和丰富大学精神。校园文化能赋予学生一种文化意识和精神自觉,由于长期置身于校园文化的浓郁氛围中,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其中,作为校园文化中内容最丰富、形式最灵活、特色最明显、参与最直接的社团文化,在凝聚人心、陶冶性情、发挥特长、提升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之,中国高校只有通过大学文化建设培育和创新富有时代特征的当代大学精神,才能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出传承先进文化、创新科学技术、培养优秀人才、推动文明进步的巨大功能。(作者单位分别为:海军潜艇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大连艺术学院心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