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对于初中体育教学中运动技术学习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关注,那么作为体育教师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什么教学规律呢?是否有一定的合理、科学性呢?带着这些思考,本人通过查阅的资料,结合自身多年初中体育教学经验入手,分析运动技术学习的重要地位,探索遵循策略。
【关键词】初中体育 体育教学 运动技术
一、运动技术学习的重要地位
运动技术是实现其它体育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体育课程目标是多样的,包括身体目标、技能目标、心理目标、社会适应目标等,但它们的实现方式是不同的,技能目标是显性目标,是以外显的方式实现的,而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目标均属于隐性类目标,是以内隐的方式实现的,是在运动技术的学习或运用过程中间接地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运动技术是其它课程目标达成的载体,如果没有运动技术,其它课程目标的实现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体育课程中运动技术的载体作用主要是在运动技术的学习过程中得以发挥的,因此在运动技术的教学过程中,不要单纯地着眼于运动技术传习,而且要精心设计、组织运动技术的教学过程,使体育教学在传递技术的同时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从这个意义上看,学习运动技术与增进身心健康是统一的、不矛盾的。
对于体育课程中专门的身体素质练习而言,运动技术的载体作用主要是在运动技术的运用过程中得以发挥的,这种运用虽然表现为重复的练习,但它的着眼点不在于运动技术的学习,而主要在于通过重复某种适宜的运动技术发展学生的身体。当然,在此过程中也伴有运动技术的提升。
二、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
体育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操作性知识,也要教会学生认识运动规律,要让学生体验运动本身、运动环境、运动与人的关系从感性到理性的变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识别运动的表现特征,对操作练习进行验证,进而促进身体和运动目标的协调。因此,在运用体育教学策略时,教师要帮助学生从认知的角度出发,设计体育教学过程和教学展示的方法,尽量全面地、多角度地展示运动技术的全貌,让学生对技术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让学生用感官、运动器官多体验运动的特点,再结合教师的讲解、描述、启发等教学手段,促使自己对运动的认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而把握运动特点,掌握学习规律。
三、遵循“从泛化到分化”的技术规律
运动技能是一种复杂的、连锁的运动条件反射。学生掌握运动技术,需要经历一个“泛化――分化――自动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量变到质变、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而泛化、分化、自动化这三个阶段又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在“泛化”阶段学习中,学生的动作技术往往很粗糙、不协调,运动节奏不合理。此时,教师要教育学生不要急于求成,首先应该把动作节奏放慢、做对,加强动作的记忆;其次,要指导学生进行分解学习。在“泛化”阶段学习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相对忽略技术“细节”等难以掌握的部分。在“分化”阶段的学习中,学生表现出动作技术已经比较协调,节奏也基本掌握。“泛化”阶段的学习是提高学习效益的关键时期。其学习特点是“以退求进,以慢求快”,急于求成、丧失信心是这个学习阶段的大忌。正确地反复地练习是成功的关键。巴甫洛夫认为“泛化“与”分化”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心理过程的反映,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教师首先要承认这种现象的客观必然性,同时采取适当方法,帮助学生尽快地消除泛化,促进分化。
到了“自动化”阶段,学生动作已经很协调,动作节奏趋于正确,可以不去刻意“回忆”技术,就可以“自动化”地展示出来,可以表现出动作的美感。当达到这个“最高境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加强练习,注意技术细节,使之表现得更加完美、和谐。
四、遵循“从不适到适应”的负荷规律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承受适宜的运动负荷,以取得较好的运动效果。运动负荷过与不及都不好,都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和调节体育课运动负荷,增强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锻炼效果。运动技术的学习实际上是对动作负荷变化的适应过程,先前自己的肌肉从来没有经受过这个动作,不会做这个动作,是因为没有承担过这个负荷,动作就不是非常适应;逐渐适应之后,就掌握了某种运动技术。这就完成了“从不适到适应”的近程。所以,运动的负荷和运动技术是同时存在的、相辅相成的,对运动负荷适应的过程也是运动技术掌握的过程。身体对运动负荷调控和适应是运动技术必须遵循的一个客观规律。
五、遵循“从失败到成功”的情感规律
任何一项学习都要经历由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运动技术的学习也是如此,要经历从不协调到协调,从不舒服到舒服的过程。体育需要反复的练习和持续的锻炼,在这一过程中还会屡屡遭遇挫折和失败。只有经历过无数小小的失败,积累许多小小的成功,最后才能拥抱成功,品尝成功快乐。当然,体育教学中没有永远的快乐状态,也不允许一直都处于失败的迷茫中。体育是曲折前进的过程,是成功和失败的循环交替的过程。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运动技能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洞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并把这些情绪变动作为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教师要告诉学生训练中的挫折和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认识失败,战胜挫折。
六、遵循“从个体到集体”的社会化规律
体育教学强调,要通过体育进行品德教育,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在德育方面,要通过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和互动作用等,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良好的态度和社会需要的行为规范、能力等,如团结、公正、遵守纪律、乐于助人等。在教学组织方面,要利用集体内信息交流和互帮互学的动力机制,缩短学生在知识、理解力、思维方法方面的差距,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从个体运动技术学习到集体中互助发展的规律。
参考文献:
[1]肖威,运动技术、运动技能、运动技巧与体育教学之关系[J].运动,2011/16
[2]王志伟,体育教师把握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比赛法的策略[J].运动,2013/16
[3]金光辉,反思技术健身论,辨析体育教学本质[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3/06
【关键词】初中体育 体育教学 运动技术
一、运动技术学习的重要地位
运动技术是实现其它体育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体育课程目标是多样的,包括身体目标、技能目标、心理目标、社会适应目标等,但它们的实现方式是不同的,技能目标是显性目标,是以外显的方式实现的,而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目标均属于隐性类目标,是以内隐的方式实现的,是在运动技术的学习或运用过程中间接地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运动技术是其它课程目标达成的载体,如果没有运动技术,其它课程目标的实现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体育课程中运动技术的载体作用主要是在运动技术的学习过程中得以发挥的,因此在运动技术的教学过程中,不要单纯地着眼于运动技术传习,而且要精心设计、组织运动技术的教学过程,使体育教学在传递技术的同时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从这个意义上看,学习运动技术与增进身心健康是统一的、不矛盾的。
对于体育课程中专门的身体素质练习而言,运动技术的载体作用主要是在运动技术的运用过程中得以发挥的,这种运用虽然表现为重复的练习,但它的着眼点不在于运动技术的学习,而主要在于通过重复某种适宜的运动技术发展学生的身体。当然,在此过程中也伴有运动技术的提升。
二、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
体育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操作性知识,也要教会学生认识运动规律,要让学生体验运动本身、运动环境、运动与人的关系从感性到理性的变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识别运动的表现特征,对操作练习进行验证,进而促进身体和运动目标的协调。因此,在运用体育教学策略时,教师要帮助学生从认知的角度出发,设计体育教学过程和教学展示的方法,尽量全面地、多角度地展示运动技术的全貌,让学生对技术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让学生用感官、运动器官多体验运动的特点,再结合教师的讲解、描述、启发等教学手段,促使自己对运动的认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而把握运动特点,掌握学习规律。
三、遵循“从泛化到分化”的技术规律
运动技能是一种复杂的、连锁的运动条件反射。学生掌握运动技术,需要经历一个“泛化――分化――自动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量变到质变、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而泛化、分化、自动化这三个阶段又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在“泛化”阶段学习中,学生的动作技术往往很粗糙、不协调,运动节奏不合理。此时,教师要教育学生不要急于求成,首先应该把动作节奏放慢、做对,加强动作的记忆;其次,要指导学生进行分解学习。在“泛化”阶段学习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相对忽略技术“细节”等难以掌握的部分。在“分化”阶段的学习中,学生表现出动作技术已经比较协调,节奏也基本掌握。“泛化”阶段的学习是提高学习效益的关键时期。其学习特点是“以退求进,以慢求快”,急于求成、丧失信心是这个学习阶段的大忌。正确地反复地练习是成功的关键。巴甫洛夫认为“泛化“与”分化”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心理过程的反映,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教师首先要承认这种现象的客观必然性,同时采取适当方法,帮助学生尽快地消除泛化,促进分化。
到了“自动化”阶段,学生动作已经很协调,动作节奏趋于正确,可以不去刻意“回忆”技术,就可以“自动化”地展示出来,可以表现出动作的美感。当达到这个“最高境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加强练习,注意技术细节,使之表现得更加完美、和谐。
四、遵循“从不适到适应”的负荷规律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承受适宜的运动负荷,以取得较好的运动效果。运动负荷过与不及都不好,都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和调节体育课运动负荷,增强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锻炼效果。运动技术的学习实际上是对动作负荷变化的适应过程,先前自己的肌肉从来没有经受过这个动作,不会做这个动作,是因为没有承担过这个负荷,动作就不是非常适应;逐渐适应之后,就掌握了某种运动技术。这就完成了“从不适到适应”的近程。所以,运动的负荷和运动技术是同时存在的、相辅相成的,对运动负荷适应的过程也是运动技术掌握的过程。身体对运动负荷调控和适应是运动技术必须遵循的一个客观规律。
五、遵循“从失败到成功”的情感规律
任何一项学习都要经历由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运动技术的学习也是如此,要经历从不协调到协调,从不舒服到舒服的过程。体育需要反复的练习和持续的锻炼,在这一过程中还会屡屡遭遇挫折和失败。只有经历过无数小小的失败,积累许多小小的成功,最后才能拥抱成功,品尝成功快乐。当然,体育教学中没有永远的快乐状态,也不允许一直都处于失败的迷茫中。体育是曲折前进的过程,是成功和失败的循环交替的过程。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运动技能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洞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并把这些情绪变动作为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教师要告诉学生训练中的挫折和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认识失败,战胜挫折。
六、遵循“从个体到集体”的社会化规律
体育教学强调,要通过体育进行品德教育,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在德育方面,要通过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和互动作用等,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良好的态度和社会需要的行为规范、能力等,如团结、公正、遵守纪律、乐于助人等。在教学组织方面,要利用集体内信息交流和互帮互学的动力机制,缩短学生在知识、理解力、思维方法方面的差距,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从个体运动技术学习到集体中互助发展的规律。
参考文献:
[1]肖威,运动技术、运动技能、运动技巧与体育教学之关系[J].运动,2011/16
[2]王志伟,体育教师把握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比赛法的策略[J].运动,2013/16
[3]金光辉,反思技术健身论,辨析体育教学本质[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