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解决问题的机会还给孩子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3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指南》中指出,要珍视儿童游戏的独特价值。那么,游戏的独特价值体现在哪里呢?我认为,其中一点就是让孩子通过游戏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在玩中学会交往,习得规则。
  案例中,3个孩子的表现都符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冬冬和林林的行为是出于对图书角规则的遵守,他们认为要有序地摆放、拿取图书。而小明的行为,则反映出他具有迁移生活经验的能力,他可能曾看過快递员送货或大人收快递的情景,所以想出了送快递游戏。那么,当幼儿的行为发生冲突时,我想,如果我是他们的老师,我会以幼儿为主体,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引导,把解决问题的机会还给孩子。
  一是观察体验,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看到这个案例,我想到的首先是要了解孩子行为产生的原因。我感受到,孩子们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有很大的兴趣,就拿案例中小明送快递的事件来说,小明会想到这样的游戏情节,与他生活中所见密切相关。但是,为什么当小明把书作为快件以后,会出现拿很多书、抢书的情况呢?我想,因为快递对孩子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他们曾见过,但并没有过多的了解。所以,虽然小明有开展这个游戏的兴趣,却并不了解游戏顺利开展需要哪些规则。幼儿游戏来源于生活,游戏的丰富取决于经验的丰富,因此要想让孩子“灵光一现”的游戏情节深入下去,首先就要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可以让小明说说他为什么会想到送快递,也可以请其他孩子说说他们所知道的快递工作。了解孩子的已有经验,可能会延伸出一系列活动,如参观快递公司,了解快递员的工作流程,学习快递员的服务用语等。这是很好的社会体验,可以帮助孩子了解成人的劳动。而这一系列活动可以深入的点很多,具体从哪些方面入手,可以从与幼儿的交谈中,选择他们感兴趣的点切入。
  二是商讨分工,制定新的游戏规则。当孩子充分了解快递员的工作之后,游戏就可以很自然地开展起来。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如果想要送快递,需要哪些人员?怎样分工?快件怎样包装?取放快件遵守哪些规则等。这些规则并不是老师强加给幼儿的,而是幼儿在游戏中逐步去发现问题,商讨如何用新的规则去解决问题。当幼儿通过自己思考、商讨,形成新的规则以后,他们会很自觉地去遵守。当出现案例中的争抢图书、不与同伴商量就直接拿书等行为时,孩子会判断,这些行为是否与快递员的角色相符,从而调整行为,避免冲突发生。我想,这正是既重视了规则,又体现了自主,因为规则从孩子中来。
其他文献
四十年前,《小学教学研究》乘改革开放之春风,在中国基础教育教学大步发展的沃土中破土而出、茁壮成长。四十年风雨兼程,四十年不忘初心,四十年砥砺前行,四十年春华秋实,小教人秉承对教育的热爱、对作者的敬仰、对读者的负责,在小学教育教学探索的道路上,默默耕耘,辛勤付出,描绘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四十年来,《小学教学研究》始终遵循“贴近教师、贴近教学、贴近课堂”的办刊理念,时刻关注我国教育发展和课程改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发展影响深远。2016年底,教育部等9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 ( 2016—2020 年)》,全面推进家庭教育指导和实践。相关研究表明,0~12岁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人格在6岁左右已初具雏形。而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对孩子的人格的形成影响甚大,可见人格培养的源头在家庭、在童年。  红黄蓝的教育目标是把孩子培养成健康、快乐、有竞争
1  鹂鹂九岁,她四堂姐艳梅又谈了个对象,阖家欢喜。  对象叫陆小时,全家人都觉得四姐跟他处上,是样不小的运气。他俩在腊月认识,主事媒人是黑大伯——他倒也不是谁的大伯,就是平生爱张罗,爱揽事,有种给所有人当大哥的热乎劲儿,是故亲朋都呼其为大伯。黑大伯女婿的表弟在本市重点大学念书,周末跟哥哥嫂子到黑大伯家吃饭。桌上一锅卤三鸡——鸡翅、鸡腿、鸡爪——赢得啧啧惊叹。黑大伯说,这是昨天老黄家四闺女做了送来
活动由来  群数,对于大班的孩子而言,虽有一定的基础,但又有相当的挑战性。说有“基础”,这是因为“数数”是孩子在生活中耳濡目染最多的数学启蒙,正如《幼儿数学核心概念》一书中提示我们的那样,“许多幼儿在学前期就具有丰富的有关数量的非正式知识,这恰恰就是他们日后学习和理解数概念的良好基础”;说是“挑战”,是因为对数字系统的精确感知和具体应用,对于思维尚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幼儿而言,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幼儿
绘画是学前儿童十分喜爱的活动,他们愿意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想。大四班从入学开始,教师就带领班级幼儿采用绘画日记的方式记录自己的一日生活、心情或收获,家长用文字帮助幼儿记录绘画的内容及感受,教师观看记录后,也会给予一定的反馈。就这样,绘画真正地在儿童、家长、教师之间流动起来,教师以绘画为桥梁了解幼儿的状态和需求,有针对性地支持幼儿发展,与家长建立科学而紧密的沟通,家园携手共促幼儿发展。 
所谓儿童观,指的是人们对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具体来说,儿童观包括儿童的天性观、儿童的特质与能力观、儿童发展观、儿童地位与权益观、儿童差异观、儿童活动观等主要内容。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教师具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将直接决定他的教育行为,进而影响幼儿的发展。比方说,如果教师认为幼儿是有能力的,那他就会大胆地支持幼儿的探究行为,反之就会觉得:“他们能有什么发现,不够添乱的,还是听我的指挥比较好。”无疑,前者才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的目的就是生长除此以外别无目的。这一观点强调,教育要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生长。新课程呼唤充满生长力的数学课堂,即数学课堂不但要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而且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数学课堂应该是一个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和提高能力的过程,教师能否帮助学生实现这样一个生长的过程,是衡量一节课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那么,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生长的力
我所在的小班,自然角的主题是“我和小花一起长大”。我们请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了自己喜欢的植物,带到班里与同伴分享。因为是小班,幼儿不能用语言完整清晰地介绍自己的小花。我就积极与家长取得联系,发挥家长的教育资源作用,丰富幼儿对小花的了解。每天,我都和幼儿一起聊一些有关小花的话题。伊始,孩子们兴趣盎然。漸渐地,孩子们的分离焦虑程度逐渐减轻。小花已不再是其情感寄托,孩子逐渐失去了亲近小花的兴趣,自然角陷入
“一公里资源”解读  自2013年开始研究“生活实践”课程起,我园在“生活实践”课程中持续探索,从最初的理论构建到逐步开展课程实践。生活实践课程给予幼儿的是具有现场感、真实性、操作性的多元化课程内容,这些内容真正来源于幼儿的真实生活,又回到幼儿每一天的生活中去。  “一公里”顾名思义就是孩子们日常接触的地方。以幼儿园为圆心,一公里为半径,画一个圆,圆内的大千世界都是我们的教育资源。“一公里资源”主
现在,很多幼儿园乐于举办大型活动和集体外出活动,包括节日庆典、运动会、游园会、艺术节、升旗仪式、早操、集体出游、看演出、远足、采摘等。大型活动和集体外出活动的安全管理,难在活动人数众多,活动环境较为开放,活动内容较为复杂,需要幼兒园及教师关注的“安全点”太多,稍有疏忽便容易出现安全纰漏。特别是在有幼儿家长参与的活动中,家长和教师往往会认为对方更多关注孩子安全,不经意地降低自身的安全“敏感度”,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