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是对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是每个思品课教师应该思考也应解决好的核心问题。作为教师,在从事思品课教学中,不仅要具有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而且要善于把握时代要求和学科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落实新课程标准,使思品课的创新教学落到实处,以确保教学育人的实效。要达到以上目标,笔者认为必需处理好以下六种关系。
一、系统性与针对性的关系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具体规定了各年级教学内容和不同层次的基本要求,颇具系统性,具体地说,譬如“五爱”教育,情操道德、理想教育等等,是一个完整的系列,但是在教学的实践活动之前,活动之中,还应该深入调查小学生在思想、知识、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实际状况,使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充实每一项教学内容所蕴含的实际问题。我先后在学生中进行过“小学生最喜爱看的书”“压岁钱怎么花”等调查,了解到小学生的实际状况,丰富了讲课内容,加强了针对性教育,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稳定性与灵活性关系
我在教学中,就采取了不打乱教材系统性的前提下调整顺序,自编教材,补充新课等方法,使思想品德课上得生动活泼,富于时代气息和乡土气息。如在新学期开始时,学校提出了“学规范,见行动,做个合格小学生”的口号,我抓住时机,编写了一首儿歌:
小学生有礼貌,见到师长要问好:仪表整洁讲文明,不乱追赶不打闹;
早起早睡习惯好,上学积极不迟到。集合站队快,静,齐,;不说话来别乱跑。
认真上好每节课,作业整洁按时交;争做合格小学生,打好基础最重要。
在第一节思想品德课中教给孩子们,要求他们会背,理解、执行。同学们边表演,边背诵,兴趣很高,在配合学校贯彻《小学生守则》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知与行的关系
思想品德是人的灵魂,体现于人活动的方方面面,其形成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的统一过程。对于学生而言,"知"并不难,难的是"情"、"意"、"行"的到位,因为这才是他们思想品德成熟的标志。而只有生活实践才能感其情,磨其意,检其行。在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中,知是基础,行是目的;说是为了做,知是为了行。我在教学中注意讲清道理,提出要求,检查督促,把知、情、意、行结合起来。在讲《处处为集体着想》一课时,引導孩子们不仅懂得要关心集体,为集体着想的道理,而且要在行动上体现出来,让同学们讲一讲舍己为集体人和事事,并提出了四句话让同学们认真实践: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别人的事情帮着做,集体的事情热心做。
四、课堂教学与队活动关系
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专设学科,不能用队活动来代替,但二者之间可以互相补充、互相渗透、相辅相成。因此,我在上课时着重从课堂内容出发,讲明观点,讲清道理,并和中队辅导员一起,指导队员们开展活动,用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如《带字的鸡蛋》一课,是教育孩子要尊敬父母,就可以组织队员们开展“慰问我的妈妈”活动,队员们每人给妈妈写一封慰问信,做一朵小红花,帮妈妈做一件好事,夸夸我的好妈妈儿歌朗诵等,从而深化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孩子们的道德认识。
五、言教与身教的关系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工作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更应注意用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学生。一次,到一个班上课,发现班上卫生情况不太好,我没有斥责学生,自己先动手把教室门口的字纸捡起来,孩子们看在眼里,热在心里,随即有不少人主动和我共同拣起来。我告诉同学们,环境卫生靠大家保持,老师和学生都要自觉行动i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六、课内与课外的联系
思想品德每周只有一节,因此,不能只着眼于课堂教学,还要不失时机地加强课外训练,使学生逐渐形成习惯。新课标也要求“坚持课内外相结合,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主动地和其它学科老师、课外活动小组、班主任、家长等有关方面联系,反映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问题,宣传思想品德课的要求,共同形成教育学生的合力,强化思想品德的教学效果。
总之,思品课是培养合格公民基本道德素质的主渠道,而思品课中的教学创新应成为推动人全面和谐发展的潜在动力。思品课教师只有树立科学育人、全面育人的教学观念,真正视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才能主动自觉地改革教学方法,启迪学生道德思维,将学生道德品行引入健康发展轨道,才能使思品课教学真正成为富有高效的育人教育。
【作者单位:平顶山市湛河区开源路小学 河南】
一、系统性与针对性的关系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具体规定了各年级教学内容和不同层次的基本要求,颇具系统性,具体地说,譬如“五爱”教育,情操道德、理想教育等等,是一个完整的系列,但是在教学的实践活动之前,活动之中,还应该深入调查小学生在思想、知识、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实际状况,使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充实每一项教学内容所蕴含的实际问题。我先后在学生中进行过“小学生最喜爱看的书”“压岁钱怎么花”等调查,了解到小学生的实际状况,丰富了讲课内容,加强了针对性教育,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稳定性与灵活性关系
我在教学中,就采取了不打乱教材系统性的前提下调整顺序,自编教材,补充新课等方法,使思想品德课上得生动活泼,富于时代气息和乡土气息。如在新学期开始时,学校提出了“学规范,见行动,做个合格小学生”的口号,我抓住时机,编写了一首儿歌:
小学生有礼貌,见到师长要问好:仪表整洁讲文明,不乱追赶不打闹;
早起早睡习惯好,上学积极不迟到。集合站队快,静,齐,;不说话来别乱跑。
认真上好每节课,作业整洁按时交;争做合格小学生,打好基础最重要。
在第一节思想品德课中教给孩子们,要求他们会背,理解、执行。同学们边表演,边背诵,兴趣很高,在配合学校贯彻《小学生守则》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知与行的关系
思想品德是人的灵魂,体现于人活动的方方面面,其形成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的统一过程。对于学生而言,"知"并不难,难的是"情"、"意"、"行"的到位,因为这才是他们思想品德成熟的标志。而只有生活实践才能感其情,磨其意,检其行。在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中,知是基础,行是目的;说是为了做,知是为了行。我在教学中注意讲清道理,提出要求,检查督促,把知、情、意、行结合起来。在讲《处处为集体着想》一课时,引導孩子们不仅懂得要关心集体,为集体着想的道理,而且要在行动上体现出来,让同学们讲一讲舍己为集体人和事事,并提出了四句话让同学们认真实践: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别人的事情帮着做,集体的事情热心做。
四、课堂教学与队活动关系
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专设学科,不能用队活动来代替,但二者之间可以互相补充、互相渗透、相辅相成。因此,我在上课时着重从课堂内容出发,讲明观点,讲清道理,并和中队辅导员一起,指导队员们开展活动,用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如《带字的鸡蛋》一课,是教育孩子要尊敬父母,就可以组织队员们开展“慰问我的妈妈”活动,队员们每人给妈妈写一封慰问信,做一朵小红花,帮妈妈做一件好事,夸夸我的好妈妈儿歌朗诵等,从而深化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孩子们的道德认识。
五、言教与身教的关系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工作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更应注意用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学生。一次,到一个班上课,发现班上卫生情况不太好,我没有斥责学生,自己先动手把教室门口的字纸捡起来,孩子们看在眼里,热在心里,随即有不少人主动和我共同拣起来。我告诉同学们,环境卫生靠大家保持,老师和学生都要自觉行动i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六、课内与课外的联系
思想品德每周只有一节,因此,不能只着眼于课堂教学,还要不失时机地加强课外训练,使学生逐渐形成习惯。新课标也要求“坚持课内外相结合,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主动地和其它学科老师、课外活动小组、班主任、家长等有关方面联系,反映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问题,宣传思想品德课的要求,共同形成教育学生的合力,强化思想品德的教学效果。
总之,思品课是培养合格公民基本道德素质的主渠道,而思品课中的教学创新应成为推动人全面和谐发展的潜在动力。思品课教师只有树立科学育人、全面育人的教学观念,真正视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才能主动自觉地改革教学方法,启迪学生道德思维,将学生道德品行引入健康发展轨道,才能使思品课教学真正成为富有高效的育人教育。
【作者单位:平顶山市湛河区开源路小学 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