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际化日益加深、中国经济强劲崛起的今天,我们应理性审视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立足自身实际,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高金融服务贸易的水平,改善金融服务贸易的结构,为我国迈向经济强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现今,金融服务贸易在高速发展的世界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方面,它与一国的经济增长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关系密切;另一方面,在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关系中,金融服务贸易已作为重要的组成因素。
由于金融服务贸易与其他服务贸易的形式和内容区别较大,与经济运行的平稳性、相关性更强,各国在金融领域的起步早晚不同,发达程度不平衡,因此,各国对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推动因地制宜,在自由开放方面更加谨慎小心。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对此不采取统一规定,由成员国自己制定开放承诺表,通过双边贸易谈判的方式来确定。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中,对金融和保险业的开放也采取缓冲一段时间,让国内的市场和金融企业做好相应准备,才慢慢放开的做法。
金融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由于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金融服务贸易改革逐渐深入,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规模快速攀升。2001年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时,金融服务贸易的总量仅为1.4亿美元,到2009年遭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金融服务进出口额为11亿美元,2010年上半年,中国金融服务进出口就达6.3亿美元。
虽然总量上升许多,但是金融服务贸易在全国服务贸易中的比重仍然很低,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在其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银行服务贸易的逆差状况改善,保险贸易的逆差幅度大
参照表1,从2010年上半年与之前对比中可以看到,银行服务贸易状况改善明显,而保险贸易的逆差数额一直高居100亿美元左右,成为仅次于运输行业的第二大逆差服务业。这主要源于金融保险服务贸易属于新兴服务业,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起步晚、起点低,目前仍处于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的阶段,科技创新水平较低,对金融产品的开发研制较差,国际竞争力较弱。同时国内金融机构对境外市场的主观开拓不足,占有率较少,像国有四大银行中,中国农业银行在海外的分支机构甚至不足十家。与国外发达的金融机构相比,我国银行和保险公司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当然,近几年国际贸易投资环境的恶化也造成了逆差的增大,服务贸易中以国家安全为借口、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限制、行业壁垒等的普遍实施,以及人民币升值压力带来的经济效应,都对金融服务贸易等产生很大影响。
金融服务贸易市场过度集中在香港和欧美
从整个服务贸易来看,香港、美国、欧盟、日本和东盟是我国前五大服务贸易伙伴,以2008年为例,五大贸易伙伴实现了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68.4%。放眼服务贸易发达的美国,其不仅提供服务的部门具有高竞争力,市场结构也更加合理,这是其多年外贸格局改革和调整的结果,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金融服务贸易的行业、机构和区域发展不协调
从行业角度来看,银行业在国内金融领域仍处于优势地位,而保险、信托、证券、基金虽然近些年发展较快,但相对具有悠久历史的国有银行来看,地位仍然偏低。人世后我国取消了对外资银行的准入限制,2006年也实现了人民币业务对外资银行的开放,但是就目前引进的情况来看,其主要是营业性的经营机构,其他类型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较少;就地区来看,外资银行90%左右分布在经济特区和沿海地带,东北、西北、西南等地数量寥寥无几,对于农村的金融服务则更是我们的软肋,很难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有所改善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服务自由化程度偏低,在履行人世承诺之前,我国金融服务市场准入程度几乎达到商业存在限制开放度的历史最高水平。经过近几年的开放和发展,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改善:外资金融机构根据自身业务需要和东道国发展战略,优化在华发展布局;内地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建立了更加紧密的经贸关系安排CEPA,与台湾签订ECFA;内地的金融机构以多种形式利用境外资本,丰富自身的股权结构,改善公司治理、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积极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采用设立分行、代表处和境外收购的形式加快海外机构布局,提升跨境服务能力。截止2010年初共有46个国家和地区在华设立代表处,13个外国银行在华成立33家外商独资银行、2家独资银行、2家外商独资财务公司,经营资产从2004年的5823亿元上升到2010年初的13492亿元。
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的支撑力量
相对于欧美发达的金融体系、完善的资本运营、成熟的融资市场、先进的技术创新,我国金融服务的确存在许多的问题,客观地看待国内外差距,平和地剖析问题所在,理性地寻求最优解决方案,尽快改善提高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水平,既能避免其成为国家发展中的阻碍,又能为经济的前进提供强有力的帮助。
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将带动金融服务贸易发展
在我国经济实力持续走强、外汇储备雄厚的条件下,人民币国际化时机日益成熟,从而将促成我国金融体系的健全,形成多元化、国际化的金融机构和功能齐全的金融市场。人民币国际化过程必然对我国银行的各项业务产生影响。以负债业务为例,随着中国资本项目的逐步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人民币离岸存款业务终将登上历史舞台。同时,在对外贸易中将更多地使用人民币,中资银行将成为清算行或结算行,这有利于中资银行扩张海外市场、获取新的客户资源、增加收费业务收入。
资本市场的规范建设将鞭策金融服务贸易发展
伴随资本市场交易的公正透明度提高,市场投资行为的规范,高质有效融资场所的建设,更多的海外资金将被吸引进入中国的资本市场,支持企业并购,促进市场中的微观经济主体上市公司的优化组合。同时真正的市场化竞争也会促使银行的经营更加科学规范,严格参照《巴塞尔协议》规定,有效控制银行经营风险,减少对国家保障的依赖,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与外资金融机构在国际市场上同等竞争共同发展。
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将支持金融服务贸易发展
国家对服务贸易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十七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努力扩大服务出口”、“抓紧完善鼓励服务贸易的政策措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等,确立了服务贸易在国家经济建设和战略转型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在努力把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必然会提高金融机构的国际化程度,提高金融人才的国际化水平。
资本账户的未来开放将促进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
中国的资本账户虽然没有完全放开,但实际情况远比法定制度宽松得多,中国人民银行也公布近几年内将扩大资本账户开放,加强公司和住户部门从事长期贸易和从金融全球化收益的能力。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二者联系十分紧密。从资本账户的内容来看,四大类十三大项,一多半都是金融服务或与金融服务有关的项目,这说明资本账户的开放很大程度上意味着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实现。分析国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过去二十年资本开放的进程,多数都是资本账户开放的步伐紧随广泛的金融体系自由化而行。因此,在中国人民银行缓慢放开我国资本账户的情况下,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程度会越来越高。
在世界经济高度一体化、中国经济快速崛起的今天,紧密的外部联系和良好的内部环境给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应当借助人民币国际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资本账户的逐步放开、国家经济转型的良好态势,顺时而动,加强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提高其在整体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和地位,及早成为世界金融服务贸易方面的主干力量。
现今,金融服务贸易在高速发展的世界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方面,它与一国的经济增长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关系密切;另一方面,在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关系中,金融服务贸易已作为重要的组成因素。
由于金融服务贸易与其他服务贸易的形式和内容区别较大,与经济运行的平稳性、相关性更强,各国在金融领域的起步早晚不同,发达程度不平衡,因此,各国对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推动因地制宜,在自由开放方面更加谨慎小心。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对此不采取统一规定,由成员国自己制定开放承诺表,通过双边贸易谈判的方式来确定。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中,对金融和保险业的开放也采取缓冲一段时间,让国内的市场和金融企业做好相应准备,才慢慢放开的做法。
金融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由于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金融服务贸易改革逐渐深入,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规模快速攀升。2001年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时,金融服务贸易的总量仅为1.4亿美元,到2009年遭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金融服务进出口额为11亿美元,2010年上半年,中国金融服务进出口就达6.3亿美元。
虽然总量上升许多,但是金融服务贸易在全国服务贸易中的比重仍然很低,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在其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银行服务贸易的逆差状况改善,保险贸易的逆差幅度大
参照表1,从2010年上半年与之前对比中可以看到,银行服务贸易状况改善明显,而保险贸易的逆差数额一直高居100亿美元左右,成为仅次于运输行业的第二大逆差服务业。这主要源于金融保险服务贸易属于新兴服务业,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起步晚、起点低,目前仍处于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的阶段,科技创新水平较低,对金融产品的开发研制较差,国际竞争力较弱。同时国内金融机构对境外市场的主观开拓不足,占有率较少,像国有四大银行中,中国农业银行在海外的分支机构甚至不足十家。与国外发达的金融机构相比,我国银行和保险公司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当然,近几年国际贸易投资环境的恶化也造成了逆差的增大,服务贸易中以国家安全为借口、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限制、行业壁垒等的普遍实施,以及人民币升值压力带来的经济效应,都对金融服务贸易等产生很大影响。
金融服务贸易市场过度集中在香港和欧美
从整个服务贸易来看,香港、美国、欧盟、日本和东盟是我国前五大服务贸易伙伴,以2008年为例,五大贸易伙伴实现了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68.4%。放眼服务贸易发达的美国,其不仅提供服务的部门具有高竞争力,市场结构也更加合理,这是其多年外贸格局改革和调整的结果,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金融服务贸易的行业、机构和区域发展不协调
从行业角度来看,银行业在国内金融领域仍处于优势地位,而保险、信托、证券、基金虽然近些年发展较快,但相对具有悠久历史的国有银行来看,地位仍然偏低。人世后我国取消了对外资银行的准入限制,2006年也实现了人民币业务对外资银行的开放,但是就目前引进的情况来看,其主要是营业性的经营机构,其他类型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较少;就地区来看,外资银行90%左右分布在经济特区和沿海地带,东北、西北、西南等地数量寥寥无几,对于农村的金融服务则更是我们的软肋,很难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有所改善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服务自由化程度偏低,在履行人世承诺之前,我国金融服务市场准入程度几乎达到商业存在限制开放度的历史最高水平。经过近几年的开放和发展,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改善:外资金融机构根据自身业务需要和东道国发展战略,优化在华发展布局;内地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建立了更加紧密的经贸关系安排CEPA,与台湾签订ECFA;内地的金融机构以多种形式利用境外资本,丰富自身的股权结构,改善公司治理、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积极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采用设立分行、代表处和境外收购的形式加快海外机构布局,提升跨境服务能力。截止2010年初共有46个国家和地区在华设立代表处,13个外国银行在华成立33家外商独资银行、2家独资银行、2家外商独资财务公司,经营资产从2004年的5823亿元上升到2010年初的13492亿元。
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的支撑力量
相对于欧美发达的金融体系、完善的资本运营、成熟的融资市场、先进的技术创新,我国金融服务的确存在许多的问题,客观地看待国内外差距,平和地剖析问题所在,理性地寻求最优解决方案,尽快改善提高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水平,既能避免其成为国家发展中的阻碍,又能为经济的前进提供强有力的帮助。
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将带动金融服务贸易发展
在我国经济实力持续走强、外汇储备雄厚的条件下,人民币国际化时机日益成熟,从而将促成我国金融体系的健全,形成多元化、国际化的金融机构和功能齐全的金融市场。人民币国际化过程必然对我国银行的各项业务产生影响。以负债业务为例,随着中国资本项目的逐步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人民币离岸存款业务终将登上历史舞台。同时,在对外贸易中将更多地使用人民币,中资银行将成为清算行或结算行,这有利于中资银行扩张海外市场、获取新的客户资源、增加收费业务收入。
资本市场的规范建设将鞭策金融服务贸易发展
伴随资本市场交易的公正透明度提高,市场投资行为的规范,高质有效融资场所的建设,更多的海外资金将被吸引进入中国的资本市场,支持企业并购,促进市场中的微观经济主体上市公司的优化组合。同时真正的市场化竞争也会促使银行的经营更加科学规范,严格参照《巴塞尔协议》规定,有效控制银行经营风险,减少对国家保障的依赖,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与外资金融机构在国际市场上同等竞争共同发展。
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将支持金融服务贸易发展
国家对服务贸易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十七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努力扩大服务出口”、“抓紧完善鼓励服务贸易的政策措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等,确立了服务贸易在国家经济建设和战略转型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在努力把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必然会提高金融机构的国际化程度,提高金融人才的国际化水平。
资本账户的未来开放将促进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
中国的资本账户虽然没有完全放开,但实际情况远比法定制度宽松得多,中国人民银行也公布近几年内将扩大资本账户开放,加强公司和住户部门从事长期贸易和从金融全球化收益的能力。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二者联系十分紧密。从资本账户的内容来看,四大类十三大项,一多半都是金融服务或与金融服务有关的项目,这说明资本账户的开放很大程度上意味着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实现。分析国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过去二十年资本开放的进程,多数都是资本账户开放的步伐紧随广泛的金融体系自由化而行。因此,在中国人民银行缓慢放开我国资本账户的情况下,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程度会越来越高。
在世界经济高度一体化、中国经济快速崛起的今天,紧密的外部联系和良好的内部环境给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应当借助人民币国际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资本账户的逐步放开、国家经济转型的良好态势,顺时而动,加强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提高其在整体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和地位,及早成为世界金融服务贸易方面的主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