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民办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思考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30939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民办高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师生关系概念解读为基础对民办高校师生特点进行分析,并找出影响师生关系的现状问题,最后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从学生、教师、院校三个层面提出合理建议,旨在帮助民办高校和谐发展。
   关键词:师生关系 民办院校 和谐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其关系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随着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校师生关系也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学生自主意识增强、教师权威被逐渐弱化,传统师生关系受到挑战。
  一.高校师生关系解读
  当前学术界对“师生关系”暂无明确统一的界定,但通过现有文献资料不难发现,中外学者均从不同的角度对“师生关系”进行解读。国外学者偏重实证研究,借助于相关的交往模型、依赖理论等对师生关系本质、影响因素等微观方面进行分析。如华勒(W.Waller,1932)认为保证教师的权威和教学的进行,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制度化的“支配—从属”关系;杰尔德玛斯(Joldersma,2001)认为教学中每一方都是对方的“他者”,这种不对称的关系使师生建立相互勾连的你我关系;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Rozentali&Andreas Jakobsson,1997)提出心理学中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心理暗示,既“权威性谎言”会影响学生的教育结果,避免师生关系疏离。
  国内侧重于理论研究,宏观层面较多。如郭华认为高校师生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陈桂生认为师生之间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主要标志;周新林就认为师生角色关系的本质内涵是学习和促进关系等。综合来看,我国在与教育实践结合方面研究较少,缺乏微观视角的创新研究,也多停留在较为浅显的描述性研究阶段。由于国内教育制度的根本属性和民办高校的独特性,其办学历史、招生对象、办学体制等方面与公办院校都存在差异,由此形成的师生关系也有所区别。本文从民办高校师生关系角度进行探究,分析民办院校的师生群体特点,师生关系的问题现状,并给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有效策略,对民办高校的长期稳定、和谐发展有积极的推进意义。
  二.民办院校师生特征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任。由于高校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不同以及教师准入机制的差异,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院校教师特征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现象明显。在大部分民办高校师资队伍中,退休教师和刚毕业的青年教师所占比重较大,相对缺乏工作经验丰富、能力强、有职称的教师群体。在师生关系方面反映出年龄偏大的老教师教育观念传统,与当今“90后”、“00后”大学生思想有代沟;刚毕业的青年教师精力充沛、有朝气,但缺乏工作经验,遇到问题容易情绪化,在处理师生关系时往往会过分“爱憎分明”。
  2.由于办学机制的差异,兼职教师群体成为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组成部分。兼职教师来源复杂且大多还要从事自己的本职工作,“上课来,下课走”几乎只保障基本的课堂教学目标,与学生交流较少。这种临时雇佣关系,极容易导致兼职教师缺乏敬业精神很难全身心投入去维系良好的师生关系,造成师生之间的冷漠。
  3.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稳定性差。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高校普遍面临“招人难、留人更难”的现状,导致高流失率的原因有社会人才流向和用人机制的影响、高校的资金投入和管理水平影响等诸多因素,给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方面带来较大阻碍。
  在学生方面,民办与公办高校最明显的区别体现在生源的结构和层次差异,民办院校学生特点如下:
  1.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不断扩招导致民办院校生源结构复杂,学生的层次也有较大的差异,总体反映出来学生文化知识水平普遍偏低,自学能力差,学习目标不明确,甚至部分学生没有学习目标,“混毕业证”的现象屡见不鲜。
  2.相较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对人、事、物富于热情,也热衷于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但又过度强调自我价值和自我意识,追求物质享受,在人际交往中过注重功利性,对某些规章制度持怀疑态度,表现出来具有较强的反叛心理。
  3.民办高校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吸收能力较强,加之社会网络迅猛发展,学生从网络获取大量的信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降低了对高校教师的依赖性,但往往因为相关的知识和阅历的局限性,他们对网络信息的筛选又欠缺一定的辨别是非能力,抗诱惑力较差等。
  三.民办高校师生关系现状
  民办高校中教师与學校之间的聘任关系,致使教师缺乏职业安全感,也相对计较个人利益,主人翁意识淡薄。另外,学校主要经费来源主要是学费,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学生缴费接受教育服务享有“特权”、“挑剔权”,教师沦为提供教育服务的“服务者”,导致在处理某些师生关系时被动,产生心理失衡。当今师生关系面临的主要问题现状有:
  1.师生交往沟通少
  课堂教学目前仍是高校师生交流的主要场所,由于民办院校师资力量、教学经费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多采取“大课堂”的授课模式,听课学生众多,课堂纪律混乱,形成“授课味同嚼蜡、听课呆若木鸡”现状,教学效果不佳;部分高校多校区办学,一些教师来去匆匆赶校车,“上课铃响进教室,下课铃响出教室”同样给师生交往带来阻碍。
  2.师生关系功利化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大环境影响下,过去尊师爱生的高尚纯洁关系逐渐沾染上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一些高校教师敬业精神缺乏,责任淡化,并未把教书育人看作是一项崇高的事业。甚至有些教师为了在教学评价中获得学生的好评,过分纵容、迁就学生,学生与老师套近乎获得自己想要的利益,这种心照不宣,各取所需的“双赢”师生关系滋长了不良教学风气,致使教育关系的弱化。
  3.师生矛盾激化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思想观念发生巨变,加之大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他们自我意识比较明显,对学校提供的各项服务和设施期望值较高,但有些民办院校办学时间短、资金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水平不高,这种现实差距导致学生对一切都心存不满,进而衍生出“特权”思想,无视校规校纪,不服老师管教。另一方面,教师则觉得自己权威受到挑战,导致师生关系恶化,甚至引发过激行为。   4.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压力大
  一些高校招生失范,学生人数大增,教学任务加重,有些教师除了要完成自己教育教学本职工作外,还要承担一定的行政事务,导致工作负荷大,疲于应付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同时,不合理的考评机制也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原因,量化的考核标准直接关系到教师职称提升、薪资待遇水平,为了完成指标,许多教师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科研、发论文,而与学生沟通交流,学习指导等不易量化的工作则不被重视。
  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对策
  长久以来师生关系是一个社会敏感话题,同样也是我们必须要正视的话题,社会需要良好的师生关系来推动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从民办高校师生关系研究角度出发,对于如何构建良好的校园师生关系,从学生、教师、学校三个层面进行思考。
  当代大学生应继续弘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尊重教师的人格和劳动,在教学活动中积极配合,主动与老师交流并虚心接受老师的教导;在与老师相处过程中多进行換位思考,毕竟教师也是平凡人,不能要求每一位老师都符合自己的要求,要正确对待老师的过失、宽容老师的不足、情感上也要给于体谅;最后,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以学为主,要端正学习态度,剔除掉功利心,脚踏实地的充实自己,这样才能建立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
  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老旧的“师尊生卑”,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保证师生民主平等,这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再者要摒除浮躁的作风,真正热爱本职工作,有敬业精神,以积极的态度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当中;最后教师应提高自身修养,通过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来建立实质性的权威,以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促进师生关系健康发展。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环境保障,对于一些办学时间短,尚未形成特有的校园文化氛围的高校,更要加大力度营造高校师生间相互包容、相互尊重的氛围;另外,还应完善考评机制,不能片面的以科研成果、单纯的量化数据来衡量教学成果,从教学态度、教学创新、教师受欢迎程度等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做出定性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最后,还应多开展学术沙龙、系列讲座、演讲比赛等活动拓宽师生交流渠道,提供平台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与教师沟通交流、倾听彼此,密切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Waller W. The sociology of teaching[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32.
  [2]Joldersma C W. Pedagogy of the Other: A Levinasian Approach to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J].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Archive, 2001:181-188.
  [3]Wubbels T, Levy J, Brekelmans M. Paying Atttention to Relationships[J]. Education Leadership, 1997, 54(7): 82-86.
  [4][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著,岛子译,后现代知识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R].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153.
  [5]郭华.教学社会性之研究[M].教育出版社,2002:1841.
  [6]孙俊三.《我国当代师生关系研究范式的扬弃和超越》[J].《中国教育学刊》, 2004(4):44-47.
  (作者单位:上海立达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随着中国基层社区治理的复杂化和专业化以及治理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的社区治理的体制和经验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于基层治理的要求。因此,不论是政府还是民众都迫切希望探索一种新型的基层治理模式,来缓和基层治理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党的十九大也提出要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作用,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但是,目前而言,社区治理仍然存在治理方式单一、制度化不足等问题。因此,为了推动社区治理体制更加合
内容摘要:在人类学研究领域中仪式通常被分为两类,即生命过渡仪式与强化仪式。其中生命过渡仪式又称“通过仪式”。德国人类学家盖纳普给“通过仪式”的定义是:“伴随着每一次地点、状况、社会地位以及年龄的改变而举行的仪式”。[1]生命必须经历的几个具有标志性的转变:出生、成年、婚姻、死亡,都是社会精心安排的仪式主题。参与这些“仪式”的人以及社会都在以各自的方式发生着转变。这些仪式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葬
内容摘要: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构成内容,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美术课堂中开展品德教育,能够充分的挖掘美术教材中品德题材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陶冶情操,真正的落实教育的目标。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进行品德教育提出改进性意见,为美术教学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小学美术 品德教学 美术课堂  美术课程是小学课程的重要构成内容,对帮助学
内容摘要:日军对重庆的无差别轰炸,作为日本侵华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得到深入广泛研究。对于日军的空袭,西方各界亲历者在惊叹中国人民反轰炸斗争精神的同时,也以新闻报道、外交文书、私人通信、画报及影像等方式留下最直观的记忆,希冀以此为切入点,从第三方视角探索其记忆下的重庆大轰炸历史。   关键词:历史记忆 西方报道 重庆大轰炸  记忆滋养历史,历史反过来哺育记忆,本文通过西方各界亲历重庆大轰炸者的相
内容摘要:话剧《天窗》与电影《45周年》具有相系之处:两者都涉及到了一个看似“不在场”,但于人性、精神层面时刻“在场”,并对冲突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的“第三人”,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婚姻(爱情)的稳态与打破”。两者不同点主要在于《天窗》的叙事文本第三人为Alice,但在故事文本中,爱情三人组都分别成为过打破稳态的第三人;而《45周年》的第三人Katya的“幽灵”属性分外明晰。   关键词:《天
《庄子》中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往往会带我们进入一种自由、快乐之境。“庄周梦蝶”这一经典寓言阐释了庄子之乐的内涵:逍遥之乐,无己之乐,归道之乐。庄子的达观影响着很多人
内容摘要: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人类的智慧,是百余年风霜巨变的的体现,更是历史留给后代的宝贵遗产。贫困问题是当下时代的热点话题,精准扶贫政策是我国解决贫困问题的一项制度创新,人们的贫困现状和脱贫需求应成为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着力点。本研究项目对农村开展精准扶贫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精准扶贫 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贫困地区  一.绪论  自2013年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指示以
内容摘要:本文从文化角度出发,选取了几个国际大牌的化妆品说明书翻译的例子,通过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化妆品翻译的影响,分析了化妆品说明书翻译与文化结合的重要性,并总结了一些翻译技巧,认为翻译过程中译文应体现中文的结构美、音韵美以及情感美。   关键词:文化 化妆品说明书 翻译技巧  一.引言  随着消费升级时代的到来,大众消费品争相升级换代,通过增加品牌吸引力来更好地占据市场。而美妆业作为目前最具发展潜
内容摘要: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承载中华优秀文化。然社会转型和西方情人节涌入,节日传承陷入危机。为了充分发挥高校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促进七夕节在当代高校的保护与传承,本文梳理了七夕节的起源流变,调查其在当代高校大学生中的传承情况,并据现存问题提出以下建议:身体力行,挖掘七夕多元内涵;利用传媒,扩大七夕节日影响;文艺创作,诠释七夕时代意义;推陈出新,激发七夕现代活力。   关键词:七夕节
内容摘要:英汉比较属于比较语言学范畴。汉英比较研究始于马建中、严复。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汉比较研究发展迅速,涌现出大量的科学研究成果。英汉比较主要包括现代汉语和现代英语的句子、词语、功能和二者关系的宏观和微观比较。英汉对比在大学英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和古代汉语翻译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汉语 英语 对比研究 大学英语 对外汉语教学  英汉对比属于“比较语言学”范畴,是对英汉语言的共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