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意识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探索精神,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意识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中,小学数学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从“敢问”逐步走向“善问”,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
小学是学生心智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自由的学习氛围,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善于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但是主要以鼓励教学为主,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能够使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例如:教师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为学生描绘了一个《快乐节日》的情景,小朋友在花园中做着各种各样的游戏,树上停留的小鸟在叽叽喳喳地歌唱,河里的小鱼在欢快地游动,要求学生运用乘法的知识对这一情景编问题,然后向其他学生提问。在这样欢乐的学习气氛中,学生积极思考,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并且踊跃发言。
再例如:学习“平行线”后,教师可以通过名人故事,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踊跃提出问题:生活中哪些应用了平行线的原理?双杠是应用了平行线的原理吗?平行线真的永远不相交吗?对于提问没有触及根本的学生,要以鼓励为主,使学生养成敢于提问的好习惯;对于提问非常到位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表扬和赞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满足学生的成就感。相信坚持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一定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实践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轻松、自由的提问氛围,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提问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一定可以得到有效培养。
创造条件,使学生“乐问”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对学习最好的刺激莫过于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小学生天性爱玩,并且具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尤其是对于身边的事物。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对教材进行加工,赋予其生活色彩,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快速融入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提问,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新课标要求教师采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创设生活情境是常用并且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因此,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培养学生探究意识,使学生乐于提问。例如: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教师设计这样一个教学情境:某学校打算在教学楼前加盖一所图书馆和一所美术馆,并且在图书馆和美术馆之间再建一个圆形花坛,花坛的两边是长方形的水泥路,你能建出这样的学校吗?学生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我喜欢看书,希望学校的图书馆藏书量大,那么可不可以将图书馆建的大一点呢?”“我想将花坛放在图书馆和美术馆正中间的位置,那么这个位置在哪里?”每位学生由于想法不同,因而会提出不同的要求,那么,这些要求是否能够满足?这时就需要教师的介入,引导学生思考。学生根据学到的数学知识,设计出合理的图书馆、美术馆以及花坛,这不仅巩固了理论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有趣的学习材料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汲取知识,达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优化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把握技巧,使学生“善问”
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勤思好问”,具有问题意识,但并不是毫无逻辑的随便问,甚至是乱问。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契机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从“乱问”逐步走向“善问”,通过教师的指点,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价值,值得深思。例如:学习“分米与毫米”后,组织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讨论,然后每组派一个代表阐述本组的观点,并提出疑问,如“分米与毫米分开有何意义?”“生活中,哪些情况使用分米单位?哪些使用毫米单位?”鼓励其他学生为其解答疑惑,如果学生都不会,教师就为学生解答。当然,教师还可以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补充,这样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但完整,而且具有科学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课标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意识和探究意识,提高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侧重,逐步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优化学生的提问水平,使学生“善问”,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国家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使国家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从“敢于”提问到“善于”提问,是思维不断进步的过程,新课改十分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优化学生的问题意识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希望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
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
小学是学生心智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自由的学习氛围,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善于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但是主要以鼓励教学为主,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能够使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例如:教师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为学生描绘了一个《快乐节日》的情景,小朋友在花园中做着各种各样的游戏,树上停留的小鸟在叽叽喳喳地歌唱,河里的小鱼在欢快地游动,要求学生运用乘法的知识对这一情景编问题,然后向其他学生提问。在这样欢乐的学习气氛中,学生积极思考,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并且踊跃发言。
再例如:学习“平行线”后,教师可以通过名人故事,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踊跃提出问题:生活中哪些应用了平行线的原理?双杠是应用了平行线的原理吗?平行线真的永远不相交吗?对于提问没有触及根本的学生,要以鼓励为主,使学生养成敢于提问的好习惯;对于提问非常到位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表扬和赞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满足学生的成就感。相信坚持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一定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实践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轻松、自由的提问氛围,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提问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一定可以得到有效培养。
创造条件,使学生“乐问”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对学习最好的刺激莫过于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小学生天性爱玩,并且具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尤其是对于身边的事物。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对教材进行加工,赋予其生活色彩,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快速融入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提问,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新课标要求教师采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创设生活情境是常用并且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因此,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培养学生探究意识,使学生乐于提问。例如: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教师设计这样一个教学情境:某学校打算在教学楼前加盖一所图书馆和一所美术馆,并且在图书馆和美术馆之间再建一个圆形花坛,花坛的两边是长方形的水泥路,你能建出这样的学校吗?学生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我喜欢看书,希望学校的图书馆藏书量大,那么可不可以将图书馆建的大一点呢?”“我想将花坛放在图书馆和美术馆正中间的位置,那么这个位置在哪里?”每位学生由于想法不同,因而会提出不同的要求,那么,这些要求是否能够满足?这时就需要教师的介入,引导学生思考。学生根据学到的数学知识,设计出合理的图书馆、美术馆以及花坛,这不仅巩固了理论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有趣的学习材料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汲取知识,达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优化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把握技巧,使学生“善问”
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勤思好问”,具有问题意识,但并不是毫无逻辑的随便问,甚至是乱问。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契机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从“乱问”逐步走向“善问”,通过教师的指点,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价值,值得深思。例如:学习“分米与毫米”后,组织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讨论,然后每组派一个代表阐述本组的观点,并提出疑问,如“分米与毫米分开有何意义?”“生活中,哪些情况使用分米单位?哪些使用毫米单位?”鼓励其他学生为其解答疑惑,如果学生都不会,教师就为学生解答。当然,教师还可以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补充,这样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但完整,而且具有科学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课标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意识和探究意识,提高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侧重,逐步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优化学生的提问水平,使学生“善问”,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国家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使国家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从“敢于”提问到“善于”提问,是思维不断进步的过程,新课改十分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优化学生的问题意识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希望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