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课堂构建探析——以思政专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

来源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jie88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政专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研究性课堂,是指以建构学习为理念、采取双主互动形式的科学理性课堂。教师在打造这样的课堂时,应遵循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知识调动与知识补充相结合、历史实相与历史逻辑相结合的原则。具体实施时,应从课前、课上和课后三个环节着手来服务于思政专业"纲要"研究性课堂构建。
其他文献
教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直接承担者和最终实践者,其优良的教育能力是课堂教学改革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完善教师教育,应该促进教师实现以下方面的转型:教学理念上,实现传统向现
明人周静轩的咏史诗广泛存在于"三国"系列小说及其他历史小说文本中。在"三国"小说的嬗变过程中,静轩咏史诗的数量增减较大,呈现出特定的美学旨趣。静轩咏史诗的诗词功能被修订者
明代的讲史小说是从"讲史"向"小说"演变的一种文学形态。围绕讲史小说的种种争论,体现了文学观念的转变所带来的焦虑。从表面上看,针对具体的讲史小说作品,争论的重点是"讲史"的真
建国初期,毛泽东十分重视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一方面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强调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的实践探索取得了积极的
1930年代,论语派以《论语》等期刊为依托,提倡并实践幽默性灵小品文。此种小品文体现了论语派创新散文文体的努力。闲谈结构、个人笔调、杂糅语言是论语派小品文的文体创新路
中国古代诗论在对待学问上存在着一个辩证的结构——作家既要有丰富的学问,又要将学问不著痕迹地熔炼进自己的主体情志之中。皎然"作用"说凸显了这一点:"诗有六至"、"诗有四深"、"诗
文学以语言为场域展开审美创造,表明文学存在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之审美方式与表现形式。文学在语言场域邂逅生存诗意,也在语言场域编构话语形式。审美方式上,文学在语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