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故事也是一种励志

来源 :家庭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ub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好孩子不一定非要用什么高深的知识,能把简单的道理孕育在具体的事例中,加以浅白的分析,让他们自我发现、自我发省、自我提高,就能很好地达到教育和鼓励的作用。
  近来,在与儿子的聊天中,得知他长大后想去北京发展。我知道这毕竟是他的理想,能不能实现,除了他自身的努力外,环境以及机遇也很重要,但首要的是要适时的多鼓励他,同时,也要及时指出他的不足。
  正好前几天儿子刚结束小考,虽然考得不错,但也暴露出不细心的缺点。如果这些小毛病、小缺点不及时克服的话,养成了粗心大意,做事马虎的习惯,久之就会影响孩子成绩的进一步提高。而没有一个好的成绩,更主要的是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想到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去发展,恐怕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于是,借着晚饭后与儿子一起散步的机会,我决定及时地“敲打”一下他。我给他讲的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二十多年前,班上有个姓尹的同学,成绩一直不错,在老师和家长们的心目中,他就是读北大清华的料,连他自己也一直这么认为。他有个习惯,喜欢把一些公式和概念抄成小纸条,随身放在衣兜里,一有空闲,就拿出来温习。靠着这种吃苦的精神,他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可高考那天,他却感冒了,在考场上打了几个喷嚏后,他去掏口袋里的卫生纸,准备擦一下口鼻。结果卫生纸没掏出来,不知怎么把他前几天温习的小纸条给掏出来了,这一幕正好被走到身边的监考老师看见了。监考老师不由分说,当场以考场作弊为由,宣布他成绩为零。正是由于他忽略了细节,没有养成好的做事习惯,才导致他功亏一篑,令人扼腕。
  故事讲完了,我问儿子:“尹同学因为做事不精细,结果不仅连北京没去成,那年高考也名落孙山,这个教训深不深刻?”儿子点了点头。我进一步启发道:“对比一下你自己,还有哪些地方也跟尹同学一样,被你忽略了呢?”儿子想了想:“平常做作业时,不喜欢用草稿纸,而是直接写在作业本上,等到发觉题目做错了时,又去拿橡皮擦,常弄得作业本白一块黑一块的。”我说:“再想想,平常生活中还没有类似被你忽略的细小问题?”儿子于是又逐一对照自己生活上的陋习,给我一一作答。比如搞完了房间里的卫生,以为就万事大吉了,抹布不是洗净了,挂到指定地方去晾晒,而是随手一扔就不管了……儿子如数家珍地指出了自己的不足,末了儿,他高兴地告诉我说:“老爸,我知道了,做事不细心,养成了马虎的习惯,不好,我一定改,你就看我的行动吧。”
  想不到一番旁敲侧击,让儿子幡然醒悟,我也很高兴。此后,儿子果然没有食言。现在,他学习和生活上都很注重细节,最主要的是已充分认识到了好习慣能成就好未来的重要性。我想,这对于他将来的成长,一定会有所裨益。
  看来,教育好孩子不一定非要用什么高深的知识,能把简单的道理孕育在具体的事例中,加以浅白的分析,让他们自我发现、自我发省、自我提高,就能很好地达到教育和鼓励的作用。
其他文献
【设计说明】  《蚂蚁和蝈蝈》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材中的一篇童话故事。故事篇幅短小,只有120个字,但语言生动、内容有趣,很受学生喜欢。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较多,教学时我采用“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识汉字”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即让学生先听老师讲故事,边听边记忆,然后自己读故事,接下来再讲故事,让学生在听一听、读一读、讲一讲中学习语言、识记汉字。  【教学目标】  1.听故事,分步记住故事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