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江“全种万世”的家国情怀

来源 :民主与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4564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包括我本人在内的研究者,一直把丁文江、胡适等人认定为高度西方化的英美派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却没有充分认识到,他们置身于国家民族面临存亡危机的特定历史情境当中,在超科学超现实的形而上维度所信守的,一直是“为全种万世而牺牲个体一时”的哲学理念、人生信仰和家国情怀。应该说,在丁文江、胡适身上,形而下的科学精神、自由思想和形而上的人生信仰、家国情怀之间,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一、丁文江早年的蚂蚁宗教
  丁文江,字在君,1887年4月13日出生于江苏泰兴县。1902年,16岁的丁文江到日本自费留学。1904年3月,丁文江、庄亚文、李祖鸿三个人听信吴稚晖的劝说,从上海启程前往英国。三个人乘坐火车赶到爱丁堡时,发现吴稚晖所说在英国留学一年只需要600元,指的只是食宿费用,读书穿衣的费用并没有计算在内。
  侥幸的是,丁文江、李祖鸿在爱丁堡偶遇曾经在山西传教的约翰·斯密勒医生,他们在约翰·斯密勒医生的热心安排下,到英国东部小镇司堡尔丁就读乡镇中学。丁文江从一年级读起,一年跳三级,两年后进入剑桥大学学习。他在剑桥大学只读了半年时间,因为学费昂贵而被迫辍学。
  1908年,丁文江进入学费相对低廉的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学习。1911年4月,25岁的丁文江在格拉斯哥大学获得动物学和地质学的双学位。同年9月,丁文江到北京参加学部专門为各国游学毕业生安排的科举考试,与章鸿钊等人一起获得格致科进士。
  1912年,丁文江受上海南洋中学校长王培荪的聘请,担任化学及西洋史课程,并尝试开办生物、地理课程。同年11月20日,丁文江应商务印书馆的约请,编写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本《动物学》教科书。
  1913年2月,丁文江来到北京,就任工商部矿政司的叙五等佥事、地质科科长。他在同乡前辈张轶欧、刘厚生、张謇的支持下,先后创办地质研究班和地质研究所,为国家培养了第一代地质学专家,并且初步调查了中国境内的矿产资源。
  1914年,封面写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理科学士丁文江编、中学校师范学校用民国新教科书”的《动物学》,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丁文江在这本通俗教科书中写道:“既以蚁论之,蚁群之中,有后蚁、雄蚁、工蚁、兵蚁,各有专职,不稍混杂,而其体质之构造,寿命之修短,亦都与其所司之业相宜。分劳则无废事,合力则能拒敌,宜乎蚁之生殖繁多,而占优胜之地位也。”
  丁文江所说的“优胜”,指的是蚂蚁种群在保种保命、生殖繁多的生存层面上,相对于其他物种的优胜。他从蚂蚁群体所推演出来的,是一种形而上的超科学的天演结论:
  故天演之结果,凡各动物,皆有为全种万世而牺牲个体一时之天性(参考蚁节),盖不如是不足以生存也。人为万物之灵,其自私自利之心,与其聪明才力相表里。智力日进,则天性日薄,必将牺牲全种万世之利益,以供个体一时之逸乐,而其所以自豪者转足以自害矣。救其智力之流弊,补其天性之缺点,而宗教生焉。……然则宗教者亦天演之产物也,所谓神道设教者非也。
  像蚂蚁那样的低级动物,是不是具备形而上的“全种万世”的所谓“天性”,应该说是很难断论的。但是,人的天性里面确实有这样一种本能驱动,就是用一种形而上的高光绝对的东西,来支撑、照亮、引领、提升自己。这种东西,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当中叫绝对理念;在神道设教的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叫天道天理及家国天下。在丁文江及胡适的话语体系里,叫“为全种万世而牺牲个体一时”的“最高的宗教”、“自然主义的人生观”和“爱国苦心”。这种“全种万世”的民族主义哲学理念、人生信仰,和中国特色的爱国救亡公忠报国的家国情怀,是照亮贯通丁文江、胡适、傅斯年、翁文灏等人的学术事业和社会活动的一条高光红线。
  二、“全种万世”的科学与玄学
  1923 年2月14日,张君劢应吴文藻的邀请来到清华学校,给即将赴美的留学生演讲“人生观”。张君劢认为:“科学无论如何发达,而人生观问题之解决,决非科学所能为力,惟赖人类之自身而已。……自孔孟以至宋元明之理学家,侧重内心生活之修养,其结果为精神文明。三百年来之欧洲,侧重以人力支配自然界,故其结果为物质文明。”
  张君劢的演讲稿《人生观》在《清华周刊》刊载后,惹恼了他的好朋友丁文江,丁文江奋笔写作的长文《玄学与科学——评张君劢的
其他文献
一百年前,华夏开天辟地大事变——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开启了中国政党政治发展的新纪元。在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中,中共把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建立
未来虚拟世界的法律不是外部强加的规制,而是自我生成的规范,它们是在一个复杂的多维时空中的算法,算法就是虚拟世界的法律化显示。由此,虚拟世界的法则就不是利用的功能关系,既不是功利主义的“人是衡量尺度”的利益关系,也不是基于个体权利之上的群己权界关系,而是自由的本真性关系。  今天,高新科技在数字网络尤其是与人工智能的结合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法律领域,人工智能以及数字化网络对于传统法学的冲击还是巨
1978年,全球第一例试管婴儿在英国诞生。  这则消息,如一道光芒,照亮了身在湖南的我国著名遗传学家卢惠霖教授。他欢欣雀跃,深受鼓舞,自己一直追寻的“通过遗传优生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梦想终于有了实现的途径。  这一年,卢惠霖已是78岁高龄,为照顾他,有着“湘南一把女刀子”之称的女儿卢光琇从广东梅县调回长沙。  这一年,也是卢光琇一生改变的开始。拿惯手术刀的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拿起试管,只为完成父
美国科技政策理念的变与不变:变的是总统,是政党,是世界格局,而不变的是美国的国家利益。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思考新形势下的中美关系、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如何制定符合中国的长远国家利益的科技政策,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启示。  2021年1月15日,在宣誓就任新一届美国总统前夕,候任美国总统拜登任命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教授、生物医学家兰德(Eric S. Lander)出任新一届总统科学顾问兼白宫科学技
建党百年的完美答卷,是以取得"人民满意,世人瞩目,载入史册"的丰功伟绩,赢得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圆满实现;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人又站到
我国政府在很多领域还是大包大揽,只有尽快转变为"有限政府",明确职责,做到术业有专攻,才能集中资源做好应做之事,包括宏观经济调控、公共事务管理和社会资源协调等工作,才能
2021年是我的爷爷严济慈先生120周年诞辰,回望爷爷的一生,是追求光明的一生,是求知求真的一生。他的梦想是让科学在中国生根,他的一生都在实践科学救国、科技兴国。1923年,爷
对于藏医药,研究得越深入,他越感到科研无止境,越感到藏医药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一种莫名的紧迫感总是萦绕在心头,他常说,“一个人的成功不算什么,团队的成功和更多人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  2020年11月24日,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九三学社社员、金诃藏药股份有限公司产品研究员马文俊载誉而归,这是自他2015年以来获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西宁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