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包括我本人在内的研究者,一直把丁文江、胡适等人认定为高度西方化的英美派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却没有充分认识到,他们置身于国家民族面临存亡危机的特定历史情境当中,在超科学超现实的形而上维度所信守的,一直是“为全种万世而牺牲个体一时”的哲学理念、人生信仰和家国情怀。应该说,在丁文江、胡适身上,形而下的科学精神、自由思想和形而上的人生信仰、家国情怀之间,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一、丁文江早年的蚂蚁宗教
丁文江,字在君,1887年4月13日出生于江苏泰兴县。1902年,16岁的丁文江到日本自费留学。1904年3月,丁文江、庄亚文、李祖鸿三个人听信吴稚晖的劝说,从上海启程前往英国。三个人乘坐火车赶到爱丁堡时,发现吴稚晖所说在英国留学一年只需要600元,指的只是食宿费用,读书穿衣的费用并没有计算在内。
侥幸的是,丁文江、李祖鸿在爱丁堡偶遇曾经在山西传教的约翰·斯密勒医生,他们在约翰·斯密勒医生的热心安排下,到英国东部小镇司堡尔丁就读乡镇中学。丁文江从一年级读起,一年跳三级,两年后进入剑桥大学学习。他在剑桥大学只读了半年时间,因为学费昂贵而被迫辍学。
1908年,丁文江进入学费相对低廉的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学习。1911年4月,25岁的丁文江在格拉斯哥大学获得动物学和地质学的双学位。同年9月,丁文江到北京参加学部专門为各国游学毕业生安排的科举考试,与章鸿钊等人一起获得格致科进士。
1912年,丁文江受上海南洋中学校长王培荪的聘请,担任化学及西洋史课程,并尝试开办生物、地理课程。同年11月20日,丁文江应商务印书馆的约请,编写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本《动物学》教科书。
1913年2月,丁文江来到北京,就任工商部矿政司的叙五等佥事、地质科科长。他在同乡前辈张轶欧、刘厚生、张謇的支持下,先后创办地质研究班和地质研究所,为国家培养了第一代地质学专家,并且初步调查了中国境内的矿产资源。
1914年,封面写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理科学士丁文江编、中学校师范学校用民国新教科书”的《动物学》,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丁文江在这本通俗教科书中写道:“既以蚁论之,蚁群之中,有后蚁、雄蚁、工蚁、兵蚁,各有专职,不稍混杂,而其体质之构造,寿命之修短,亦都与其所司之业相宜。分劳则无废事,合力则能拒敌,宜乎蚁之生殖繁多,而占优胜之地位也。”
丁文江所说的“优胜”,指的是蚂蚁种群在保种保命、生殖繁多的生存层面上,相对于其他物种的优胜。他从蚂蚁群体所推演出来的,是一种形而上的超科学的天演结论:
故天演之结果,凡各动物,皆有为全种万世而牺牲个体一时之天性(参考蚁节),盖不如是不足以生存也。人为万物之灵,其自私自利之心,与其聪明才力相表里。智力日进,则天性日薄,必将牺牲全种万世之利益,以供个体一时之逸乐,而其所以自豪者转足以自害矣。救其智力之流弊,补其天性之缺点,而宗教生焉。……然则宗教者亦天演之产物也,所谓神道设教者非也。
像蚂蚁那样的低级动物,是不是具备形而上的“全种万世”的所谓“天性”,应该说是很难断论的。但是,人的天性里面确实有这样一种本能驱动,就是用一种形而上的高光绝对的东西,来支撑、照亮、引领、提升自己。这种东西,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当中叫绝对理念;在神道设教的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叫天道天理及家国天下。在丁文江及胡适的话语体系里,叫“为全种万世而牺牲个体一时”的“最高的宗教”、“自然主义的人生观”和“爱国苦心”。这种“全种万世”的民族主义哲学理念、人生信仰,和中国特色的爱国救亡公忠报国的家国情怀,是照亮贯通丁文江、胡适、傅斯年、翁文灏等人的学术事业和社会活动的一条高光红线。
二、“全种万世”的科学与玄学
1923 年2月14日,张君劢应吴文藻的邀请来到清华学校,给即将赴美的留学生演讲“人生观”。张君劢认为:“科学无论如何发达,而人生观问题之解决,决非科学所能为力,惟赖人类之自身而已。……自孔孟以至宋元明之理学家,侧重内心生活之修养,其结果为精神文明。三百年来之欧洲,侧重以人力支配自然界,故其结果为物质文明。”
张君劢的演讲稿《人生观》在《清华周刊》刊载后,惹恼了他的好朋友丁文江,丁文江奋笔写作的长文《玄学与科学——评张君劢的
一、丁文江早年的蚂蚁宗教
丁文江,字在君,1887年4月13日出生于江苏泰兴县。1902年,16岁的丁文江到日本自费留学。1904年3月,丁文江、庄亚文、李祖鸿三个人听信吴稚晖的劝说,从上海启程前往英国。三个人乘坐火车赶到爱丁堡时,发现吴稚晖所说在英国留学一年只需要600元,指的只是食宿费用,读书穿衣的费用并没有计算在内。
侥幸的是,丁文江、李祖鸿在爱丁堡偶遇曾经在山西传教的约翰·斯密勒医生,他们在约翰·斯密勒医生的热心安排下,到英国东部小镇司堡尔丁就读乡镇中学。丁文江从一年级读起,一年跳三级,两年后进入剑桥大学学习。他在剑桥大学只读了半年时间,因为学费昂贵而被迫辍学。
1908年,丁文江进入学费相对低廉的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学习。1911年4月,25岁的丁文江在格拉斯哥大学获得动物学和地质学的双学位。同年9月,丁文江到北京参加学部专門为各国游学毕业生安排的科举考试,与章鸿钊等人一起获得格致科进士。
1912年,丁文江受上海南洋中学校长王培荪的聘请,担任化学及西洋史课程,并尝试开办生物、地理课程。同年11月20日,丁文江应商务印书馆的约请,编写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本《动物学》教科书。
1913年2月,丁文江来到北京,就任工商部矿政司的叙五等佥事、地质科科长。他在同乡前辈张轶欧、刘厚生、张謇的支持下,先后创办地质研究班和地质研究所,为国家培养了第一代地质学专家,并且初步调查了中国境内的矿产资源。
1914年,封面写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理科学士丁文江编、中学校师范学校用民国新教科书”的《动物学》,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丁文江在这本通俗教科书中写道:“既以蚁论之,蚁群之中,有后蚁、雄蚁、工蚁、兵蚁,各有专职,不稍混杂,而其体质之构造,寿命之修短,亦都与其所司之业相宜。分劳则无废事,合力则能拒敌,宜乎蚁之生殖繁多,而占优胜之地位也。”
丁文江所说的“优胜”,指的是蚂蚁种群在保种保命、生殖繁多的生存层面上,相对于其他物种的优胜。他从蚂蚁群体所推演出来的,是一种形而上的超科学的天演结论:
故天演之结果,凡各动物,皆有为全种万世而牺牲个体一时之天性(参考蚁节),盖不如是不足以生存也。人为万物之灵,其自私自利之心,与其聪明才力相表里。智力日进,则天性日薄,必将牺牲全种万世之利益,以供个体一时之逸乐,而其所以自豪者转足以自害矣。救其智力之流弊,补其天性之缺点,而宗教生焉。……然则宗教者亦天演之产物也,所谓神道设教者非也。
像蚂蚁那样的低级动物,是不是具备形而上的“全种万世”的所谓“天性”,应该说是很难断论的。但是,人的天性里面确实有这样一种本能驱动,就是用一种形而上的高光绝对的东西,来支撑、照亮、引领、提升自己。这种东西,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当中叫绝对理念;在神道设教的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叫天道天理及家国天下。在丁文江及胡适的话语体系里,叫“为全种万世而牺牲个体一时”的“最高的宗教”、“自然主义的人生观”和“爱国苦心”。这种“全种万世”的民族主义哲学理念、人生信仰,和中国特色的爱国救亡公忠报国的家国情怀,是照亮贯通丁文江、胡适、傅斯年、翁文灏等人的学术事业和社会活动的一条高光红线。
二、“全种万世”的科学与玄学
1923 年2月14日,张君劢应吴文藻的邀请来到清华学校,给即将赴美的留学生演讲“人生观”。张君劢认为:“科学无论如何发达,而人生观问题之解决,决非科学所能为力,惟赖人类之自身而已。……自孔孟以至宋元明之理学家,侧重内心生活之修养,其结果为精神文明。三百年来之欧洲,侧重以人力支配自然界,故其结果为物质文明。”
张君劢的演讲稿《人生观》在《清华周刊》刊载后,惹恼了他的好朋友丁文江,丁文江奋笔写作的长文《玄学与科学——评张君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