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与他者——徐悲鸿在动荡中的油画本土化之旅(1927-1941)

来源 :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biaof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徐悲鸿留法归国后在时代动荡中进行历史画创作的三部曲为其艺术创作的鼎盛期,对其历史画以及肖像、人体和风景展开研究,既梳理了其油画本土化的演进轨迹,也对其相关题材内涵及油画艺术语言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徐悲鸿历史画创作的三部曲是20世纪中国油画大型历史题材油画创作的代表,它以徐留法造就的深厚造型功底和其所汲取的学院派写实油画养分,填补了中国在引进油画的民国时期始终缺失大型历史画的空白.他对肖像、人体和风景的油画创作,是其将法国学院艺术传统与表现中国人的思想情感与人物形象相结合而进行的个人艺术风格探索,而这种个人艺术风格的形成,又无不具有油画本土化的意蕴.作者认为,徐悲鸿在其油画个性风貌形成的关键时期,也酝酿着从写实主义到现实主义的深刻转型.
其他文献
徐悲鸿的艺术与精神日久弥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背景下仍绽放璀璨之光.本文通过分析徐悲鸿著述中对于中国画发展观研究、中国艺术宏观研究、艺术家研究与外国艺术研究的理论建树,较为全面地展现其艺术思想.将徐悲鸿著述作为具体而鲜活的实例进行重新解读,对于繁荣新时代画坛、展示中国艺术的特质来说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作为对于20世纪中国美术产生重要影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对于中国画学传统的写实改良和相关思想主张,一直是美术史界、美术教育领域关注和研究的焦点.本文通过梳理阐读徐悲鸿动物花卉题材中国画创作的发展流变与艺术特点,论述了其早期笔墨线条“旧学”功底的积淀,对后来深入艺术本体层面的画学改良所起到的作用.这些讨论对于我们如何理解徐悲鸿与中国画传统之间的关系、如何评判中国画现代发展进程中“新”、“旧”转换的辩证关系,都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富有建设意义的思考.
本文集中表述了徐悲鸿在人物画和山水画方面上的成就.徐悲鸿成熟时期的人物画创作,以中国画材料和笔墨技巧为依托,融合素描造型技法,集中反映了“以西润中”的中国画改良理念,实现了传统人物画的变革.他的山水画创作虽然数量有限,但面貌独树一帜,特别是“山水需辨地域”的写生观和借鉴水彩风景技法的主张,为山水画的改良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思路.与此同时,徐悲鸿竭力延揽人才、提携后进、组织团体、投身教育,从创作实践、理论建构、教育教学等维度推动了20世纪中国画的转型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