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构建:依据、导向和特性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tst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1月18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正式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及配套文件《北京市加强中小学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二十条措施》(以下简称《二十条措施》)。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宇辉在此次发布会上提出了“北京市高标准谋划推动新时代学校体育的创新发展”的行动口号,并指出了“北京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是这次改革的最大亮点和重中之重。按照‘重基础、多样化、强专项’的要求,构建学段衔接、贯通培养、大中小幼一体化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聚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培养喜欢体育、热爱体育、享受体育,养成终身受益的体育运动习惯”[1]。由此可见,北京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的构建,体现了北京市学校体育工作的实践要求,符合当下北京市体育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需求,是确保《行动方案》和《二十条措施》落地生根的关键举措。
  一、以政策为依据
  1.落实国家相关教育政策
  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提升学校体育的育人效果,持续强化学校体育的政策保障,引领北京市中小学体育工作走向全面改革和内涵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也强调要加强课程教材建设,省级教育部门制订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南,并建立审议评估和质量监测制度。《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倡制订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的建议。《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建立地方实施课程标准的组织机构、制订地方实施课程标准的政策和措施、制订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加强课程教材体系建设,科学规划大中小学课程,分类制订课程标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并创新课程形式。这些教育政策都不同程度指向了地方课程的开发与研制,鼓励不同地方制订符合自身发展的地方课程新体系。
  2.服务首都教育现代化定位
  2019年9月,北京市委、市政府印发《首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新时代首都教育现代化,提供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引领具有首都特点、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发展,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强大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把学校体育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体育育人导向更加鲜明,学校体育工作进入全面加强和改进的新发展阶段”[2]。
  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呼唤新发展理念,用北京市“四个中心”定位“新北京基础教育”发展,加大推进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力度,积极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细化不同学段体育教育的目标内容,研制北京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实施一体化的具有北京特点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将体育教育融入教学、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将体育融入学生的家庭、校园生活之中,倡导体育与劳动教育、美育的有机结合,实现家庭、学校、社区共同育人的体育教育发展模式,提出探索具有北京特点、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北京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模式,支撑新时代的体育教育发展,实现首都体育教育现代化发展,是北京市学校体育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发展机遇。
  二、坚持问题导向
  1.面临的严峻挑战
  “十三五”以来,北京市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对北京市中小学基础教育工作投入不断加大,实现了北京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新突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了明显改善,运动技能掌握有了新的提高,基本达到《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6-2020年)》《北京市“十三五”时期体育发展规划》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有关要求,实现了北京市学校体育健康有序的发展。2018年7月26日至2019年1月24日,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京政办发〔2017〕52号)精神,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开展了北京市中小学学校体育调研与评估工作。这次调研与评估显示,北京市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要矛盾依旧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对学校体育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不充分,尤其指出了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即体育教学方式陷入“一讲解、二示范、三练习、四纠正错误、五巩固提高”的单一模式中。实际上,在新的历史时期,北京市学校体育工作仍然存在“重智育轻体育”和“重分数轻能力”的片面认识,北京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不理想,“小眼镜”“小胖墩”数量仍然较多。可以说,到2025年要实现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及格率达到98%以上、优秀率达到25%以上的目标,北京市中小学体育工作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存在的突出难题
  要解决北京市学校体育工作出现的问题,扭转北京市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的不利局面,构建北京市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的新格局,除了严格落实《行动方案》和《二十条措施》,更重要的是从构建北京市体育与健康课程着手,进而实现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发展新局面,带动北京市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众所周知,地方课程是由地方教育管理部门依据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而建构起来的课程。因此,北京市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制订要突出“首都定位”“北京亮点”“北京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从课程管理来看,对照党中央、国务院对北京基础教育发展的特色定位,北京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如,课程目标理解有偏差、课程内容确定有缺失、课程学段衔接不到位、课程实施未达到要求、学业质量评价指导缺失等。针对这些问题,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院长陈雁飞认为:“《二十条措施》要构建具有北京特色的中小学体育健康课程方案,首先依据《行动方案》,课时增加了:小学每周5节体育课,初中每周4节体育课,高中每周3节体育课,增加课时让学生能够对体育项目的运动能力和进阶式培养都有提升,同时也能够真正落实国家提到的掌握1~2项运动技能。横向上将学生12年的体育培养贯通,一体化地构建北京市课程体系。纵向上,让学生真正能够体会到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一节课都有递进式的上升,改变了过去的低级重复、浅尝辄止、学没学精的问题。”[1]   三、呈现三大特性
  从北京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的总方案和3类课型(运动专项课、体能锻炼课、综合拓展课)的教师指导手册来看,此次课程改革体现了以下三大特点。
  1.体现了基础性与综合性的结合
  北京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突出面向全体,以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基本素养为指向,通过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结构化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学生身心健康和体能提升打好基础,为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打好基础,为学生学会学习、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打好基础,最终为学生终身锻炼和健康生活打好基础。课程倡导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劳动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通过多种内容、技能和方法的整合,以运动学习为主,融合健康知识、卫生保健、疾病预防、安全避险等,打通体育与健康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壁垒,推进了学科课程间的融合,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用整体观、系统论和辩证法整合并体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过程与方法等,发挥体育的全面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实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北京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构建过程中依据了“以学习为中心”的理论框架,“将课程学习的3个关键性问题转化为每名学生的学习目标,正视不同学生在‘运动专长形成、强健体魄炼成、健全人格养成’3个方面有所差异的学习需求与学习能力,进而建构以激发学生多方面学习兴趣为主导、促使学生与学习的有机统一且适度扬长补短的课程模式”[3]。在此基础上,课程强调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关注学生通过适宜的运动负荷和方法进行体能练习和运动技能学习;从学生的学习能力、技能学习、个性发展、体能练习等方面入手,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会体育运动技能的方法和迁移,学会运动技能合理的运用和比赛,科学地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内外体育学习、锻炼、社团和竞赛活动,发展体育运动和生活实践能力。
  3.兼顾了价值引导与自主选择性
  北京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重在实现“立德树人”“健康第一”的教育发展理念,重视学生发展与学习需求,提出了“享受运动乐趣”的重要主张。首先,北京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紧紧围绕学生的运动爱好,让学生掌握专项运动技能,进而能够参与比赛,实现终身参与体育运动的发展愿景。其次,除了46个项目之外,还有健康教育、奥林匹克教育、体能锻炼等,为中小学学生提供了更为全面的运动项目选择。最后,教师根据价值与需求进行学练赛一体化设计。以往这种设计往往存在观念先行的教育主张,没有从价值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对教学内容加以规划。北京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弥补了这一短板,将价值引导贯穿整个课程教学过程。课程注重在完成国家课程必修必选内容的同时,为学校留出根据实际情况和优势特点、学生个性化需求等进行自选的空间。课程共有12个大运动项目和14个小运动项目,还有20个拓展项目,一共46个项目可供选学,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自己喜欢的1项运动技能。课程鼓励学生在系统学习必学和限学内容的基础上,在学校开设的若干运动项目、锻炼方法、拓展内容中自主选择,系统地学习1~3项,培养自身的运动爱好和专长。
  北京市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构建,符合了首都发展高水平、高质量教育的需要,是构建首都特色课程教材标准体系的重要行动之一。课程通过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贯通式培养,针对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学组织、体育比赛运动等级、体育学业质量评价等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制订指导性规范,实现了体育教育教学与学生健康发展的有效整合,加强小学、中学、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实现了体育教育的阶梯化培养。“构建合理的学校体育评价体系,真正体现、实现体育全面育人的价值和功能,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4],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地方体育课程的不足和缺失,促进了学校体育教育的优质发展、融合发展与创新发展,为今后体育地方课程的发展提供了“北京智慧”“北京样板”。
  参考文献:
  [1]北京時间.重磅!北京发布学校体育工作行动方案 要求保障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EB/OL].https://item.btime.com/44m9cu3gltq9rmr2tt92ol5sgli,2021-01-18.
  [2]陈雁飞,韩金明,张锋周.新时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逻辑起点与体系再建[J].中小学管理, 2020(12):48-50.
  [3]张庆新,陈雁飞,韩兵,等.“以学习为中心”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价值取向、框架建构与实践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 2021(2):30.
  [4]孙科,郇昌店,任慧涛,等.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1,47(1):13-20.
其他文献
敏捷圈是一种提高学生速度、敏捷和协调性的训练器材。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体育教师可利用敏捷圈等新型器材,融合体能教学,创编新颖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能。利用富有挑战性的敏捷圈游戏,隐藏体能训练内容,增加快乐、紧张等感官刺激。在游戏中,重点提高手臂、腰腹、腿部等力量,在练习中发展学生的综合体能。  一、“滚圈接力”  适合年级:一至六年级。  游戏目标:发展学生快
通过本次研讨活动,与会的京、浙两地体育教师达成了一个初步共识,即构建“学为中心”课堂模式,提出“课堂教学要落实以发展学生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在体育教学中,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地开展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每一名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受益。  一、课堂为谁而设——从关注教师教什么转向关注学生学什么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部分体育
目前义乌市大多数学校普遍存在体育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居多的现象,青年教师如何快速成为优秀教师,晋升为骨干教师?在这种局限背景下,如何真正落实骨干教师带动青年体育教师,破解教学经验不足、课堂不精的困局,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起来呢?义乌市体育学科在市教育局的统筹部署下,联动全市多所学校的名优骨干体育教师,共同搭建“吴剑平名师工作室”平台,以“同思共研磨专题”为主要学习目的,以“团结奋进促成长”为主要学习目
一、我国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1986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义务教育法》,提出:“国家建立教师资格考核制度,对合格教师颁发资格证书”。由此我国的教师资格制度也开始走向法制化,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开始向专业化迈进。  1993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首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第十条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中
最佳投稿时间:  第3期:2021年1月7日—22日  第4期:2021年2月7日—22日  第5期:2021年3月7日—22日  第6期:2021年4月7日—22日  注:本刊接收专题来稿的同时接收自然来稿。  一、教学研究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其中对深化教学改革的要求中提出“学校体育课程注重大中小幼相衔接,聚焦提
一、中长跑的项目特征  中长跑是中距离跑和长距离跑的简称,在奥运会田径小项的设置中,800m和1500m属于中距离跑,5000m和10000m属于长距离跑。800m对速度有更高的要求,这需要高强度的神经肌肉能力和无氧供能系统参与。而1500m以上的项目,运动成绩和最大摄氧量的相关性更高,需要更好的有氧代谢能力。  二、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训练的营养需求特点  中长跑训练内容包括耐力跑训练、力量和冲刺
在室外上课是多数人对体育课的一贯认识,但随着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出现,室内体育课逐渐成为体育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室内体育课应该上什么内容?应该怎么上呢?近日笔者有幸观摩辽宁省大连市一二五中学王雪老师的一节“增强安全意识、提高避险能力”室内体育课,感触颇多。  在新授内容部分,王老师借鉴了“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将学生能自学的知识放到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对知识进行理解、加工、展示,在积极开放的
在我校操场边的小竹林里,破土而出的竹笋嫩芽增添了勃勃生机,穿过小竹林就来到了绿茵场,这里是学生最喜欢的足球乐园。足球课上,一年级学生们正在我的指引下进行足球基本技术的练习,沐浴着初春的温暖,学生们显得格外兴奋,不留余力地展现着体内的能量。就在这美妙的时刻,一个不和谐的声音打破了原本的欢乐:“王老师,你看这里的小竹笋被小智拔出来了!”看到地上破损的小竹笋,我把小智叫到身边,看着他低着头一副认识到错误
一、间歇训练法与混合连续接力项目的比较  间歇训练法[1]是在一组间歇跑后,通过不完全休息,使心率恢复至120~130次/min之间后,开始下1组训练,从而提高机体抗乳酸能力的训练方法。混合连续接力(2×2×400Metres Relay Mixed)是由每个代表队各派1名男女运动员混合比赛,2名运动员自由选择第1棒,每名运动员共需要跑2次400m,即1名运动员跑第1和第3棒,另1名运动员跑第2和
一、发现问题,探寻策略  (一) 存在的问题  1.学生佩戴口罩问题。2.课程内容设置问题。3.场地教学冲突问题。4.器械安全与消毒问题。5.运动强度把控问题。6.线上教学衔接问题。7.教师防疫培训问题。8.学校统筹管理问题。  (二) 策略实施  1.合理佩戴口罩上课,注重学生卫生习惯。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疫情期间的健康知识教育。如,告诉学生可以采用半封闭佩戴口罩上课,实践课教学时班级之间和学生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