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弗兰纳里·奥康纳是20世纪美国南部的女作家,在美国文学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奥康纳几乎所有的小说都展现了她眼中信仰在当时特定社会背景下的生存窘状,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作者的心理失衡,修补这种缺失成了奥康纳创作的动机。本文将以奥康纳的代表作《智血》为例,从心理的宣泄与补偿的角度看作者将海兹等畸形信徒人物安排在当时尴尬困境中情节的写作意图。
关键词:《智血》 弗兰纳里·奥康纳 心理宣泄 心理补偿
奥康纳出生在美国南部的佐治亚州的一个天主教家庭,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她创作的高峰时期,这个时期的美国南部正处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一切都在进一步商业化。但奥康纳看见了它物欲横流且信仰摇摇欲坠和虚无主义的社会本质,它不能再为这位虔诚的教徒带来一种强有力的信仰的力量了。社会心理学家伯科威茨(L.eBkrouitz)认为当个体在既定的环境中无法获得想获得的东西时,就会产生相对剥夺感,出现“相对剥夺”的产物——挫折。当个体被激起挫折感时,就会采取一些方式去填补剥夺感带来的心理空缺体验,这时候有的个体会选择做出侵犯、宣泄等行为。奥康纳作为一个狂热的天主教教徒,面对无法在人群中再感到到信仰存在的情况选择了写作,用笔下人物不断追寻探求的故事最终找到耶稣、皈依耶稣的故事来作为一个替代性满足达到心理补偿的目的。
在奥康纳那里,上帝并不单单只是一个启示,一个神迹。她认为没有任何人可以代表上帝。在她笔下与宗教有关的人物没有一个不是畸形的,身份上的畸形、心理上的畸形、身体上的畸性……但奥康纳的作品并没有停留在只是描写上帝显灵治愈了这些畸形的部分来展现信仰的肤浅表面,而是通过畸形人物对信仰的怀疑到故意毁灭再到接受上帝来使信仰迸发出更大的力量,以一种重塑的形式,让笔下的人物从当时令人失望的社会里解脱出来回到上帝那里去。就像她写给友人的信中说的那样:“每部伟大的作品中,都会有一个上帝的恩典涌现、等待被接受或被拒绝的时刻。”[1]奥康纳处于一个信仰逐渐缺失的年代,她在她的作品中表达着“上帝一直在身边”的观点,在当时社会现状不能支持她的信仰的同时,这也是一种弥补。
一.心理失衡的起源:信仰的生存窘状
《智血》以一个青年教徒海泽·莫茨(Hazel Motes)坐火车想回到故乡却去了另一个城市开始生活展开整个故事,整个故事展示了当时美国南部的两个现状,一个是社会中无处不见的虚无主义和信仰危机;就像第一章描写的那样,海泽参军时战友们告诉他根本没有什么灵魂,在火车上向耶稣发出呼喊得到的却是列车员的一句:“耶稣早就消失了”。当海泽说道自己不信耶稣时,女人的反应是“谁说一定得信”等等,实际上这辆火车上根本没有人在乎海泽是否相信耶稣,因为他们心里早把耶稣抛下了。另一个现状则是人们对信仰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认为上帝必定会以神迹的形式向人们宣告存在并拯救自己的信徒;海泽的祖父是他们那的巡回布道师,满脑子耶稣,但最后人们把棺材盖子关上他仍动也没动。在祖父的口中耶稣之血为救赎人类的灵魂而流,无论是多么肮脏灵魂耶稣也不离不弃,但在祖父死时,他的信仰没有产生任何拯救他的灵魂的迹象。在天主教中罪恶的实质是指人迷失了,离开了正路(通向耶稣身旁的路)。但祖父只看到了耶稣为拯救有罪的人而死,但他忽略一个事实,耶稣之血最终只会拯救那些真正忠于他的人(遵循上帝旨意的人)。[2]这是海泽后期陷入矛盾境地的直接原因,一方面内心深处对耶稣深信不疑,一方面又无法相信像祖父那样的布道师口中塑造的上帝表象,所以不断“犯罪”企图让耶稣显灵惩罚自己来证明自己的信仰是真实存在的。奥康纳被夹在这两种社会现状的洪流中,但她仍然积极地信奉自己的信仰,她通过移情给海泽·莫茨这个人物,让其几经波折最终皈依上帝来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
海泽在到达托金罕后开始了远离耶稣的“罪恶”之路,在这个城市他邂逅了霍克斯、萨巴斯、恩克诺等人,这些畸形的人物都是当时社会现状下天主教信徒的缩影。一部分是以恩诺克为代表的人,另一部分人则以霍克斯、绍茨等人为代表。在奥康纳看来,他们各有各的罪恶,都是需要被摒弃被惩罚的特殊群体。
二.心理宣泄:对信仰困境中信徒恶劣行径的摧毁
书中恩诺克是一个盲目坚信自己身上流着智慧的血液的人,他并不尊重上帝,但听了海泽的新教说法后为他偷来了博物馆中的干尸,认为那可以代表新教中的新耶稣,做这一切只为了自己能成为海泽新教中的“人物”来证明身体中智血的正确性,但后来那具干尸却被海泽摔得粉碎。书的最后恩诺克去抢走了猩猩的服装,变成了猩猩。就像奥康纳本人所说那样,恩诺克的智血流遍全身就是没有流到他的脑子里。恩诺克认为耶稣仅仅是一个启示,一定会选中某个人,一定会有一个实物化的代表,这就是他对信仰的理解,书中奥康纳安排恩诺克夺走猩猩服装穿上蜕变成猩猩的情节戏剧性的展现了这个坚信自己流着智慧血液的人,在那猩猩表皮下仍然愚蠢的本质。奥康纳通过塑造恩诺克这个人物来狠狠嘲讽了那些曲解和对信仰理解不透彻的人,這些人对耶稣的定义是对当时社会虚无主义的一种变相的认可。尼采认为虚无主义来源于人们意识到“上帝死了”,如果上帝只是一种启示,是一个人,是一种代表,是人们感性世界的一部分,它不具备永恒的特质,那么它是归属于虚无的,这是对信仰的一种驳斥与挑衅。她本人也曾言道:“如果上帝仅仅只是一个启示那还不如没有上帝。”最终奥康纳用这样的情节安排否决了那些浅薄的理解,她把恩诺克变成了猩猩,这个从头到尾都认为自己是智慧血液的拥有者不过是一个对信仰浅信即止的荒唐小丑罢了。在弗洛伊德看来,潜意识的自然流露则是文学作品的本质。他认为一篇作品是一个作家的幻想代表,因为成人的幻想在现实生活中受道德、法律等的限制很难实现,因而必须用一些手段加以隐藏,用文学创作来宣泄、补偿的行为就这样产生了[3]。前文提到,作为虔诚且狂热的信徒,奥康纳对像以恩诺克为代表的人的作为感到愤怒与不屑,但在现实生活中奥康纳没有办法去让这些人中每一个都领悟真谛,所以在《智血》中出现了恩诺克这样的角色,用以宣泄她内心对这类人的肤浅而盲目的厌恶情绪。 奥康纳在海泽弄瞎双眼后从房东对他的观察中描写了海泽皈依上帝后的状态。女房东认为海泽的脑袋“比外面的世界都还要大,大到足以囊括天空和行星,以及过去、现在和未来所有的东西”[16]最后她在海泽的尸体旁“感到终于抵达了某个遥不可及的起点,只见他越走越远,渐渐隐入黑暗之中,直到变成那一个光点。”[17]海泽皈依上帝到死亡的这一部分是奥康纳心理补偿的代表。海泽从原来的怀疑到逃避最后终于直面信仰皈依信仰,也是当时社会里多数信徒对待信仰的缩影,奥康纳给《智血》的主角海泽(Hazel)这个名字,在《新约》中Hazel意为看得见上帝的人,其实在小说的开头海泽一出场就为结局海泽一定会皈依上帝给出了提示。全篇的升华部分被放在了结尾,海泽弄瞎眼睛、赎罪、死去、最终回到上帝那里去。奥康纳将自己的作品看作是一件艺术品,认为它拥有拯救他人的力量,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正是需要一个海泽这样的信仰领导者,把人类信仰从表层推动到一个新的高度,奥康纳在生活中没有这么一个人出现,于是她创造了海泽,用《智血》的故事不仅补偿了当时社会气氛下让自己产生的信仰相對剥夺感,也填补了当时社会下信仰救赎者这个空缺。在小说的开头,海泽在火车上发现自己的痛苦只发自思乡与耶稣无关。那时候的莫茨家就只剩他一个人了,已经没有家了,他无法再回到家乡。而在《希伯来书》中提到:“他们所向往的是一个更美好的,就是在天上的家乡。”在天主教中信徒们都会在天上的家乡再团圆。在故事的结尾海泽变成了一个光点,揭示了他皈依上帝后,回到了天上的故乡。[18]奥康纳用这个细节展示了上帝的恩典,这对15岁就失去父亲的她来说也是一种心理补偿,通过描写海泽最后得以平静解脱为自己与父亲创造了一种“天上再见”的可能性,也减弱了身患红斑狼疮的她的死亡焦虑,她本人就是比海泽更加虔诚的信徒。
四.结语
用现在的目光来看弗兰纳里·奥康纳,是她特殊的信徒身份和那个时期美国南部的社会气氛成就了《智血》。她的《智血》也为美国宗教文学增添了新鲜血液。但就奥康纳本人来看,笔者认为更多的展示的是她对当时社会的一种警告和她本人内心翻涌的情绪。从奥康纳其他著作里可以看出“接受上帝的恩典获得救赎”是她永恒不变的母题,怪诞、阴暗、哥特式的描写都成为奥康纳的标签。但“真正的艺术家却要鞭辟入里,要投进深渊里披泥探珠,所以他们得到的意象精妙深刻,不落俗套。”[19]在奥康纳写作的那个年代,整个美国其实都普遍存在一种怨气即对现代社会的不满,他们感到这个社会就是一个精神荒漠,那个时期美国文学很多作品都描写了现代美国生活的孤独和空虚。所以奥康纳笔下的世界也是凄凉而扭曲的,她在极力展示着一个没有天意的世界的无序与混沌,她创造的人物都是“不合时宜”的、“矛盾”的、“残缺”的,是当时社会某些群体的缩影。奥康纳用这些人的故事来展示人生与信仰二者的关系,一方面在作品中惩戒他们,另一方面又利用他们昭示信仰的本质。借移情于作品宣泄她的“怨气”也通过最后作品主人公被救赎来达到一种精神满足。
参考文献
[1][4][5][6][8][9][10][11][12][13][14][15][16][17]弗兰纳里·奥康纳著,殷杲译.智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v,133,133,133,135,135,137,137,1
37,137,145,145,143,152
[2][18]蒋莉莎.怨恨之维—弗兰纳里·奥康纳小说新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27,31-32
[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滕守尧等译.性爱与文明[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141-156
[7]杨纪平.反抗、皈依、幻灭——奥康纳《智血》中的宗教思想[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01):110-113.
[19]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08
(作者介绍:江悦溪,成都大学师范学院2017级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研究方向:心理学与文学)
关键词:《智血》 弗兰纳里·奥康纳 心理宣泄 心理补偿
奥康纳出生在美国南部的佐治亚州的一个天主教家庭,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她创作的高峰时期,这个时期的美国南部正处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一切都在进一步商业化。但奥康纳看见了它物欲横流且信仰摇摇欲坠和虚无主义的社会本质,它不能再为这位虔诚的教徒带来一种强有力的信仰的力量了。社会心理学家伯科威茨(L.eBkrouitz)认为当个体在既定的环境中无法获得想获得的东西时,就会产生相对剥夺感,出现“相对剥夺”的产物——挫折。当个体被激起挫折感时,就会采取一些方式去填补剥夺感带来的心理空缺体验,这时候有的个体会选择做出侵犯、宣泄等行为。奥康纳作为一个狂热的天主教教徒,面对无法在人群中再感到到信仰存在的情况选择了写作,用笔下人物不断追寻探求的故事最终找到耶稣、皈依耶稣的故事来作为一个替代性满足达到心理补偿的目的。
在奥康纳那里,上帝并不单单只是一个启示,一个神迹。她认为没有任何人可以代表上帝。在她笔下与宗教有关的人物没有一个不是畸形的,身份上的畸形、心理上的畸形、身体上的畸性……但奥康纳的作品并没有停留在只是描写上帝显灵治愈了这些畸形的部分来展现信仰的肤浅表面,而是通过畸形人物对信仰的怀疑到故意毁灭再到接受上帝来使信仰迸发出更大的力量,以一种重塑的形式,让笔下的人物从当时令人失望的社会里解脱出来回到上帝那里去。就像她写给友人的信中说的那样:“每部伟大的作品中,都会有一个上帝的恩典涌现、等待被接受或被拒绝的时刻。”[1]奥康纳处于一个信仰逐渐缺失的年代,她在她的作品中表达着“上帝一直在身边”的观点,在当时社会现状不能支持她的信仰的同时,这也是一种弥补。
一.心理失衡的起源:信仰的生存窘状
《智血》以一个青年教徒海泽·莫茨(Hazel Motes)坐火车想回到故乡却去了另一个城市开始生活展开整个故事,整个故事展示了当时美国南部的两个现状,一个是社会中无处不见的虚无主义和信仰危机;就像第一章描写的那样,海泽参军时战友们告诉他根本没有什么灵魂,在火车上向耶稣发出呼喊得到的却是列车员的一句:“耶稣早就消失了”。当海泽说道自己不信耶稣时,女人的反应是“谁说一定得信”等等,实际上这辆火车上根本没有人在乎海泽是否相信耶稣,因为他们心里早把耶稣抛下了。另一个现状则是人们对信仰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认为上帝必定会以神迹的形式向人们宣告存在并拯救自己的信徒;海泽的祖父是他们那的巡回布道师,满脑子耶稣,但最后人们把棺材盖子关上他仍动也没动。在祖父的口中耶稣之血为救赎人类的灵魂而流,无论是多么肮脏灵魂耶稣也不离不弃,但在祖父死时,他的信仰没有产生任何拯救他的灵魂的迹象。在天主教中罪恶的实质是指人迷失了,离开了正路(通向耶稣身旁的路)。但祖父只看到了耶稣为拯救有罪的人而死,但他忽略一个事实,耶稣之血最终只会拯救那些真正忠于他的人(遵循上帝旨意的人)。[2]这是海泽后期陷入矛盾境地的直接原因,一方面内心深处对耶稣深信不疑,一方面又无法相信像祖父那样的布道师口中塑造的上帝表象,所以不断“犯罪”企图让耶稣显灵惩罚自己来证明自己的信仰是真实存在的。奥康纳被夹在这两种社会现状的洪流中,但她仍然积极地信奉自己的信仰,她通过移情给海泽·莫茨这个人物,让其几经波折最终皈依上帝来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
海泽在到达托金罕后开始了远离耶稣的“罪恶”之路,在这个城市他邂逅了霍克斯、萨巴斯、恩克诺等人,这些畸形的人物都是当时社会现状下天主教信徒的缩影。一部分是以恩诺克为代表的人,另一部分人则以霍克斯、绍茨等人为代表。在奥康纳看来,他们各有各的罪恶,都是需要被摒弃被惩罚的特殊群体。
二.心理宣泄:对信仰困境中信徒恶劣行径的摧毁
书中恩诺克是一个盲目坚信自己身上流着智慧的血液的人,他并不尊重上帝,但听了海泽的新教说法后为他偷来了博物馆中的干尸,认为那可以代表新教中的新耶稣,做这一切只为了自己能成为海泽新教中的“人物”来证明身体中智血的正确性,但后来那具干尸却被海泽摔得粉碎。书的最后恩诺克去抢走了猩猩的服装,变成了猩猩。就像奥康纳本人所说那样,恩诺克的智血流遍全身就是没有流到他的脑子里。恩诺克认为耶稣仅仅是一个启示,一定会选中某个人,一定会有一个实物化的代表,这就是他对信仰的理解,书中奥康纳安排恩诺克夺走猩猩服装穿上蜕变成猩猩的情节戏剧性的展现了这个坚信自己流着智慧血液的人,在那猩猩表皮下仍然愚蠢的本质。奥康纳通过塑造恩诺克这个人物来狠狠嘲讽了那些曲解和对信仰理解不透彻的人,這些人对耶稣的定义是对当时社会虚无主义的一种变相的认可。尼采认为虚无主义来源于人们意识到“上帝死了”,如果上帝只是一种启示,是一个人,是一种代表,是人们感性世界的一部分,它不具备永恒的特质,那么它是归属于虚无的,这是对信仰的一种驳斥与挑衅。她本人也曾言道:“如果上帝仅仅只是一个启示那还不如没有上帝。”最终奥康纳用这样的情节安排否决了那些浅薄的理解,她把恩诺克变成了猩猩,这个从头到尾都认为自己是智慧血液的拥有者不过是一个对信仰浅信即止的荒唐小丑罢了。在弗洛伊德看来,潜意识的自然流露则是文学作品的本质。他认为一篇作品是一个作家的幻想代表,因为成人的幻想在现实生活中受道德、法律等的限制很难实现,因而必须用一些手段加以隐藏,用文学创作来宣泄、补偿的行为就这样产生了[3]。前文提到,作为虔诚且狂热的信徒,奥康纳对像以恩诺克为代表的人的作为感到愤怒与不屑,但在现实生活中奥康纳没有办法去让这些人中每一个都领悟真谛,所以在《智血》中出现了恩诺克这样的角色,用以宣泄她内心对这类人的肤浅而盲目的厌恶情绪。 奥康纳在海泽弄瞎双眼后从房东对他的观察中描写了海泽皈依上帝后的状态。女房东认为海泽的脑袋“比外面的世界都还要大,大到足以囊括天空和行星,以及过去、现在和未来所有的东西”[16]最后她在海泽的尸体旁“感到终于抵达了某个遥不可及的起点,只见他越走越远,渐渐隐入黑暗之中,直到变成那一个光点。”[17]海泽皈依上帝到死亡的这一部分是奥康纳心理补偿的代表。海泽从原来的怀疑到逃避最后终于直面信仰皈依信仰,也是当时社会里多数信徒对待信仰的缩影,奥康纳给《智血》的主角海泽(Hazel)这个名字,在《新约》中Hazel意为看得见上帝的人,其实在小说的开头海泽一出场就为结局海泽一定会皈依上帝给出了提示。全篇的升华部分被放在了结尾,海泽弄瞎眼睛、赎罪、死去、最终回到上帝那里去。奥康纳将自己的作品看作是一件艺术品,认为它拥有拯救他人的力量,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正是需要一个海泽这样的信仰领导者,把人类信仰从表层推动到一个新的高度,奥康纳在生活中没有这么一个人出现,于是她创造了海泽,用《智血》的故事不仅补偿了当时社会气氛下让自己产生的信仰相對剥夺感,也填补了当时社会下信仰救赎者这个空缺。在小说的开头,海泽在火车上发现自己的痛苦只发自思乡与耶稣无关。那时候的莫茨家就只剩他一个人了,已经没有家了,他无法再回到家乡。而在《希伯来书》中提到:“他们所向往的是一个更美好的,就是在天上的家乡。”在天主教中信徒们都会在天上的家乡再团圆。在故事的结尾海泽变成了一个光点,揭示了他皈依上帝后,回到了天上的故乡。[18]奥康纳用这个细节展示了上帝的恩典,这对15岁就失去父亲的她来说也是一种心理补偿,通过描写海泽最后得以平静解脱为自己与父亲创造了一种“天上再见”的可能性,也减弱了身患红斑狼疮的她的死亡焦虑,她本人就是比海泽更加虔诚的信徒。
四.结语
用现在的目光来看弗兰纳里·奥康纳,是她特殊的信徒身份和那个时期美国南部的社会气氛成就了《智血》。她的《智血》也为美国宗教文学增添了新鲜血液。但就奥康纳本人来看,笔者认为更多的展示的是她对当时社会的一种警告和她本人内心翻涌的情绪。从奥康纳其他著作里可以看出“接受上帝的恩典获得救赎”是她永恒不变的母题,怪诞、阴暗、哥特式的描写都成为奥康纳的标签。但“真正的艺术家却要鞭辟入里,要投进深渊里披泥探珠,所以他们得到的意象精妙深刻,不落俗套。”[19]在奥康纳写作的那个年代,整个美国其实都普遍存在一种怨气即对现代社会的不满,他们感到这个社会就是一个精神荒漠,那个时期美国文学很多作品都描写了现代美国生活的孤独和空虚。所以奥康纳笔下的世界也是凄凉而扭曲的,她在极力展示着一个没有天意的世界的无序与混沌,她创造的人物都是“不合时宜”的、“矛盾”的、“残缺”的,是当时社会某些群体的缩影。奥康纳用这些人的故事来展示人生与信仰二者的关系,一方面在作品中惩戒他们,另一方面又利用他们昭示信仰的本质。借移情于作品宣泄她的“怨气”也通过最后作品主人公被救赎来达到一种精神满足。
参考文献
[1][4][5][6][8][9][10][11][12][13][14][15][16][17]弗兰纳里·奥康纳著,殷杲译.智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v,133,133,133,135,135,137,137,1
37,137,145,145,143,152
[2][18]蒋莉莎.怨恨之维—弗兰纳里·奥康纳小说新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27,31-32
[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滕守尧等译.性爱与文明[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141-156
[7]杨纪平.反抗、皈依、幻灭——奥康纳《智血》中的宗教思想[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01):110-113.
[19]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08
(作者介绍:江悦溪,成都大学师范学院2017级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研究方向:心理学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