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物理学习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给物理学习带了麻烦,如何解决掉这些心理障碍显得非常重要,本文介绍了一些常见的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并对消除障碍提出合理化建议。
摘要:在物理学习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给物理学习带了麻烦,如何解决掉这些心理障碍显得非常重要,本文介绍了一些常见的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并对消除障碍提出合理化建议。
针对目前物理教学的现状,我认为对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必须引起最后的重视,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上推陈出新,更要利用现代的教育教学理论及认知心理学理论作为指导,探索解决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障碍的方法,以提高物理教学的课堂效益。为了消除高心理障碍,更好促进其学习,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物理教学要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物理兴趣
心理学实验表明,一个人在一般情况下只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如果受到充分激励后可发挥到80%—90%。因此,想提高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提高物理的兴趣是不可或缺的。就初中生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而言,他们一方面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富于幻想。但他们这种学习积极性往往与短暂的“直接兴趣”挂钩,遇到较为抽象理性的物理知识时,这些小困难便很快地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积极性,最后导致初中物理教学的失败。所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要把教学课标对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要求,转变为学生求知的欲望。因此启发并稳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是每一个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求知欲强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同时,初中物理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多元化的。每个教师的特点能力不同,教学特色更是各有千秋。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积极探求知识的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它能引起学习的需要,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是学习的一种动力。所以只有当学习者本身对学习发生浓厚兴趣时,才能使整个学习积极起来,具体表现为:学习情绪高,学习意志顽强,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又从生理角度来讲,兴趣是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学习尤如一辆汽车,兴趣则是汽车上的发动机,没有发动机,汽车则开不动,发动机功率大,汽车跑得快。
二、在物理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
教师在物理教学对初中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中要注意:
第一、创设疑难情景,磨炼意志。物理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和个性差异,创设一定的疑难情景,磨炼学生的意志。当然,疑难情景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摸得到。如果情景太容易,学生可能嗤之以鼻,不利于意志力的培养。过难也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组织物理实践活动,使学生得到直接的意志锻炼。物理探究课、小制作等实践活动都需要一个人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表现出坚毅、顽强的精神。因此,为培养学生物理学习的意志力,必须把学生组织到实践活动中去。在组织实践活动时,要特别注意引导有意志力障碍的学生努力完成好那些对他们来说兴趣不大的、平凡的、情绪上带来不愉快的或困难的活动,这样更能使学生的意志力得到锻炼。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过程,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如在学生身上引起的认识上、理解上、技能上、态度上的变化。如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则会印象更加深刻,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如:物理八年级中电学的一节课《电路的连接方法》由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索性实验。在新课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桌上现有的器材连接成一个电路,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并提示连接的方法可能不止一种。学生利用器材自己探索进行连接电路的实验。其次,教师从中选择几个相类似的电路,组织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进行讨论,找出相同之处进行归纳,由此得出电路的一种连接方法:串联。此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其余小灯泡还能不能继续发光?学生会进行猜测,此时教师示意可通过自己所连接的电路加以实验,由此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串联电路的理解。再其次,由于有极少数的学生有不同的连接方法,当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时,另一个灯泡仍然发光,此时他们会提出异议,当投影他们连接的电路时,大多数同学会发现他们所连接的电路与前面所示的电路有区别,教师由此组织他们进行简短的讨论,分析它的连接特点,并示意学生利用手里的器材进行实验,实验下来大家发现用这种方法也能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比较、讨论,找出相同之处进行比较,得出电路的另一种连接方法:并联。此后进一步提问:如果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其余小灯泡还能不能继续发光?并示意用实验进行检验,学生由此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并联电路的理解。最后,结束学生实验后,组织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得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并利用电脑多媒体的手段进行一些电路的识别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三、帮助学生消除因物理学习而带来的过度焦虑
第一、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学生过高的期望往往是产生过度焦虑的主要原因。要引导学生看到不同个体存在个别差异,学生不应去追求完美,要允许自己有小缺点。要学会接纳自己的不足,不能过分要求自己。让学生给自己制定合适目标。当达到既定的目标时,就要给自己一定的奖励,表示对自己的满意,而不能过高的期望自己。
第二、要有效地消除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产生的过度焦虑,教师还必须积极转变教育观念,不搞专制作风。教师应乐意与学生在共同讨论、共同磋商中制定计划,建立行为守则,乐意给学生帮助和指导。在这种民主气氛下,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大为增进。对于考试的失利,教师应和家长一起给学生创造宽松的环境,端正育人的观念,注重掌握知识而不要过分看重考试的结果。
四、加强注意力的培养
第一、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把握学生的注意力。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并不是完全不了解的东西,也不是完全熟知的东西。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总是不断交替出现的。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即便在一节课内,也应该讲究一定的节奏,不可能在四十分钟内让学生保持同等强度的注意力。对于初中年纪的学生,一般以设计两三个特别需要注意的片刻,每个片刻六至八分钟;要穿插适当放松的间歇,甚至穿插一点与课题有关的幽默和笑话。
第二、驾驭课堂,引导学生注意力要集中。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课堂的许多情况是不可预见的,一些突然发生的事情往往吸引着学生的无意注意,使课堂秩序发生混乱,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作为教师,应发挥教学经验和智慧,扭转事态的发展,控制学生的注意力,走上正常轨道。如正在讲牛顿第一定律复习课时,突然从窗户外飞进一个蝴蝶,很多学生已经把注意转移到蝴蝶身上,这时我可以借机出一道题,若蝴蝶做匀速飞行,此时空气给蝴蝶作用力是什么力?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把学生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来,然后利用学生做题时间,把蝴蝶赶走。
摘要:在物理学习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给物理学习带了麻烦,如何解决掉这些心理障碍显得非常重要,本文介绍了一些常见的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并对消除障碍提出合理化建议。
针对目前物理教学的现状,我认为对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必须引起最后的重视,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上推陈出新,更要利用现代的教育教学理论及认知心理学理论作为指导,探索解决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障碍的方法,以提高物理教学的课堂效益。为了消除高心理障碍,更好促进其学习,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物理教学要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物理兴趣
心理学实验表明,一个人在一般情况下只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如果受到充分激励后可发挥到80%—90%。因此,想提高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提高物理的兴趣是不可或缺的。就初中生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而言,他们一方面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富于幻想。但他们这种学习积极性往往与短暂的“直接兴趣”挂钩,遇到较为抽象理性的物理知识时,这些小困难便很快地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积极性,最后导致初中物理教学的失败。所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要把教学课标对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要求,转变为学生求知的欲望。因此启发并稳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是每一个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求知欲强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同时,初中物理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多元化的。每个教师的特点能力不同,教学特色更是各有千秋。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积极探求知识的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它能引起学习的需要,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是学习的一种动力。所以只有当学习者本身对学习发生浓厚兴趣时,才能使整个学习积极起来,具体表现为:学习情绪高,学习意志顽强,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又从生理角度来讲,兴趣是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学习尤如一辆汽车,兴趣则是汽车上的发动机,没有发动机,汽车则开不动,发动机功率大,汽车跑得快。
二、在物理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
教师在物理教学对初中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中要注意:
第一、创设疑难情景,磨炼意志。物理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和个性差异,创设一定的疑难情景,磨炼学生的意志。当然,疑难情景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摸得到。如果情景太容易,学生可能嗤之以鼻,不利于意志力的培养。过难也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组织物理实践活动,使学生得到直接的意志锻炼。物理探究课、小制作等实践活动都需要一个人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表现出坚毅、顽强的精神。因此,为培养学生物理学习的意志力,必须把学生组织到实践活动中去。在组织实践活动时,要特别注意引导有意志力障碍的学生努力完成好那些对他们来说兴趣不大的、平凡的、情绪上带来不愉快的或困难的活动,这样更能使学生的意志力得到锻炼。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过程,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如在学生身上引起的认识上、理解上、技能上、态度上的变化。如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则会印象更加深刻,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如:物理八年级中电学的一节课《电路的连接方法》由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索性实验。在新课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桌上现有的器材连接成一个电路,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并提示连接的方法可能不止一种。学生利用器材自己探索进行连接电路的实验。其次,教师从中选择几个相类似的电路,组织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进行讨论,找出相同之处进行归纳,由此得出电路的一种连接方法:串联。此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其余小灯泡还能不能继续发光?学生会进行猜测,此时教师示意可通过自己所连接的电路加以实验,由此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串联电路的理解。再其次,由于有极少数的学生有不同的连接方法,当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时,另一个灯泡仍然发光,此时他们会提出异议,当投影他们连接的电路时,大多数同学会发现他们所连接的电路与前面所示的电路有区别,教师由此组织他们进行简短的讨论,分析它的连接特点,并示意学生利用手里的器材进行实验,实验下来大家发现用这种方法也能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比较、讨论,找出相同之处进行比较,得出电路的另一种连接方法:并联。此后进一步提问:如果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其余小灯泡还能不能继续发光?并示意用实验进行检验,学生由此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并联电路的理解。最后,结束学生实验后,组织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得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并利用电脑多媒体的手段进行一些电路的识别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三、帮助学生消除因物理学习而带来的过度焦虑
第一、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学生过高的期望往往是产生过度焦虑的主要原因。要引导学生看到不同个体存在个别差异,学生不应去追求完美,要允许自己有小缺点。要学会接纳自己的不足,不能过分要求自己。让学生给自己制定合适目标。当达到既定的目标时,就要给自己一定的奖励,表示对自己的满意,而不能过高的期望自己。
第二、要有效地消除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产生的过度焦虑,教师还必须积极转变教育观念,不搞专制作风。教师应乐意与学生在共同讨论、共同磋商中制定计划,建立行为守则,乐意给学生帮助和指导。在这种民主气氛下,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大为增进。对于考试的失利,教师应和家长一起给学生创造宽松的环境,端正育人的观念,注重掌握知识而不要过分看重考试的结果。
四、加强注意力的培养
第一、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把握学生的注意力。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并不是完全不了解的东西,也不是完全熟知的东西。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总是不断交替出现的。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即便在一节课内,也应该讲究一定的节奏,不可能在四十分钟内让学生保持同等强度的注意力。对于初中年纪的学生,一般以设计两三个特别需要注意的片刻,每个片刻六至八分钟;要穿插适当放松的间歇,甚至穿插一点与课题有关的幽默和笑话。
第二、驾驭课堂,引导学生注意力要集中。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课堂的许多情况是不可预见的,一些突然发生的事情往往吸引着学生的无意注意,使课堂秩序发生混乱,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作为教师,应发挥教学经验和智慧,扭转事态的发展,控制学生的注意力,走上正常轨道。如正在讲牛顿第一定律复习课时,突然从窗户外飞进一个蝴蝶,很多学生已经把注意转移到蝴蝶身上,这时我可以借机出一道题,若蝴蝶做匀速飞行,此时空气给蝴蝶作用力是什么力?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把学生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来,然后利用学生做题时间,把蝴蝶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