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学习的自觉性,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提示他们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自觉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的方法。
教学包含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实行启发式教学就是要启发学生动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要启发思维,多问多思,在获取与运用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从教以来,本人从这个观点出发,抓住操作实验,设问深思,归类整理几个环节开展启发式教学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 通过操作实验,激发兴趣,启发思路
操作实验在数学教学中实际上是做数学“实验”,即演示或者摆弄直观教具。抽象的数学内容不易为学生理解和掌握,通过直观教具往往可以使一些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特别对中学低年级学生,可以引起学习兴趣,启发思路,解决难点问题。
例如,“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在小学我们就用剪纸或摺纸拼图验证过这个结论,而在初中教学时,实验演示则应抓住拼图时角的顶点位置的随意性,可以定在形内,边上和形外,也可与原形的某一顶点重合。同时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去做,让他们参加“演出”,使他们进入到“角色”中去,从中进行观察、分析思考,启发学生寻求证明的途径和方法。激发兴趣,促进思维,达到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
有关数学“实验”的材料,可布置学生准备,动手做也可以,充分运用身边的学习工具,如课本、练习本,纸张、笔、盒、三角扳、绳索、图钉和周围环境的实际材料等。这些实在的现成材料,由于经过学生动手做了就十分熟悉,一经教师启示,便更富有启发作用。
二、 学则需疑,设问深思,提高思考力
做学问需从疑难问题开始。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自主探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设问是教学的关键,那么“问题”从何而来?如何用问题启发诱导学生思考?
1.数学“实验”中提出问题。如讲圆和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用一支笔和一个圆形要求学生进行演示,摆出两者之间的不同位置。可以提出下面的问题:
(1)圆和直线有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2)这几种位置关系的特征是什么?(3)能用什么数量关系表示这些特征?这样轻松而愉快的一节课,学生经老师的提问、引导、交流,就在合作中掌握了知识,达到了教学预期目的。
2.在教学过程中,从数学各分科的纵横方向上联系挖掘问题。如在讲完“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和等于腰上的高”后,引伸和改变命题的条件,把“底边上任意一点”改为“底边延长线上任一点 ”,然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结论,进而再把等腰三角形改为“任意三角形”,一步一步启发学生登上一个又一个高峰,启发学生由因索果,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三、归类整理,形成结构,加深理解记忆
教学中,及时把所学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类,形成结构,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和运用。
首先,引导学生疏理。在实验中,将教学提问和议论所学习的内容整理成“点”。如上面提到的学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可以疏理成:1. 直线和圆有三种位置关系:相交、相切、相离;2. 三种位置关系的特点:相交、有两个交点;相切:有一个交点叫做切点;相离:没有交点;3. 议论结果:相交<=>d < r,相切<=>d = r,相离<=>d > r ,经过整理,形成完整的一个知识点,就有利于学生的记忆。
其次,对各单元的知识和方法的整理,按它们中互相关系整理成线。如在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时,先复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把不等式与解方程有机地连成线,这既学习了新知识,又让学生重温了旧知识。
第三,指导学生把学习过的内容和方法整理成“块”。在归类整理中,必须十分重视整理过程的启发引导,促进学生进行分析,对比理清知识、方法的内在联系,再归纳概括,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基础、提高能力,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交流与合作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真正做到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启发式教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
教学包含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实行启发式教学就是要启发学生动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要启发思维,多问多思,在获取与运用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从教以来,本人从这个观点出发,抓住操作实验,设问深思,归类整理几个环节开展启发式教学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 通过操作实验,激发兴趣,启发思路
操作实验在数学教学中实际上是做数学“实验”,即演示或者摆弄直观教具。抽象的数学内容不易为学生理解和掌握,通过直观教具往往可以使一些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特别对中学低年级学生,可以引起学习兴趣,启发思路,解决难点问题。
例如,“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在小学我们就用剪纸或摺纸拼图验证过这个结论,而在初中教学时,实验演示则应抓住拼图时角的顶点位置的随意性,可以定在形内,边上和形外,也可与原形的某一顶点重合。同时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去做,让他们参加“演出”,使他们进入到“角色”中去,从中进行观察、分析思考,启发学生寻求证明的途径和方法。激发兴趣,促进思维,达到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
有关数学“实验”的材料,可布置学生准备,动手做也可以,充分运用身边的学习工具,如课本、练习本,纸张、笔、盒、三角扳、绳索、图钉和周围环境的实际材料等。这些实在的现成材料,由于经过学生动手做了就十分熟悉,一经教师启示,便更富有启发作用。
二、 学则需疑,设问深思,提高思考力
做学问需从疑难问题开始。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自主探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设问是教学的关键,那么“问题”从何而来?如何用问题启发诱导学生思考?
1.数学“实验”中提出问题。如讲圆和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用一支笔和一个圆形要求学生进行演示,摆出两者之间的不同位置。可以提出下面的问题:
(1)圆和直线有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2)这几种位置关系的特征是什么?(3)能用什么数量关系表示这些特征?这样轻松而愉快的一节课,学生经老师的提问、引导、交流,就在合作中掌握了知识,达到了教学预期目的。
2.在教学过程中,从数学各分科的纵横方向上联系挖掘问题。如在讲完“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和等于腰上的高”后,引伸和改变命题的条件,把“底边上任意一点”改为“底边延长线上任一点 ”,然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结论,进而再把等腰三角形改为“任意三角形”,一步一步启发学生登上一个又一个高峰,启发学生由因索果,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三、归类整理,形成结构,加深理解记忆
教学中,及时把所学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类,形成结构,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和运用。
首先,引导学生疏理。在实验中,将教学提问和议论所学习的内容整理成“点”。如上面提到的学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可以疏理成:1. 直线和圆有三种位置关系:相交、相切、相离;2. 三种位置关系的特点:相交、有两个交点;相切:有一个交点叫做切点;相离:没有交点;3. 议论结果:相交<=>d < r,相切<=>d = r,相离<=>d > r ,经过整理,形成完整的一个知识点,就有利于学生的记忆。
其次,对各单元的知识和方法的整理,按它们中互相关系整理成线。如在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时,先复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把不等式与解方程有机地连成线,这既学习了新知识,又让学生重温了旧知识。
第三,指导学生把学习过的内容和方法整理成“块”。在归类整理中,必须十分重视整理过程的启发引导,促进学生进行分析,对比理清知识、方法的内在联系,再归纳概括,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基础、提高能力,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交流与合作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真正做到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启发式教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