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酒是任侠而豪情的江湖豪杰,弥漫着雄奇、悲壮的气息。荆轲在易水处的萧萧朔风中,燕太子撒在徐夫人匕首上的一定是浓浓的烈酒。送别的长亭古道旁,吟唱着知交半零落,一杯老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酒亦是送别时的经典之物。
有史以前,已经有酒。诗经《小雅》中有这样的诗句:“彼有旨酒,又有嘉肴”,意思是说,那个人有好酒,还有好菜。
与那些提起酒便蹙眉皱额作抵触状的人不同,我还是颇能欣赏酒的趣味。
平常的日子里,若有闲暇,端起杯中酒,细致地呷上一口,如品茶一般,未尝不可。但是,我不喜欢喝酒时过度地斯文和矫情,真的叫人好大不耐烦。除非是酒精过敏,或者确实是天性不能喝酒,以及闻到酒气都会醉倒不起者,除此之外,几个人坐在一起,何妨开怀畅饮?
曾在一本书上看到一段话,说是古代绍兴的黄酒入口如刀。现在那些喝过绍兴黄酒的人想必不会认同这种说法。如今的绍兴黄酒如温润女子一般,虽然有后劲,但是入口却是平和的。
豪爽的男人与朋友在一起开怀畅饮时,与其说是酒量好,不如说是表现出了男人本身的豁达和疏狂。梁实秋曾经这样说:“酒实在是妙。几杯落肚之后就会觉得飘飘然、醺醺然。平素不苟言笑的人,也会绽出笑脸;一向沉默寡言的人,也会议论风生。再灌下几杯之后,所有的苦闷烦恼全都忘了,酒酣耳热,只觉得意气飞扬,不可一世,若不及时知止,可就难免玉山颓欹,剔吐纵横,甚至撒疯骂座,以及种种的酒失酒过全部地呈现出来。”是的,“若不及时知止,可就难免玉山颓欹”,然而,一杯酒放在唇边的那一刻,谁又管得了这些呢?
爱酒的古人曾经感慨说:“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古诗词里写酒的文字甚多,难以枚举,但是,绝大多数是说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魏晋时期出现的一大批爱酒之人,动辄得咎,醉乡就成了一处人造的桃花源。阮籍为了逃避司马氏的联姻,竟然在酒中沉醉六十日,不得言。实在是绝妙之举。
也有古人在喝酒时胸怀壮阔的,如曹操,他曾经对酒当歌,慨叹人生几何,他曾经在酒醉时放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壮阔中又有着无限的感伤。
借酒浇愁并非喝酒者的本意,真正的爱酒之人不介意有无下酒菜,更不会期盼着喝酒能有什么实用价值和现实目的。更何况,人的忧愁并不是酒能解的,古人说,酒醒又如织,正是此意。即使在忧愁时有三杯两盏淡酒,却又怎敌他晚来风急。
当初,读宋朝词人柳永的词,读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样的词句时,觉身体发肤生起了一阵阵的冷,冷到了悱恻难言,那种细密而空旷的境界中,人居然是那么的迷惘,那般的无望!去的已经去了,来的还未到来,身边左右竟然是一无所恃,身若红尘里的飘蓬孤舟,酒醒之后,何其冷清。
尤其是酒已都醒,永夜漫长,如何消夜永?这真的令人有无法言说的难过。伤感如酒醒。我不知有没有人说过这样的话,若是有,那才是一个真正品尝过忧伤的人。固然是有酒醒后的诸般感受,那种酒醉效果失去后的失重、头晕、四肢酸痛的种种感受,然而,最难捱的,却是酒醉后的那种渺茫和空荡之感。
美酒初尝人易醉,但是,却又喜欢意气相投为君饮,会须一饮三百杯。知心的人举杯畅饮,真的是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我更喜欢那种“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的喝酒氛围。是的,陶然忘忧是喝酒的难得佳境。
听说诗人都解饮,此中乐趣不必言。酒真的让人少了心中的顾虑,有助于灵感的发挥。李白曾经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这固然是美好的,然而却不如杜甫的道逢麹车口流涎。杜甫能如此,足见其对酒真的是情有独钟。
陶渊明曾经说自己“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实在是惆怅之甚。陶渊明说,他“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这才是对酒最自然的态度。快意喝酒时,三杯不记主人谁,其实,亦无须记得,主人亦是坐客无毡醉不知的。
酒似乎是和忧愁一直相伴的,从当年曹操慷慨放歌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到后来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的长叹,再到后来欧阳修的“酒未到,先成泪”的愁思,使得酒和忧愁的关系达到了极致。
李清照是一个爱酒的女人,她说:“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女人喝酒而沉醉的状态是最惹人怜的,李清照就是如此。酒醉而迷离的女人把妩媚绽放到了极致,情致满满。
酒能够营造气氛,三五好友,青梅煮酒,觥筹交错,满是快意和真诚。亲人相聚而举杯,举起的是亲情和宽容。皎洁的月夜里,情侣相对而坐,灯光温暖,美酒醉人,弥漫的是浓浓的爱意。
与意气相投的人在一起喝酒,大杯我亦不辞。酒的滋味浓郁,相知的情趣更浓。和知己朋友在一起,在我,是没有浅尝辄止这一说的。我总是喜欢将一切实践到极致,很多时候,那是令人侧目的极致。
古人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寒冷的日子里,念着此诗,总是感觉温馨。总是要想起一人,我要促膝话平生的人。
如果是惺惺相惜的知己,我甘愿与之在美酒中贪欢一辈子。若不然,就与之共谋一生也可以。
既然是相濡以沫,既然是情投意合,那么,为君且畅饮。即使醉了,也甚好。
编辑/贾馥宁
有史以前,已经有酒。诗经《小雅》中有这样的诗句:“彼有旨酒,又有嘉肴”,意思是说,那个人有好酒,还有好菜。
与那些提起酒便蹙眉皱额作抵触状的人不同,我还是颇能欣赏酒的趣味。
平常的日子里,若有闲暇,端起杯中酒,细致地呷上一口,如品茶一般,未尝不可。但是,我不喜欢喝酒时过度地斯文和矫情,真的叫人好大不耐烦。除非是酒精过敏,或者确实是天性不能喝酒,以及闻到酒气都会醉倒不起者,除此之外,几个人坐在一起,何妨开怀畅饮?
曾在一本书上看到一段话,说是古代绍兴的黄酒入口如刀。现在那些喝过绍兴黄酒的人想必不会认同这种说法。如今的绍兴黄酒如温润女子一般,虽然有后劲,但是入口却是平和的。
豪爽的男人与朋友在一起开怀畅饮时,与其说是酒量好,不如说是表现出了男人本身的豁达和疏狂。梁实秋曾经这样说:“酒实在是妙。几杯落肚之后就会觉得飘飘然、醺醺然。平素不苟言笑的人,也会绽出笑脸;一向沉默寡言的人,也会议论风生。再灌下几杯之后,所有的苦闷烦恼全都忘了,酒酣耳热,只觉得意气飞扬,不可一世,若不及时知止,可就难免玉山颓欹,剔吐纵横,甚至撒疯骂座,以及种种的酒失酒过全部地呈现出来。”是的,“若不及时知止,可就难免玉山颓欹”,然而,一杯酒放在唇边的那一刻,谁又管得了这些呢?
爱酒的古人曾经感慨说:“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古诗词里写酒的文字甚多,难以枚举,但是,绝大多数是说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魏晋时期出现的一大批爱酒之人,动辄得咎,醉乡就成了一处人造的桃花源。阮籍为了逃避司马氏的联姻,竟然在酒中沉醉六十日,不得言。实在是绝妙之举。
也有古人在喝酒时胸怀壮阔的,如曹操,他曾经对酒当歌,慨叹人生几何,他曾经在酒醉时放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壮阔中又有着无限的感伤。
借酒浇愁并非喝酒者的本意,真正的爱酒之人不介意有无下酒菜,更不会期盼着喝酒能有什么实用价值和现实目的。更何况,人的忧愁并不是酒能解的,古人说,酒醒又如织,正是此意。即使在忧愁时有三杯两盏淡酒,却又怎敌他晚来风急。
当初,读宋朝词人柳永的词,读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样的词句时,觉身体发肤生起了一阵阵的冷,冷到了悱恻难言,那种细密而空旷的境界中,人居然是那么的迷惘,那般的无望!去的已经去了,来的还未到来,身边左右竟然是一无所恃,身若红尘里的飘蓬孤舟,酒醒之后,何其冷清。
尤其是酒已都醒,永夜漫长,如何消夜永?这真的令人有无法言说的难过。伤感如酒醒。我不知有没有人说过这样的话,若是有,那才是一个真正品尝过忧伤的人。固然是有酒醒后的诸般感受,那种酒醉效果失去后的失重、头晕、四肢酸痛的种种感受,然而,最难捱的,却是酒醉后的那种渺茫和空荡之感。
美酒初尝人易醉,但是,却又喜欢意气相投为君饮,会须一饮三百杯。知心的人举杯畅饮,真的是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我更喜欢那种“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的喝酒氛围。是的,陶然忘忧是喝酒的难得佳境。
听说诗人都解饮,此中乐趣不必言。酒真的让人少了心中的顾虑,有助于灵感的发挥。李白曾经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这固然是美好的,然而却不如杜甫的道逢麹车口流涎。杜甫能如此,足见其对酒真的是情有独钟。
陶渊明曾经说自己“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实在是惆怅之甚。陶渊明说,他“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这才是对酒最自然的态度。快意喝酒时,三杯不记主人谁,其实,亦无须记得,主人亦是坐客无毡醉不知的。
酒似乎是和忧愁一直相伴的,从当年曹操慷慨放歌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到后来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的长叹,再到后来欧阳修的“酒未到,先成泪”的愁思,使得酒和忧愁的关系达到了极致。
李清照是一个爱酒的女人,她说:“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女人喝酒而沉醉的状态是最惹人怜的,李清照就是如此。酒醉而迷离的女人把妩媚绽放到了极致,情致满满。
酒能够营造气氛,三五好友,青梅煮酒,觥筹交错,满是快意和真诚。亲人相聚而举杯,举起的是亲情和宽容。皎洁的月夜里,情侣相对而坐,灯光温暖,美酒醉人,弥漫的是浓浓的爱意。
与意气相投的人在一起喝酒,大杯我亦不辞。酒的滋味浓郁,相知的情趣更浓。和知己朋友在一起,在我,是没有浅尝辄止这一说的。我总是喜欢将一切实践到极致,很多时候,那是令人侧目的极致。
古人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寒冷的日子里,念着此诗,总是感觉温馨。总是要想起一人,我要促膝话平生的人。
如果是惺惺相惜的知己,我甘愿与之在美酒中贪欢一辈子。若不然,就与之共谋一生也可以。
既然是相濡以沫,既然是情投意合,那么,为君且畅饮。即使醉了,也甚好。
编辑/贾馥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