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思想政治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课程,在新课改实践中,要使政治课堂实现“减负增效”,政治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巧妙地践行“巧用敲门砖、跳出课堂圈、围绕中心点”这三个关键环节,使抽象的政治理论形象化、生动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巧用敲门砖,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敲门砖,直接影响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状态和精神面貌。教师要精心创设课堂导入的新情境,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语言、肢体动作、多媒体技术、特定情景环境、趣闻轶事等手段,创设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让学生一上课就主动参与其中,带着兴趣进行学习。一般来说,创设教学情境所需要的手段主要有物质手段和非物质手段两种。
1.物质手段。
多媒体设备、音像资料、图片文件等都属于这种手段。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各种物质手段。例如,在讲授“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时,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组国际交往的图片,使学生的兴趣高涨起来。这时我再因势利导:同学们,请大家边看边思,你们能结合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和基本形式谈谈体会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发言踊跃,讨论得非常热烈,最后由学生小组派代表发言。实践证明,这样的情境导入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其产生共鸣,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受到教育。
2.非物质手段。
主要指语言和形体动作两种。新东方教育英文培训讲师周思成就曾经在课堂上唱歌、跳舞,与学生融为一体,虽说有些另类,却极好地调节了课堂气氛,效果甚好。教师本身就是一个表演者,不仅要能说能动,而且要会说会动,通过自己生动形象的语言、动感多变的教态活跃课堂气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学“事物的矛盾具有特殊性”时,我先设疑:“你当然是你,但你还是过去的你吗?你能为自己设计10年以后的情景吗?”这样的教学语言,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学生纷纷发言后,我再导入:“当我们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对这个世界是一无所知的;当我们蹦蹦跳跳走进幼儿园、小学的时候,是那么的天真和可爱,像春天的花朵那样灿烂;当我们雄纠纠、气昂昂跨入中学门槛的时候,是那样富有朝气和活力,浑身洋溢着令人羡慕的青春气息;再过十年、二十年,当我们学有所成,投身到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潮流的时候,是那样的才华横溢,那样的成熟和潇洒。努力吧!展望未来,我们前途似锦;把握现在,我们更需脚踏实地。”这样的情境导入拓宽了学生的思路,达到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三维目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发现、感悟中体验乐趣,韵味无穷。
二、跳出课堂圈,指导学生回归生活,参与实践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从课程本身来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课本。政治课教学要回归生活,就必须跳出课堂,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拓展教学内容的内涵与外延,以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1.紧贴真实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
全国人大每年都在三月初召开,会前我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各大新聞媒体的报道,从媒体的种种大型策划中猜测会有什么“新鲜出炉”,形成时政学习专题。等全国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出来后,我再让学生针对报告相关内容加以整理补充。学生“自己动手”,既兴趣盎然,又印象深刻,对纯时政的学习效果特别好。
2.抓住特殊时间和突发事件,及时生成。
课堂教学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而人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如果对课堂过度预设,做好一切准备,反而会使教学过程变成教学流程而僵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及时抓住机遇,尤其抓好特殊时间、地点、背景,以及突发事件或正在发生的事件,并及时生成,这样能使政治课堂丰富而充满活力。
“5·12汶川大地震”后,我怀着沉重的心情进了课堂,和学生一起为逝去的同胞默哀3分钟。我问学生,你能结合唯物辩证法的知识,帮助灾区人民走出困境吗?学生一时沉思起来。我又在黑板上板书“辩证法—发展观”给予提示,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纷纷表达了心中最真挚的情感。
3.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加强提炼。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融入真实的情境,突出思想政治教学的实践性,给教学寻找生活的原型,让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学习知识,这样难懂难记的原理学习就会变得容易很多。
如在教学“多变的价格”一课时,我让学生跟家长一起了解市场各类商品价格的变动情况。学生从市场回到课堂后,我先让他们自己谈体会,我再让学生把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大米、食用油作为生活必需品,其价格上涨往往不会导致消费者对其需求量的急剧减少,而猪肉因其价格上涨,消费者将减少对猪肉的需求量,转而消费鱼类或者家禽类食品。正是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知识的传授才变得水到渠成。
三、围绕中心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教学重难点的能力
课堂教学可以面面俱到,但绝对不能平均用力,也不能走马观花,一定要突出重点和难点内容。“重难点”的选取要有轻有重,一节课可能有一个或几个“重难点”。一个“重难点”也可能在几节课中多次出现。而对于重点难点的分析与突破,就要有不同于其他知识点的特殊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多样化的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各个击破。
如“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教学,应紧紧围绕“宏观调控与价值规律的关系”这一重点展开。考虑到学生没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教师不妨这样设置:有人说:“无形的手,有形的手,手牵手,向前走。”这体现了什么经济学道理?留出思维空间,让学生探索思考,则更有价值。又如在学习“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言,让学生去想、去说,让学生动起来,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认识客观世界。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营造情景交融的心理氛围;教师要以传授者、参与者、写作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成长,使学生以探索者、研究者的身份,锻炼自己看、读、说、写、做、思等方面的能力,在情趣中进行学习,在愉悦中不断取得成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抓住了重难点,受到了教育,就为学生在重难点的突破中推开了一扇窗,打开了一扇门。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教师除了要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外,还需要善于掌握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地将各种技巧合理地运用于课堂,这样才能做到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一、巧用敲门砖,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敲门砖,直接影响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状态和精神面貌。教师要精心创设课堂导入的新情境,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语言、肢体动作、多媒体技术、特定情景环境、趣闻轶事等手段,创设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让学生一上课就主动参与其中,带着兴趣进行学习。一般来说,创设教学情境所需要的手段主要有物质手段和非物质手段两种。
1.物质手段。
多媒体设备、音像资料、图片文件等都属于这种手段。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各种物质手段。例如,在讲授“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时,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组国际交往的图片,使学生的兴趣高涨起来。这时我再因势利导:同学们,请大家边看边思,你们能结合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和基本形式谈谈体会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发言踊跃,讨论得非常热烈,最后由学生小组派代表发言。实践证明,这样的情境导入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其产生共鸣,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受到教育。
2.非物质手段。
主要指语言和形体动作两种。新东方教育英文培训讲师周思成就曾经在课堂上唱歌、跳舞,与学生融为一体,虽说有些另类,却极好地调节了课堂气氛,效果甚好。教师本身就是一个表演者,不仅要能说能动,而且要会说会动,通过自己生动形象的语言、动感多变的教态活跃课堂气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学“事物的矛盾具有特殊性”时,我先设疑:“你当然是你,但你还是过去的你吗?你能为自己设计10年以后的情景吗?”这样的教学语言,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学生纷纷发言后,我再导入:“当我们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对这个世界是一无所知的;当我们蹦蹦跳跳走进幼儿园、小学的时候,是那么的天真和可爱,像春天的花朵那样灿烂;当我们雄纠纠、气昂昂跨入中学门槛的时候,是那样富有朝气和活力,浑身洋溢着令人羡慕的青春气息;再过十年、二十年,当我们学有所成,投身到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潮流的时候,是那样的才华横溢,那样的成熟和潇洒。努力吧!展望未来,我们前途似锦;把握现在,我们更需脚踏实地。”这样的情境导入拓宽了学生的思路,达到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三维目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发现、感悟中体验乐趣,韵味无穷。
二、跳出课堂圈,指导学生回归生活,参与实践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从课程本身来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课本。政治课教学要回归生活,就必须跳出课堂,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拓展教学内容的内涵与外延,以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1.紧贴真实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
全国人大每年都在三月初召开,会前我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各大新聞媒体的报道,从媒体的种种大型策划中猜测会有什么“新鲜出炉”,形成时政学习专题。等全国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出来后,我再让学生针对报告相关内容加以整理补充。学生“自己动手”,既兴趣盎然,又印象深刻,对纯时政的学习效果特别好。
2.抓住特殊时间和突发事件,及时生成。
课堂教学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而人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如果对课堂过度预设,做好一切准备,反而会使教学过程变成教学流程而僵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及时抓住机遇,尤其抓好特殊时间、地点、背景,以及突发事件或正在发生的事件,并及时生成,这样能使政治课堂丰富而充满活力。
“5·12汶川大地震”后,我怀着沉重的心情进了课堂,和学生一起为逝去的同胞默哀3分钟。我问学生,你能结合唯物辩证法的知识,帮助灾区人民走出困境吗?学生一时沉思起来。我又在黑板上板书“辩证法—发展观”给予提示,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纷纷表达了心中最真挚的情感。
3.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加强提炼。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融入真实的情境,突出思想政治教学的实践性,给教学寻找生活的原型,让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学习知识,这样难懂难记的原理学习就会变得容易很多。
如在教学“多变的价格”一课时,我让学生跟家长一起了解市场各类商品价格的变动情况。学生从市场回到课堂后,我先让他们自己谈体会,我再让学生把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大米、食用油作为生活必需品,其价格上涨往往不会导致消费者对其需求量的急剧减少,而猪肉因其价格上涨,消费者将减少对猪肉的需求量,转而消费鱼类或者家禽类食品。正是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知识的传授才变得水到渠成。
三、围绕中心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教学重难点的能力
课堂教学可以面面俱到,但绝对不能平均用力,也不能走马观花,一定要突出重点和难点内容。“重难点”的选取要有轻有重,一节课可能有一个或几个“重难点”。一个“重难点”也可能在几节课中多次出现。而对于重点难点的分析与突破,就要有不同于其他知识点的特殊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多样化的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各个击破。
如“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教学,应紧紧围绕“宏观调控与价值规律的关系”这一重点展开。考虑到学生没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教师不妨这样设置:有人说:“无形的手,有形的手,手牵手,向前走。”这体现了什么经济学道理?留出思维空间,让学生探索思考,则更有价值。又如在学习“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言,让学生去想、去说,让学生动起来,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认识客观世界。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营造情景交融的心理氛围;教师要以传授者、参与者、写作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成长,使学生以探索者、研究者的身份,锻炼自己看、读、说、写、做、思等方面的能力,在情趣中进行学习,在愉悦中不断取得成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抓住了重难点,受到了教育,就为学生在重难点的突破中推开了一扇窗,打开了一扇门。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教师除了要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外,还需要善于掌握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地将各种技巧合理地运用于课堂,这样才能做到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