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校的课程建设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教育工作,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等措施,帮助大学生学会心理调适,从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咨询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是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期。升入大学,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关系等因素的改变,许多学生表现出不适应,甚至出现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大学生心理问题是当前社会,特别是教育界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对于大学生来说,拥有健康的心理是至关重要的,他们不仅应当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必须具有健全的人格、稳定的情绪、较强的适应力、耐挫力、自制力和社交能力,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宽宏大量、团结容人的品质。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这些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和快速变革。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高素质人才培养中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的一项课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1.人际交往问题
刚刚跨人大学校门的新生,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成长环境使他们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面临陌生的校园、生疏而又关系密切的新群体,他们尝试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为将来进入社会做准备。大学校园里最主要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和学生关系。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诸如同学间的不和、师生间的分歧或误解、部分学生会遭受挫折,感到寂寞、孤独,有的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有的表现为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心身健康会造成严重影响。
2.学习和生活的压力较大
学习压力主要是学习方法有问题,各类考试带来的压力,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发展前途,产生了厌烦甚至抵触情绪,缺乏学习热情,学习情绪低落,从而造成心理上的压力;生活压力主要是大学生不善于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以及由于生活贫困所引发的。以上这些压力如不能及时进行调节、释放,学生极可能出现强迫、焦虑等心理疾病。
3.就业压力产生心理负担
近几年来,由于高等学校不断地扩大招生规模,我国毕业生人数逐年呈上升趋势。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也越来越困难。这给大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压力,使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大学生求职择业越难,就越容易背上各种心理负担。毕业生求职就业中出现的依赖、自卑、攀比、从众心理等也是导致学生心理困惑的主要因素。
4.恋爱与性引发心理困惑
在大学校园,恋爱现象己非常普遍。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由于心理上的成熟和性意识的觉醒,十分向往和渴望得到爱情。但是,由于他们的思想单纯,社会经验少,想问题、做事情思维还比较简单,因此,在享受甜蜜爱情的同时往往会伴随着各种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的解决有赖于人格的成熟和心理的健康。由于缺乏经验与指导,部分学生对恋爱存在着不良的认知,部分学生对性知识和性行为存在理解上的误区,这些都造成了学生心理上的困惑。
5.环境应激引发心理不适
进入高校后,由于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变化,学生常常会出现各种心理上的不适应,这种情形在新生中尤为常见。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他们面对的现实和自己的期望往往存在着反差;对新的人际关系和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而产生的困惑;班级干部的评选,各种奖惩给其带来的名誉地位问题,考评、比赛、入党等问题都有可能对学生的当前生活及前景带来一些潜在的影响,甚至使某些学生涉及自身利益而计较其中。大学新生对新环境感到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就容易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于是会经常感到无奈、迷惘,因而造成情绪波动、偏激、甚至;中动或自暴自弃。
6.迷恋网络导致心理障碍
学生在网络中的交往主要是人、机对话或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他们终日与电脑终端打交道而缺乏有感情的人际交往,这易使他们趋向于孤立、自私、冷漠和非社会化,表现在他们对现实生活中他人的幸福和社会发展漠不关心。大学阶段是人们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网络交往与传统的具有亲和感的人际交往不尽相同,容易对现实产生怀疑、悲观和敌意的态度。当前不少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上网聊天、网络技术,醉心于网上信息,网上猎奇,造成对网络的过度依赖和依恋,这使痴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易造成冷漠、无情和自私的性格,由于上网过多导致学习成绩下滑、迟到旷课严重,担心家长责备,害怕学校处分,容易产生焦虑、苦闷和压抑的情绪,对其学业、生活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1.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校的课程建设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高校整体教育体系中,成为高校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高校实施正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体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建设中,重视心理学基本知识的传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对学生中最普遍性的心理问题进行预防和集中辅导,采取讲授、讨论、辩论、演讲等多种形式,全面系统训练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并解决最普遍性的心理健康和发展的问题。学校可结合实际,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有计划的开设专题讲座。专题讲座要有鲜明的规范性、针对性、实践性和前瞻性,能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环境,是高校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在日常工作中,要有意识地营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积极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才能使大学生从心灵上得到最直接的体验,享受生活,关爱集体,陶冶情操,真正实现其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加强学风和校风建设,可利用社会实践、学术交流、勤工俭学、科技服务、第二课堂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形式,消除不良文化的影响,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友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健康愉快的情绪。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校园环境的美化和管理,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为学生营造健康、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
3.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教育工作
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工作,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为有效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应该建立专门的服务机构,其职能是大学生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应设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不同阶段所产生或将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咨询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是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期。升入大学,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关系等因素的改变,许多学生表现出不适应,甚至出现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大学生心理问题是当前社会,特别是教育界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对于大学生来说,拥有健康的心理是至关重要的,他们不仅应当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必须具有健全的人格、稳定的情绪、较强的适应力、耐挫力、自制力和社交能力,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宽宏大量、团结容人的品质。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这些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和快速变革。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高素质人才培养中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的一项课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1.人际交往问题
刚刚跨人大学校门的新生,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成长环境使他们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面临陌生的校园、生疏而又关系密切的新群体,他们尝试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为将来进入社会做准备。大学校园里最主要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和学生关系。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诸如同学间的不和、师生间的分歧或误解、部分学生会遭受挫折,感到寂寞、孤独,有的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有的表现为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心身健康会造成严重影响。
2.学习和生活的压力较大
学习压力主要是学习方法有问题,各类考试带来的压力,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发展前途,产生了厌烦甚至抵触情绪,缺乏学习热情,学习情绪低落,从而造成心理上的压力;生活压力主要是大学生不善于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以及由于生活贫困所引发的。以上这些压力如不能及时进行调节、释放,学生极可能出现强迫、焦虑等心理疾病。
3.就业压力产生心理负担
近几年来,由于高等学校不断地扩大招生规模,我国毕业生人数逐年呈上升趋势。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也越来越困难。这给大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压力,使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大学生求职择业越难,就越容易背上各种心理负担。毕业生求职就业中出现的依赖、自卑、攀比、从众心理等也是导致学生心理困惑的主要因素。
4.恋爱与性引发心理困惑
在大学校园,恋爱现象己非常普遍。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由于心理上的成熟和性意识的觉醒,十分向往和渴望得到爱情。但是,由于他们的思想单纯,社会经验少,想问题、做事情思维还比较简单,因此,在享受甜蜜爱情的同时往往会伴随着各种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的解决有赖于人格的成熟和心理的健康。由于缺乏经验与指导,部分学生对恋爱存在着不良的认知,部分学生对性知识和性行为存在理解上的误区,这些都造成了学生心理上的困惑。
5.环境应激引发心理不适
进入高校后,由于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变化,学生常常会出现各种心理上的不适应,这种情形在新生中尤为常见。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他们面对的现实和自己的期望往往存在着反差;对新的人际关系和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而产生的困惑;班级干部的评选,各种奖惩给其带来的名誉地位问题,考评、比赛、入党等问题都有可能对学生的当前生活及前景带来一些潜在的影响,甚至使某些学生涉及自身利益而计较其中。大学新生对新环境感到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就容易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于是会经常感到无奈、迷惘,因而造成情绪波动、偏激、甚至;中动或自暴自弃。
6.迷恋网络导致心理障碍
学生在网络中的交往主要是人、机对话或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他们终日与电脑终端打交道而缺乏有感情的人际交往,这易使他们趋向于孤立、自私、冷漠和非社会化,表现在他们对现实生活中他人的幸福和社会发展漠不关心。大学阶段是人们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网络交往与传统的具有亲和感的人际交往不尽相同,容易对现实产生怀疑、悲观和敌意的态度。当前不少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上网聊天、网络技术,醉心于网上信息,网上猎奇,造成对网络的过度依赖和依恋,这使痴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易造成冷漠、无情和自私的性格,由于上网过多导致学习成绩下滑、迟到旷课严重,担心家长责备,害怕学校处分,容易产生焦虑、苦闷和压抑的情绪,对其学业、生活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1.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校的课程建设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高校整体教育体系中,成为高校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高校实施正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体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建设中,重视心理学基本知识的传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对学生中最普遍性的心理问题进行预防和集中辅导,采取讲授、讨论、辩论、演讲等多种形式,全面系统训练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并解决最普遍性的心理健康和发展的问题。学校可结合实际,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有计划的开设专题讲座。专题讲座要有鲜明的规范性、针对性、实践性和前瞻性,能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环境,是高校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在日常工作中,要有意识地营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积极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才能使大学生从心灵上得到最直接的体验,享受生活,关爱集体,陶冶情操,真正实现其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加强学风和校风建设,可利用社会实践、学术交流、勤工俭学、科技服务、第二课堂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形式,消除不良文化的影响,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友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健康愉快的情绪。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校园环境的美化和管理,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为学生营造健康、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
3.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教育工作
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工作,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为有效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应该建立专门的服务机构,其职能是大学生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应设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不同阶段所产生或将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