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颅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方法 回顾性总结1995年4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6例经病理证实的颅骨巨细胞瘤,并结合文献对本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16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蝶骨8例、颞骨7例、枕骨1例.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脑神经受累症状等.全切除6例,未全切除10例.共随访到14例,平均随访30.75个月,其中1例因肿瘤复发而死亡;3例肿瘤复发,10例无明显复发.结论 颅骨巨
【机 构】
:
200040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200040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200040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病理科,200040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2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颅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方法 回顾性总结1995年4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6例经病理证实的颅骨巨细胞瘤,并结合文献对本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16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蝶骨8例、颞骨7例、枕骨1例.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脑神经受累症状等.全切除6例,未全切除10例.共随访到14例,平均随访30.75个月,其中1例因肿瘤复发而死亡;3例肿瘤复发,10例无明显复发.结论 颅骨巨细胞瘤临床十分罕见,其症状与肿瘤的发生部位密切相关.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应力求完全切除.对于未能全切的病例,术后放疗的效果肯定且不良反应罕见.目前较少应用化疗,其方案和疗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国内外文献均有报道垂体腺瘤合并动脉瘤的病例,有研究认为其动脉瘤发病率较正常人群高,也有研究认为这仅仅是偶然现象[1-2].随着影像学等诊断技术的进步,该疾病越来越得到重视,但对其流行病学、发病机制、治疗策略等尚不清楚.本文报道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例垂体腺瘤合并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并复习文献探讨该病的流行病学、病因学、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策略。
神经外科术后感染可由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革兰氏阴性菌和酵母菌等多种微生物引起;可表现为脑膜炎甚至脑室炎、脑炎,病情变化迅速,严重者可引起死亡[1].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是非常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原体.本文报道1例开颅术后感染VRE导致脑室炎,经利奈唑胺(LZD)治疗后痊愈。
患者女,56岁.因"突发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6h",于2011年4月11日入院.查体:血压170/110 mm Hg,神经系统检查除脑膜刺激征阳性外无其他阳性体征.头颅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鞍上池、前纵裂池、侧裂池、环池、四叠体池见条索状高密度影,第四脑室亦见少量点状高密度影,双侧基本对称。
目的 研究大型垂体腺瘤的显微外科治疗结果,探讨其治疗方法和策略.方法 回顾2006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垂体腺瘤病例,对56例直径超过3cm的垂体腺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手术入路及显微操作技术、辅助放疗和药物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经鼻蝶窦入路40例,经颅入路16例.肿瘤全切27例,次全切25例,部分切除4例.随访获得全切患者仅2例,2年后复发.未能全切除的29例患者中,动态观察无明显生
患者女,16岁.以"身高发育迟缓4年"为主诉入院.身材矮小、肥胖、继发性闭经(12岁月经初潮,闭经1年).其家族成员身高均>155cm.查体:身高140 cm,体质量60kg,BMI指数30.61.内分泌检查示:FT3 0.37 pmol/L(1.50 ~4.10 pmol/L),FT41.65 pmol/L(8.30~29.60 pmol/L),TSH>150 mU/L (20~100 mU/L
基底动脉分叉部是神经外科挑战性很大的手术区域之一,其解剖位置深在,周围结构重要、复杂,手术难度大.特别是由于不同视角的变化,解剖结构显露千差万别.熟练的手术操作技巧,对手术区域解剖结构的熟悉,以及对手术入路显露范围的充分了解是手术成功的前提[1].我们利用尸头标本模拟临床手术入路对基底动脉分叉部及周围结构进行观察,对各手术间隙的显露范围进行测量,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的依据。
目的 探讨ADAM10基因mRNA及蛋白在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意义.方法 我院2007年6月至2010年7月共计43例脑胶质瘤患者标本,低级别胶质瘤22例,高级别胶质瘤21例,取脑膜瘤5例作为阴性对照组,采用RT-PCR、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方法检测ADAM10基因及蛋白的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和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 单因素方差分析三组平均灰度值结果如下:阴性对照组为4.8,低级别组为22.1,高
目的 探讨晚期腰骶部巨大脊髓脊膜膨出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策略及其疗效.方法 2004年4月至2009年8月间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共治疗17例晚期腰骶部巨大脊髓脊膜膨出患者,平均病程21.5年,膨出囊平均大小20.6 cm×22.4 cm×19.3 cm.均在显微镜下切除囊肿、解剖与囊壁粘连的神经组织并还纳入椎管、强化修补硬膜囊、局部软组织及椎板缺损,并行皮肤成形术,7例患者同时行脊髓栓系松解、终丝切
目的 探讨超高龄原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 前瞻性纳入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外科连续性入院的原发性脑出血患者.收集人口学特征、血管危险因素、入院时血压、GCS、治疗和影像学资料.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超高龄组(≥80岁)和非超高龄组(对照组).随访患者脑出血后1、3、6个月的死亡和残疾.结果 共纳入909例,其中超高龄组60例.超高龄组患者入院舒张压明显低于
脑膜瘤起源于蛛网膜颗粒的内皮和纤维母细胞,其发生率约占颅内原发肿瘤14% ~ 20%[1],大多数脑膜瘤为良性(WHO Ⅰ级),约占90%,非典型性(WHOⅡ级)约占4.7% ~7.2%,而恶性脑膜瘤(WHOⅢ级)少见,仅占1%~3%[2].乳头状脑膜瘤(papillary meningioma,PM)属恶性脑膜瘤,极为少见,现将我院2007年1月至2012年2月手术治疗的3例PM并结合文献的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