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的智力发展在5岁前最为关键,但早期智力开发应依据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从其身心发展的角度看,游戏的作用也恰恰可以体现为两方面:一方面,幼儿喜欢做各种有趣的游戏,为孩子身心各方面发展所需要;另一方面,游戲实现着促进儿童身心各方面发展的作用。因此,游戏成为童年生活中最富魅力的活动。
[关键词]游戏作用 身心健康 智力 社会性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2-0195-01
李媛(1986-),女,河北衡水人,衡水市第二幼儿园教师,小教一级。研究方向:学习教育。
一、游戏是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一)游戏可以满足儿童生理发展的需要
大多数孩子生来都是好动的,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骨骼肌肉和神经系统发育的特点,孩子需要不断地变换姿势和活动,长时间保持同一动作、姿势会使他们感到疲劳和厌烦。在游戏中,儿童可以自由地变换动作、姿势,可以多次重复他们所感兴趣的动作。因此,游戏可以使孩子感到愉悦和舒适,从而避免厌烦和疲劳。
(二)游戏可以满足幼儿认知发展的需要
幼儿对周围事物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心,这种兴趣与好奇心是理解环境、影响环境需要的表现。游戏可以满足儿童这种认知发展的需要,如在带领幼儿爬攀登架的时候,在往上爬,往下退,提醒幼儿向左向右的过程中,让孩子感受空间和高低;在玩水的过程中,让他们感受干和湿、沉和浮;在拼搭积木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大小、形状、颜色等。在游戏中儿童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操作活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想象来模仿和表现周围的人与事物。
(三)游戏可以满足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游戏是儿童学会认识世界、理解社会、关注人生的开始。例如,丢手绢这样一个简单的游戏,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就会认识到,几个人在一起玩,就要有一定的规则,没有规则游戏就难以进行,如果有谁违反规则,他就必须被劝阻,否则就要出局。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幼儿能过获得轮流、等待、分享和合作等社会性交往技能,学习了解和理解他人的想法、观点、情绪情感,形成和发展幼儿与人相处的能力。
二、游戏促进学前儿童身心的发展
游戏不仅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产生,而且游戏也促进儿童智力、社会性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一)游戏可以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游戏会增强孩子思维的灵活性,可以帮助孩子打破常规,打破陈旧的思维方式,开发并探索新型的思维方式。可以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游戏有很多,如“比谁说得多”游戏,确定一种材料,然后让孩子说出它的用途,说得越多越好。就是一个小小的跳绳游戏,也能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在跳绳过程中,孩子自跳自数,人的机体在运动时会把信息反馈给大脑,通过信息的来回往返,促进大脑思维加快,判断更准确。“归类游戏”“猜谜游戏”“编故事结局”“下棋游戏”以及“智力游戏”等,都可以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
(二)游戏可以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孩子利用各种建筑材料建造各种形体,极富有创造性。玩沙子时,孩子们挖山洞、建大桥、盖房子;下雪时,孩子们堆雪人、垒雪塔、滚雪球;玩积木时,孩子们垒房子、盖超市、建医院。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
三、游戏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一)游戏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社会性
2岁前的孩子很难和别的孩子交往,但只要他们渐渐长大,即可在游戏过程中快快乐乐地和别人相处。和同龄孩子玩耍,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性。这种年龄的孩子一起玩时,通常会很自然的两三个人形成一个小组,他们并不喜欢大伙儿一群,而喜欢在其中挑一两个好友形成一个小集团。在“看病”游戏中,让孩子扮演医生的角色,学会主动关心、帮助别人。
(二)游戏有助于儿童克服自我中心化,懂得分享意识
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占了大多数,这些孩子从小就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都是家人的眼中宝,手中珠,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不管他人感受。在游戏过程中,就经常会碰到一些因玩具或角色分工而引起的纠纷。比如两个人同时想玩同一样玩具,自己想去玩别人手里的玩具,或者别的小朋友想要自己手里的玩具玩,这就要求孩子学会与同伴分享玩具,学习与小朋友协商、互相谦让、有礼貌等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教育实践表明,通过成人的教育和引导,儿童在游戏时是可以掌握这些基本技能的。如会用商量、有礼貌的口吻向他人借玩具,当别人给了,会说“谢谢”;愿意和别的孩子一起玩心爱的玩具,懂得分享。
综上所述,游戏不仅满足学前儿童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需要,而且对学前儿童身体、智力、社会性等各方面发展具有积极而全面的促进作用。生活中许多知识都能巧妙地融合在游戏中,游戏具有趣味性、随意性、模拟性、具体性和群体性的特点。儿童的学习、劳动技能、知识积累等大都是通过游戏而获得的,游戏在幼儿教育中占主体地位,它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美)本杰明·斯波克.斯波克博士教育法珍藏版.中国商业出版社.
[2]浩田.孩子无小事.中国商业出版社.
[3]丁海东.学前游戏论.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武聪
[关键词]游戏作用 身心健康 智力 社会性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2-0195-01
李媛(1986-),女,河北衡水人,衡水市第二幼儿园教师,小教一级。研究方向:学习教育。
一、游戏是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一)游戏可以满足儿童生理发展的需要
大多数孩子生来都是好动的,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骨骼肌肉和神经系统发育的特点,孩子需要不断地变换姿势和活动,长时间保持同一动作、姿势会使他们感到疲劳和厌烦。在游戏中,儿童可以自由地变换动作、姿势,可以多次重复他们所感兴趣的动作。因此,游戏可以使孩子感到愉悦和舒适,从而避免厌烦和疲劳。
(二)游戏可以满足幼儿认知发展的需要
幼儿对周围事物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心,这种兴趣与好奇心是理解环境、影响环境需要的表现。游戏可以满足儿童这种认知发展的需要,如在带领幼儿爬攀登架的时候,在往上爬,往下退,提醒幼儿向左向右的过程中,让孩子感受空间和高低;在玩水的过程中,让他们感受干和湿、沉和浮;在拼搭积木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大小、形状、颜色等。在游戏中儿童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操作活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想象来模仿和表现周围的人与事物。
(三)游戏可以满足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游戏是儿童学会认识世界、理解社会、关注人生的开始。例如,丢手绢这样一个简单的游戏,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就会认识到,几个人在一起玩,就要有一定的规则,没有规则游戏就难以进行,如果有谁违反规则,他就必须被劝阻,否则就要出局。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幼儿能过获得轮流、等待、分享和合作等社会性交往技能,学习了解和理解他人的想法、观点、情绪情感,形成和发展幼儿与人相处的能力。
二、游戏促进学前儿童身心的发展
游戏不仅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产生,而且游戏也促进儿童智力、社会性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一)游戏可以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游戏会增强孩子思维的灵活性,可以帮助孩子打破常规,打破陈旧的思维方式,开发并探索新型的思维方式。可以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游戏有很多,如“比谁说得多”游戏,确定一种材料,然后让孩子说出它的用途,说得越多越好。就是一个小小的跳绳游戏,也能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在跳绳过程中,孩子自跳自数,人的机体在运动时会把信息反馈给大脑,通过信息的来回往返,促进大脑思维加快,判断更准确。“归类游戏”“猜谜游戏”“编故事结局”“下棋游戏”以及“智力游戏”等,都可以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
(二)游戏可以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孩子利用各种建筑材料建造各种形体,极富有创造性。玩沙子时,孩子们挖山洞、建大桥、盖房子;下雪时,孩子们堆雪人、垒雪塔、滚雪球;玩积木时,孩子们垒房子、盖超市、建医院。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
三、游戏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一)游戏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社会性
2岁前的孩子很难和别的孩子交往,但只要他们渐渐长大,即可在游戏过程中快快乐乐地和别人相处。和同龄孩子玩耍,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性。这种年龄的孩子一起玩时,通常会很自然的两三个人形成一个小组,他们并不喜欢大伙儿一群,而喜欢在其中挑一两个好友形成一个小集团。在“看病”游戏中,让孩子扮演医生的角色,学会主动关心、帮助别人。
(二)游戏有助于儿童克服自我中心化,懂得分享意识
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占了大多数,这些孩子从小就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都是家人的眼中宝,手中珠,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不管他人感受。在游戏过程中,就经常会碰到一些因玩具或角色分工而引起的纠纷。比如两个人同时想玩同一样玩具,自己想去玩别人手里的玩具,或者别的小朋友想要自己手里的玩具玩,这就要求孩子学会与同伴分享玩具,学习与小朋友协商、互相谦让、有礼貌等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教育实践表明,通过成人的教育和引导,儿童在游戏时是可以掌握这些基本技能的。如会用商量、有礼貌的口吻向他人借玩具,当别人给了,会说“谢谢”;愿意和别的孩子一起玩心爱的玩具,懂得分享。
综上所述,游戏不仅满足学前儿童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需要,而且对学前儿童身体、智力、社会性等各方面发展具有积极而全面的促进作用。生活中许多知识都能巧妙地融合在游戏中,游戏具有趣味性、随意性、模拟性、具体性和群体性的特点。儿童的学习、劳动技能、知识积累等大都是通过游戏而获得的,游戏在幼儿教育中占主体地位,它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美)本杰明·斯波克.斯波克博士教育法珍藏版.中国商业出版社.
[2]浩田.孩子无小事.中国商业出版社.
[3]丁海东.学前游戏论.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武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