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而阅读教学则是实施这一任务的重要阵地。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教学质量,让教师善教、学生乐学呢?这需要构建这样的课堂,即教师高效率地教,学生低负荷地学。下面结合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大赛特等奖获得者钟蕙老师执教的另一课例《乡下人家》谈谈构建这样课堂的一些策略。
一、立足文本, 做好减法,扎实语文课堂
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要努力落实新课标的课程理念,让孩子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步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操和社会主义的道德品质,并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即让孩子先成一个“人”;同时,也要在每一堂课中,致力于培养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让他们的语文素养得到不断的提高,即让孩子成“才”。为此,我们渴望着在阅读教学中,既能给孩子传授阅读技巧,也能够让孩子掌握每个关键字词背后的深意;既能够给孩子进行字词训练,又能够让孩子得到情感熏陶、思想的启迪。殊不知,这样的教学只会使得教师变得更疲惫,更纠结。纠结于该讲或是不该讲,纠结于讲多了或者讲少了。长期的患得患失,导致我们在教学时眉毛胡子一把抓,主要的次要的都不放过,使得原本鲜活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失去它的活力和生命力。
钟蕙老师对《乡下人家》一文的教学给了我们一些思考。第一课时,钟老师把握住第一课时的特点,紧紧抓住字词部分展开教学。字词是阅读的基础,在文本解读中,它既可以穿针引线,又可以释放内涵、充实解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有些赛课为表演,在第一课时盲目地设计一些华而不实的环节,对字词教学一滑而过。这样的课,学生连字词都不过关,如何能读通文本,如何能在阅读中有自己的个性化体验与感悟?钟老师对字音的纠正、字意的理解做得都很到位,学生在理解过程中相机的词汇积累也开展得扎实有效。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时,学生能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概括自己想象的画面,这是教师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在文本的解读时,通过比较句子的写法,学生体会到课文用词的准确性。像这样双基的训练在钟老师的课堂中随处可见,这些都是教师对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具体实践,是语文课堂扎实有效的基本内容。
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在学生还没有充分的读熟课文的时候,不可以盲目地进入课文分析;对于课文的分析也不能逐一肢解理解,生怕疏漏了哪个环节。而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适当给语文教学瘦瘦身:一堂课,只突破一两个难点,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让阅读教学来个华丽的转身,回到简简单单的语文教学上,这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二、依据文本,做好加法,厚实语文课堂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对各种资源进行必要的合理分配,以厚实我们的课堂,大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一般来说,课堂上会有很多资源供我们教师师支配。这些资源大概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现有资源,一类是生成性的资源。所谓的现有资源包括多媒体的中的图片、声音、录像、实物和各种自然环境等。而第二类生成性的资源就是指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如在老师发问的时候,学生会生成一些答案。这些生成性的资源,往往是阅读教学课堂的亮点。课堂上对这些资源的把握和合理的运用决定了阅读教学是否有效。
在《乡下人家》的教学中,钟老师让学生在理解“朴素”与“华丽”一对反义词的时候,当学生不能理解到老师预设的高度时,钟老师不是选择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媒体的有效介入,让学生先说说这些花给自己的感觉,然后再回归到“朴素”与“华丽”的感悟。这个体验的过程,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得课堂上生成的资源瞬时变成了推动学生掌握知识的一个有利因素。又如学生在理解“独特、迷人”这一中心句时,教师不是重复着这两个词语的解释,而利用文本的资源,通过引导他们从屋檐瓜架中的别具风趣和装饰来进行体验。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的过程,就是有效的过程。钟老师对这两个生成环节的处理,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入感悟、理解和践行。对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不是简单地补充一些文字图片之类的内容,而在于依据文本,对课堂生成的资源加以有效合理的运用,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文本、感悟文本,进而充实文本,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不仅生动而且厚实。
很多评课专家指出,在一些课堂中之所以浪费大量的时间,就是教师们提出很多学生已经掌握了的低层次重复的问题。反思我们的阅读教学,不停地追问学生获得老师想要的答案,从而达到推动课堂向前走的实例,比比皆是,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如果这些生成性的教学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也就会变得低效高耗了。
三、利用文本,留给时空,充实语文课堂
我们的阅读教学课堂需要留给学生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感悟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让我们细细品味这节课,《乡下人家》是一篇通过描绘一个个自然和谐的场景,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如果教师仅仅是停留在对课文的理解——用自己的分析来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能给予学生的也唯有知识的传递而已,学生内心就不能走进课文的情感世界,更谈不上与课文所描写的乡下人家的画面产生共鸣。可是,钟老师通过抓语言文字——品词,抓画面——感悟情景,抓感受—— 体验生活情趣,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体验中,感悟到了文字中蕴涵着的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一面,从而获得了美得熏陶。
是呀,留给学生适当的时间,他们才会进行积极的思考;越俎代庖,只会使得他们的积极性被打击。长此以往,孩子们的阅读也只能够停留在对老师的复读上,缺乏创意。留给学生适当的空间,他们才能把思考的触角往外延伸,才会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才会被阅读材料中人物的命运牵动。这些感悟需要的不仅仅是教师的牵引,更多的是需要课堂上教师不吝惜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能够静下心来,沉浸其中。或许这就是阅读的根本。只有学生在课堂中有自己的思考、感悟,有自己独到的收获,我们的课堂才是充实的课堂。
四、开发文本,读写结合,结实语文课堂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的课堂总会被精彩发言的光环映照,从而显得更美。我们应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发言是否完整,是否达到了要点,是否有自己的新意。在当前对学生的评价主要还是以书面测试为主的大前提下,我们也会发现孩子说得如此精彩,可是在书面测试的时候怎么落下了呢?因此,读和写的结合如何能够在阅读教学中有效进行,这变成了我们思考的方向。
钟老师在教学《乡下人家》一课时,动笔的地方在于:画下句子写感受;把词语积累下来,进行想象说话;写下探出头的小竹笋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还想说什么。每一次动笔,都落在了实处。在“写”这一环节,钟老师巧妙地开发了文本,让学生写在该写的地方,不仅深化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同时避免了语文课堂的“虚胖”,结实而有效。
如果我们的课堂在40分钟内,“说”全部占用了,动笔的练习就得挪到课外了。而课堂上,如果我们留出10分钟,让孩子们相机进行这样的训练,孩子们回家的负担也就会变少。因为不管什么知识,当场就能巩固的肯定比过后回忆来得更有效果。或许这样的训练更扎实、有效。
对高效低负阅读教学课堂的探索是一个漫长而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
(责编 张亚莎)
一、立足文本, 做好减法,扎实语文课堂
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要努力落实新课标的课程理念,让孩子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步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操和社会主义的道德品质,并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即让孩子先成一个“人”;同时,也要在每一堂课中,致力于培养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让他们的语文素养得到不断的提高,即让孩子成“才”。为此,我们渴望着在阅读教学中,既能给孩子传授阅读技巧,也能够让孩子掌握每个关键字词背后的深意;既能够给孩子进行字词训练,又能够让孩子得到情感熏陶、思想的启迪。殊不知,这样的教学只会使得教师变得更疲惫,更纠结。纠结于该讲或是不该讲,纠结于讲多了或者讲少了。长期的患得患失,导致我们在教学时眉毛胡子一把抓,主要的次要的都不放过,使得原本鲜活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失去它的活力和生命力。
钟蕙老师对《乡下人家》一文的教学给了我们一些思考。第一课时,钟老师把握住第一课时的特点,紧紧抓住字词部分展开教学。字词是阅读的基础,在文本解读中,它既可以穿针引线,又可以释放内涵、充实解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有些赛课为表演,在第一课时盲目地设计一些华而不实的环节,对字词教学一滑而过。这样的课,学生连字词都不过关,如何能读通文本,如何能在阅读中有自己的个性化体验与感悟?钟老师对字音的纠正、字意的理解做得都很到位,学生在理解过程中相机的词汇积累也开展得扎实有效。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时,学生能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概括自己想象的画面,这是教师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在文本的解读时,通过比较句子的写法,学生体会到课文用词的准确性。像这样双基的训练在钟老师的课堂中随处可见,这些都是教师对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具体实践,是语文课堂扎实有效的基本内容。
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在学生还没有充分的读熟课文的时候,不可以盲目地进入课文分析;对于课文的分析也不能逐一肢解理解,生怕疏漏了哪个环节。而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适当给语文教学瘦瘦身:一堂课,只突破一两个难点,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让阅读教学来个华丽的转身,回到简简单单的语文教学上,这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二、依据文本,做好加法,厚实语文课堂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对各种资源进行必要的合理分配,以厚实我们的课堂,大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一般来说,课堂上会有很多资源供我们教师师支配。这些资源大概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现有资源,一类是生成性的资源。所谓的现有资源包括多媒体的中的图片、声音、录像、实物和各种自然环境等。而第二类生成性的资源就是指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如在老师发问的时候,学生会生成一些答案。这些生成性的资源,往往是阅读教学课堂的亮点。课堂上对这些资源的把握和合理的运用决定了阅读教学是否有效。
在《乡下人家》的教学中,钟老师让学生在理解“朴素”与“华丽”一对反义词的时候,当学生不能理解到老师预设的高度时,钟老师不是选择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媒体的有效介入,让学生先说说这些花给自己的感觉,然后再回归到“朴素”与“华丽”的感悟。这个体验的过程,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得课堂上生成的资源瞬时变成了推动学生掌握知识的一个有利因素。又如学生在理解“独特、迷人”这一中心句时,教师不是重复着这两个词语的解释,而利用文本的资源,通过引导他们从屋檐瓜架中的别具风趣和装饰来进行体验。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的过程,就是有效的过程。钟老师对这两个生成环节的处理,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入感悟、理解和践行。对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不是简单地补充一些文字图片之类的内容,而在于依据文本,对课堂生成的资源加以有效合理的运用,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文本、感悟文本,进而充实文本,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不仅生动而且厚实。
很多评课专家指出,在一些课堂中之所以浪费大量的时间,就是教师们提出很多学生已经掌握了的低层次重复的问题。反思我们的阅读教学,不停地追问学生获得老师想要的答案,从而达到推动课堂向前走的实例,比比皆是,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如果这些生成性的教学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也就会变得低效高耗了。
三、利用文本,留给时空,充实语文课堂
我们的阅读教学课堂需要留给学生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感悟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让我们细细品味这节课,《乡下人家》是一篇通过描绘一个个自然和谐的场景,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如果教师仅仅是停留在对课文的理解——用自己的分析来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能给予学生的也唯有知识的传递而已,学生内心就不能走进课文的情感世界,更谈不上与课文所描写的乡下人家的画面产生共鸣。可是,钟老师通过抓语言文字——品词,抓画面——感悟情景,抓感受—— 体验生活情趣,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体验中,感悟到了文字中蕴涵着的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一面,从而获得了美得熏陶。
是呀,留给学生适当的时间,他们才会进行积极的思考;越俎代庖,只会使得他们的积极性被打击。长此以往,孩子们的阅读也只能够停留在对老师的复读上,缺乏创意。留给学生适当的空间,他们才能把思考的触角往外延伸,才会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才会被阅读材料中人物的命运牵动。这些感悟需要的不仅仅是教师的牵引,更多的是需要课堂上教师不吝惜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能够静下心来,沉浸其中。或许这就是阅读的根本。只有学生在课堂中有自己的思考、感悟,有自己独到的收获,我们的课堂才是充实的课堂。
四、开发文本,读写结合,结实语文课堂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的课堂总会被精彩发言的光环映照,从而显得更美。我们应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发言是否完整,是否达到了要点,是否有自己的新意。在当前对学生的评价主要还是以书面测试为主的大前提下,我们也会发现孩子说得如此精彩,可是在书面测试的时候怎么落下了呢?因此,读和写的结合如何能够在阅读教学中有效进行,这变成了我们思考的方向。
钟老师在教学《乡下人家》一课时,动笔的地方在于:画下句子写感受;把词语积累下来,进行想象说话;写下探出头的小竹笋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还想说什么。每一次动笔,都落在了实处。在“写”这一环节,钟老师巧妙地开发了文本,让学生写在该写的地方,不仅深化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同时避免了语文课堂的“虚胖”,结实而有效。
如果我们的课堂在40分钟内,“说”全部占用了,动笔的练习就得挪到课外了。而课堂上,如果我们留出10分钟,让孩子们相机进行这样的训练,孩子们回家的负担也就会变少。因为不管什么知识,当场就能巩固的肯定比过后回忆来得更有效果。或许这样的训练更扎实、有效。
对高效低负阅读教学课堂的探索是一个漫长而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