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加快农村道路的建设,在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提高农民脱离贫困,促进文明,增强法制观念等生活质量等方面起着决定性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村镇;道路建设;推动;经济发展
“要想富,先修路”这一观点很早就已经被提出,可以看出人们已经意识到道路建设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加快农村道路的建设,可以打破农村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状态,使得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得到利用开发,并使其蕴含的矿产,土地以及森林资源转化为优势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本文试图从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离不开村镇道路建设的这一角度出发,试述村镇道路建设的重要性。
1.我国农村道路建设的现状
1.1资金问题
我国农村道路的建设,处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位置。我国尚待建设的农村道路数量众多,所需投入基数也较大。农村道路建设所需的资金是仅靠国家补助远远不够的。
目前为止,农村道路建设的资金筹集无非是以下几种:国家政府补助一部分资金,社会爱心人士捐助一部分,而大部分的资金则需要农民自身承担。但是,我国农村常驻人口流失严重,缺少努力建设自己家园的人士的组织和对改变家乡面貌建设的长远认知,导致资金筹集困难,靠国家补助仅是杯水车薪,许多道路工程队又由外来人员组成,不仅缺少家园建设者的热情和熟知认知度,也大大增加了建设成本。
1.2缺乏管理
没有一个良好的机制管理而是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是我国大部分农村道路建设面临的一个问题。农村道路建设监管办公室只有少数城乡政府有设立,保留有足够的资金和足够的人力外,其他城乡政府都没有设立必要的管理机制,严重缺乏规范化的管理。在农村道路的建设过程中,缺乏对道路建设进行监管的执行者,很难以保证建设出来的道路的质量,达不到国家的要求不说更是造成了大量的资源资金浪费。甚至有些农村道路建设好以后,不懂的也没有资金对道路进行必要的养护工作,降低了道路使用的寿命,对必要的经济联系沟通造成阻碍,不利于进行农村经济的发展。
1.3缺乏专业人士
将科学、进步的思想引入农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缺少的一步。道路建设也不例外,为达到这一步,就需要一部分高学历的专业知识分子和有丰富的农村劳动生活经验的年轻人积极加入。一方面,如何将这样的人才吸引到农村建设当中且留住建设他们未来的家园是目前很大的一个问题。另一个方面,许多农村本地的人员大多缺乏对科学以及更开阔视野方面的认知,可是他们又是建设农村道路的主力人员。这样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避免不了会产生认知上的或多或少的偏差,影响并阻碍了农村道路建设的进度进程。
2.农村道路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
农村道路建设困难阻碍众多,但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则需要有条理的,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灵活多变的解决问题。
2.1完善资金筹集渠道
要进行农村道路的建设,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资金。只有解决了资金困难,才能确保农村道路建设的顺利进行。
首先农村自己应成立相应的农民组织,其主要目的是在政府与农民之间形成一条纽带。由于国家政府机构与农民阶层缺乏联系,农民或多或少在建设过程中有欺瞒,再加上政府无法切实了解到农民的所想所需,导致于国家拨下来的补助资金和实际收到的资金沉淀或不足。成立农民自己的组织,其成员必须有良好的诚信,不能两头欺瞒,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拟定真实的资金补助方案,按市场价格向国家上报。这样一来,使农民有了组织统一的思想和行动方向,切实使用好政府资金投入。还可以加强对农村农民贷款的宣传力度,在政策上鼓励并支持银行贷款给农民,可以考虑无息贷款方式,使其毫无后顾之忧的为未来的回报投资。不仅使他们拥有承包的矿山、鱼塘、粮田,也要支持乡村政府搞好乡村道路建设,还可探讨参考城市配套建设费的方式,争取部分自有资金投入。
2.2建立并完善管理机制
为了保障农村道路建设的顺利进行,则需要一个较为完善的管理机制。需要根据当地状况,对道路的建设、道路养护,以及资金管理方面有一个专业且完善统一的计划。对农村道路建设进行监管,避免出现偷工减料,资源浪费等行为。并且对施工人员进行统一的调度,达到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道路建设,省时省力。道路建设完工后,更是要定期对道路进行检测维修,交由专业队伍管理,以免出现路面受损,延长修建道路的使用年限。农村内部也需要加大监察,使用国家贷款的可以确保定期定量的还款。对于有困难不能及时还款的个人,需给其帮助,并与所从事经济生产挂钩,保证其信用度,只有大量良好的前期投入,才会有更好的后期回报,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
2.3专业技术及人才的投入
在农村道路的建设中,专业人才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此需求体现在多方面:一是道路规划,需设计出既符合质量标准,又能省时省钱的道路,即在造价上低于城镇道路、在质量上保证当地需求的产品,以最大限度减轻农民的经济压力。二是定时定期的制定道路养护计划,提高道路可使用寿命。三是有计划的对道路进行监管,确保施工可以顺利进行。通过专业队伍对当地或使用人相关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对道路使用的认识和维护常识,以达到了有限的人力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3.展望乡村道路建设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1流通渠道
农村道路的建设,有助于实现“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发展策略。改善农村传统的有资源无运输条件的状况,带来畅通与拓宽商品流通渠道,使农副产品较好地进入流通领域。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模式,加快农村信息传播和对外交流,改变农村落后,愚昧的政治面貌,从而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3.2扩大就业
目前为止只要提到农民就业,我们就会惯性的想到背井离乡、“农民工进城”,离开生长的土地、产业转移。其实,农村道路建成后,人们将跳出惯性思维,完全打开更广阔的一片天地—扩大农村就业、增加收入,已经不需要单纯的外出务工了。既可以在建设第一产业的家园完成向二、三产业的转移;也可以引导农民勇于在农村内部创业就业。
具体来说,只需要走几步棋:一是利用农村整治建设,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动和农业产品的规模经营,推动现代农业加速发展;二是进一步丰富地域文化,传统人文,山水风光,特色的农家生活、特色绿色食品等,发展时下流行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三是建立生活、生产资料连锁的超市,加速发展农村的社区服务。这几步走下来,可显著壮大了集体经济。一些经济弱村有了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不少农民有了自己创业的产业。实现了农民自主增收和集体农村增收双赢。这样一来,农村条件改善了,更为重要是,农民不用离开家乡,在熟悉的土地就可以有收入,有事业。
3.3加快对外交流促进乡村文明建设
道路通畅了,农民经济条件也在逐步变好了,农村对外交流明显有了增加。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主体,只有文明的农民,才有文明的乡风。由此可见,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意识是以提升素质为基础的。需要着力提升广大群众素质文明,加强农民的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引导农民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各农村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并逐步完善村规,形成诚实守信,崇尚科学的良好风气。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切实的强化法制教育。加强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农民学会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应有的权益,成为遵纪守法的合格农民。
乡村道路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脱离贫困,促进文明,增强法制不可缺少的必要因素之一,对增加农民的收入,加强与城镇地区之间的联系沟通,刺激商业化的活动,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等方面起着决定性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村镇;道路建设;推动;经济发展
“要想富,先修路”这一观点很早就已经被提出,可以看出人们已经意识到道路建设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加快农村道路的建设,可以打破农村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状态,使得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得到利用开发,并使其蕴含的矿产,土地以及森林资源转化为优势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本文试图从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离不开村镇道路建设的这一角度出发,试述村镇道路建设的重要性。
1.我国农村道路建设的现状
1.1资金问题
我国农村道路的建设,处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位置。我国尚待建设的农村道路数量众多,所需投入基数也较大。农村道路建设所需的资金是仅靠国家补助远远不够的。
目前为止,农村道路建设的资金筹集无非是以下几种:国家政府补助一部分资金,社会爱心人士捐助一部分,而大部分的资金则需要农民自身承担。但是,我国农村常驻人口流失严重,缺少努力建设自己家园的人士的组织和对改变家乡面貌建设的长远认知,导致资金筹集困难,靠国家补助仅是杯水车薪,许多道路工程队又由外来人员组成,不仅缺少家园建设者的热情和熟知认知度,也大大增加了建设成本。
1.2缺乏管理
没有一个良好的机制管理而是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是我国大部分农村道路建设面临的一个问题。农村道路建设监管办公室只有少数城乡政府有设立,保留有足够的资金和足够的人力外,其他城乡政府都没有设立必要的管理机制,严重缺乏规范化的管理。在农村道路的建设过程中,缺乏对道路建设进行监管的执行者,很难以保证建设出来的道路的质量,达不到国家的要求不说更是造成了大量的资源资金浪费。甚至有些农村道路建设好以后,不懂的也没有资金对道路进行必要的养护工作,降低了道路使用的寿命,对必要的经济联系沟通造成阻碍,不利于进行农村经济的发展。
1.3缺乏专业人士
将科学、进步的思想引入农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缺少的一步。道路建设也不例外,为达到这一步,就需要一部分高学历的专业知识分子和有丰富的农村劳动生活经验的年轻人积极加入。一方面,如何将这样的人才吸引到农村建设当中且留住建设他们未来的家园是目前很大的一个问题。另一个方面,许多农村本地的人员大多缺乏对科学以及更开阔视野方面的认知,可是他们又是建设农村道路的主力人员。这样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避免不了会产生认知上的或多或少的偏差,影响并阻碍了农村道路建设的进度进程。
2.农村道路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
农村道路建设困难阻碍众多,但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则需要有条理的,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灵活多变的解决问题。
2.1完善资金筹集渠道
要进行农村道路的建设,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资金。只有解决了资金困难,才能确保农村道路建设的顺利进行。
首先农村自己应成立相应的农民组织,其主要目的是在政府与农民之间形成一条纽带。由于国家政府机构与农民阶层缺乏联系,农民或多或少在建设过程中有欺瞒,再加上政府无法切实了解到农民的所想所需,导致于国家拨下来的补助资金和实际收到的资金沉淀或不足。成立农民自己的组织,其成员必须有良好的诚信,不能两头欺瞒,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拟定真实的资金补助方案,按市场价格向国家上报。这样一来,使农民有了组织统一的思想和行动方向,切实使用好政府资金投入。还可以加强对农村农民贷款的宣传力度,在政策上鼓励并支持银行贷款给农民,可以考虑无息贷款方式,使其毫无后顾之忧的为未来的回报投资。不仅使他们拥有承包的矿山、鱼塘、粮田,也要支持乡村政府搞好乡村道路建设,还可探讨参考城市配套建设费的方式,争取部分自有资金投入。
2.2建立并完善管理机制
为了保障农村道路建设的顺利进行,则需要一个较为完善的管理机制。需要根据当地状况,对道路的建设、道路养护,以及资金管理方面有一个专业且完善统一的计划。对农村道路建设进行监管,避免出现偷工减料,资源浪费等行为。并且对施工人员进行统一的调度,达到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道路建设,省时省力。道路建设完工后,更是要定期对道路进行检测维修,交由专业队伍管理,以免出现路面受损,延长修建道路的使用年限。农村内部也需要加大监察,使用国家贷款的可以确保定期定量的还款。对于有困难不能及时还款的个人,需给其帮助,并与所从事经济生产挂钩,保证其信用度,只有大量良好的前期投入,才会有更好的后期回报,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
2.3专业技术及人才的投入
在农村道路的建设中,专业人才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此需求体现在多方面:一是道路规划,需设计出既符合质量标准,又能省时省钱的道路,即在造价上低于城镇道路、在质量上保证当地需求的产品,以最大限度减轻农民的经济压力。二是定时定期的制定道路养护计划,提高道路可使用寿命。三是有计划的对道路进行监管,确保施工可以顺利进行。通过专业队伍对当地或使用人相关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对道路使用的认识和维护常识,以达到了有限的人力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3.展望乡村道路建设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1流通渠道
农村道路的建设,有助于实现“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发展策略。改善农村传统的有资源无运输条件的状况,带来畅通与拓宽商品流通渠道,使农副产品较好地进入流通领域。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模式,加快农村信息传播和对外交流,改变农村落后,愚昧的政治面貌,从而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3.2扩大就业
目前为止只要提到农民就业,我们就会惯性的想到背井离乡、“农民工进城”,离开生长的土地、产业转移。其实,农村道路建成后,人们将跳出惯性思维,完全打开更广阔的一片天地—扩大农村就业、增加收入,已经不需要单纯的外出务工了。既可以在建设第一产业的家园完成向二、三产业的转移;也可以引导农民勇于在农村内部创业就业。
具体来说,只需要走几步棋:一是利用农村整治建设,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动和农业产品的规模经营,推动现代农业加速发展;二是进一步丰富地域文化,传统人文,山水风光,特色的农家生活、特色绿色食品等,发展时下流行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三是建立生活、生产资料连锁的超市,加速发展农村的社区服务。这几步走下来,可显著壮大了集体经济。一些经济弱村有了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不少农民有了自己创业的产业。实现了农民自主增收和集体农村增收双赢。这样一来,农村条件改善了,更为重要是,农民不用离开家乡,在熟悉的土地就可以有收入,有事业。
3.3加快对外交流促进乡村文明建设
道路通畅了,农民经济条件也在逐步变好了,农村对外交流明显有了增加。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主体,只有文明的农民,才有文明的乡风。由此可见,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意识是以提升素质为基础的。需要着力提升广大群众素质文明,加强农民的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引导农民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各农村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并逐步完善村规,形成诚实守信,崇尚科学的良好风气。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切实的强化法制教育。加强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农民学会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应有的权益,成为遵纪守法的合格农民。
乡村道路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脱离贫困,促进文明,增强法制不可缺少的必要因素之一,对增加农民的收入,加强与城镇地区之间的联系沟通,刺激商业化的活动,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等方面起着决定性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