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偏振光照射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

来源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hua99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带状疱疹表现为剧烈疼痛及病变区水疱样病变,疼痛特点为烧灼样、刀割样剧痛,治疗上多采用外用收敛药物擦敷,同时给予抗病毒类药、镇痛药及B族维生素等,疗效多不理想,尤其是止痛效果不令人满意,且易出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我院自1999年1月起采用红外偏振光照射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其他文献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严重致残性病变.根据脊髓损伤平面的不同可以直接损坏位于骶髓的排尿中枢或者脊髓内上、下传的神经通路,引起膀胱尿道的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尿潴留和尿失禁,如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则会延缓康复进程,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发生严重并发症,导致患者死亡。
期刊
目的 利用能够理想模拟脊髓受压的动物模型,分析脊髓在受压过程中的病理特点及神经电生理变化,研究脊髓损伤与神经功能异常的相关性.方法 选用新西兰大耳白兔3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轻度压迫组、中度压迫组和重度压迫组,每组8只.轻度压迫组、中度压迫组和重度压迫组为实验组,分别选用直径为1.0 mm、2.0 mm和3.0 mm的球囊导入至C6~7平面,造成轻、中、重三种程度的脊髓压迫性损伤.记录不同时间的皮
目的 观察电针刺激对大鼠坐骨神经截断后髓鞘再生修复的影响,从而探讨电针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实验大鼠坐骨神经截断后构建神经再生室模型,分别给予5 Hz和100 Hz电针刺激,应用砂罗铬花青染色、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和图像分析半定量测定方法,观察电针刺激对大鼠损伤坐骨神经髓鞘结构、神经纤维结构及雪旺细胞S-100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5 Hz及100 Hz电针刺激均能显著促进坐骨神经
目的 观察运动训练对脑出血大鼠神经细胞凋亡基因Bcl-2、Bax及其蛋白表达的的影响.方法 共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120只,将其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大鼠采用胶原酶诱导法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对照组大鼠手术操作同实验组,但术后不给予运动训练;假手术组大鼠正常饲养.实验组大鼠于术后24 h开始跑笼训练,其余大鼠则在标准笼内自由活动.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第7,14,21及28天时各取5只用于免疫组化检测,另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joint osteoarthritis,KOA)是临床常见病,据相关调查统计,55岁以上老年人群KOA发病率高达44%~70%,其中约10%患者存在多种运动功能障碍[1].本病一般为间歇性发作,目前临床还不能根治该病,但通过给予KOA患者综合康复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症状[1].我科自2006年5月~2007年5月采用半导体激光及运动疗法治疗KOA患者68例,临
期刊
目的 观察并对比穴位注射(颈夹脊穴)及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穴位注射组和电针组,分别给予穴位注射(颈夹脊穴)及电针治疗;并于治疗前、后采用彩超检测患者双侧椎动脉最大血流量及内径变化情况.结果 穴位注射组总有效率为96.7%,电针组总有效率为93.3%,2组患者临床疗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椎动脉最大血
肩周炎是一种慢性损伤性或退行性非特异性炎症,好发于中老年人,病程迁延反复,易发生关节囊及周围软组织的粘连、纤维化.本病治疗方法较多,包括药物、针灸、按摩、物理治疗、外科治疗等,但单一疗法对肩关节的功能恢复疗效欠佳.因此,我们采用关节松动术,配合中国传统武术太极拳和活血化淤的中成药治疗肩周炎,获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期刊
目的 探讨高压氧对外周血CD34+细胞绝对计数的影响.方法 观察8例长期接受高压氧治疗的神经系统损伤患者以及16例因神经系统损伤而接受高压氧治疗的患者,在高压氧治疗前、后外周血CD34+细胞绝对计数的变化情况.结果 16例神经系统损伤患者经过7次高压氧治疗,外周血CD34+细胞绝对计数由治疗前的(2.05±1.05)×106/L升至(5.10±4.86)×106/L,提高了2.49倍;而经过20次
目的 观察盆底肌训练与电刺激联合治疗前列腺炎Ⅲb患者的疗效及患者尿动力学改变情况.方法 将50例前列腺炎Ⅲb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电刺激治疗,治疗组同时增加盆底肌训练,每日早、晚各1次,每周治疗10次.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进行慢性前列腺炎症状积分指数(CPSI)评分及尿动力学检测.结果 2组患者经治疗后,其尿动力学检测结果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如最大尿流率(MFR
目的 观察物理因子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脂联素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物理因子治疗组(综合组)30例和单纯药物治疗组(药物组)30例,并于治疗前、后用乳胶凝集反应法测定血清hs-CRP水平、ELISA法测定血清TNF-α和脂联素含量.并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结果 脑梗死患者治疗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