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简析]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基础上学习的,又是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以及运用图形描述问题、借助图形直观思考的重要基础。教材由学生经常玩的搭积木游戏引入,吸引学生兴趣,再引导学生沿着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一个面画一画,从物体上“分离出面,接着通过找一找同类积木上还有没有这样的图形,进而抽象出图形,给出名称,引出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试一试”由书本引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想想做做”通过“围一围”、“画一画”、“分一分”、“涂一涂”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体验这些图形的特征,形成有关图形的表象。最后通过用同一个正方体和长方体画出几个正方形或长方形,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正方体、长方体面的特征,有机地将“面”和“体”联系起来。
[目标预设]
1.通过观察、操作和讨论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辩认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通过摸、找、画、说、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并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3.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让学生通过描、分、找、围、画和玩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从物体的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这也是本课的难点。
[设计思路]
1.课始由学生经常玩的搭积木游戏引入,通过画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引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2.课中通过找、围、画、分、涂等活动,体验这些图形的特征,形成有关图形的正确表象,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
3.课后让学生利用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设计一份作品,进一步加深体验。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本课在教学设计中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而是力图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图形知识的探索过程。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发现并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让他们经历一次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教学过程]
一、 游戏激趣,引入新课
1.大家经常玩搭积木的游戏,今天就请小朋友们现场用你们手中的物体,以小组为单位,搭出自己喜欢的物体。
2.展示各小组的作品,请几个同学说一说用了些什么形状的物体,搭出了哪些新的物体。
3.摸一摸:选一块自己喜欢的积木拿在手里,看一看,摸一摸其中的一个面,跟旁边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感觉到的、看到的。
二、 系列活动,探究新知
系列活动一:画、分中认图形
1.刚才小朋友们都摸了这些物体的面,你能把它移到纸上吗?自主尝试,任选一个物体沿着一个面画一画。
展示同学们画的作品,贴一些作品到黑板上。
2.你们能把他们分一分类吗?
指名到黑板上分,学生会把长方形和长方形分在一起,正方形和正方形分在一起,圆和圆分在一起。
全班交流:这样分对不对,为什么?
3.指着长方形这一组图形问:“这些图形你们都是从那个物体的面上移下来的?”
“你们知道他们叫什么吗?”(学生回答并板书:长方形)
4.同样的方法学习正方形、圆。(板书正方形、圆)
系列活动二:找、分中辩图形
1.找一找。
(1)这些图形就藏在小朋友身边的物体里,你能认出他们吗?(出示:“试一试”)
在小组内相互介绍自己认识的图形。
(2)找一找,身边那些物体中还藏着这些图形。
2.分一分。
(1)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圆应该不会错,关键是长方形和正方形,个别难以区分的图形组织讨论。
系列活动三:围、画中悟特征
1.围一围。
(1)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你能在钉子板上围出他们吗?围完后全班展示。指名说说你觉得围的时候有什么需要提醒同学注意的。
(2)你能围出一个圆吗?围一围,看看到底能不能围出来。
2.画一画。
(1)刚才小朋友们动手围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那么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来吗?
(2)自己尝试画,然后同桌相互检查画的情况。
三、 画画悟悟,体、面结合
1.拿出一个正方体选几个面画一画。画出的这几个图形中你发现了什么?
2.拿出一个长方体选几个面画一画。
画出的这几个图形相同吗?你画出了几个不同形状的长方形?
四、 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小朋友,今天你认识了哪些图形?
2.你能用这些图形,拼出或画出美丽的图案吗?
责任编辑:陈国庆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基础上学习的,又是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以及运用图形描述问题、借助图形直观思考的重要基础。教材由学生经常玩的搭积木游戏引入,吸引学生兴趣,再引导学生沿着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一个面画一画,从物体上“分离出面,接着通过找一找同类积木上还有没有这样的图形,进而抽象出图形,给出名称,引出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试一试”由书本引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想想做做”通过“围一围”、“画一画”、“分一分”、“涂一涂”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体验这些图形的特征,形成有关图形的表象。最后通过用同一个正方体和长方体画出几个正方形或长方形,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正方体、长方体面的特征,有机地将“面”和“体”联系起来。
[目标预设]
1.通过观察、操作和讨论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辩认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通过摸、找、画、说、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并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3.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让学生通过描、分、找、围、画和玩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从物体的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这也是本课的难点。
[设计思路]
1.课始由学生经常玩的搭积木游戏引入,通过画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引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2.课中通过找、围、画、分、涂等活动,体验这些图形的特征,形成有关图形的正确表象,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
3.课后让学生利用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设计一份作品,进一步加深体验。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本课在教学设计中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而是力图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图形知识的探索过程。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发现并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让他们经历一次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教学过程]
一、 游戏激趣,引入新课
1.大家经常玩搭积木的游戏,今天就请小朋友们现场用你们手中的物体,以小组为单位,搭出自己喜欢的物体。
2.展示各小组的作品,请几个同学说一说用了些什么形状的物体,搭出了哪些新的物体。
3.摸一摸:选一块自己喜欢的积木拿在手里,看一看,摸一摸其中的一个面,跟旁边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感觉到的、看到的。
二、 系列活动,探究新知
系列活动一:画、分中认图形
1.刚才小朋友们都摸了这些物体的面,你能把它移到纸上吗?自主尝试,任选一个物体沿着一个面画一画。
展示同学们画的作品,贴一些作品到黑板上。
2.你们能把他们分一分类吗?
指名到黑板上分,学生会把长方形和长方形分在一起,正方形和正方形分在一起,圆和圆分在一起。
全班交流:这样分对不对,为什么?
3.指着长方形这一组图形问:“这些图形你们都是从那个物体的面上移下来的?”
“你们知道他们叫什么吗?”(学生回答并板书:长方形)
4.同样的方法学习正方形、圆。(板书正方形、圆)
系列活动二:找、分中辩图形
1.找一找。
(1)这些图形就藏在小朋友身边的物体里,你能认出他们吗?(出示:“试一试”)
在小组内相互介绍自己认识的图形。
(2)找一找,身边那些物体中还藏着这些图形。
2.分一分。
(1)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圆应该不会错,关键是长方形和正方形,个别难以区分的图形组织讨论。
系列活动三:围、画中悟特征
1.围一围。
(1)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你能在钉子板上围出他们吗?围完后全班展示。指名说说你觉得围的时候有什么需要提醒同学注意的。
(2)你能围出一个圆吗?围一围,看看到底能不能围出来。
2.画一画。
(1)刚才小朋友们动手围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那么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来吗?
(2)自己尝试画,然后同桌相互检查画的情况。
三、 画画悟悟,体、面结合
1.拿出一个正方体选几个面画一画。画出的这几个图形中你发现了什么?
2.拿出一个长方体选几个面画一画。
画出的这几个图形相同吗?你画出了几个不同形状的长方形?
四、 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小朋友,今天你认识了哪些图形?
2.你能用这些图形,拼出或画出美丽的图案吗?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