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着我从网上一次次地买书,同事禁不住问:“有什么好书推荐吗?我怎么就找不到像我们儿时那样的故事书。”
我好奇地问:“你觉得我们儿时哪些书好呢?”
同事理直气壮地说:“比如寓言故事,像《愚公移山》、《三个和尚》,每个都对孩子有教育意义;再比如经典童话,像《大林和小林》、《皮皮鲁和鲁西西》,看了总让人明白许多道理。”
我侧头想了想,问:“你小时候看过《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吧?《灰姑娘》《白雪公主》《丑小鸭》……这些故事多美啊,但是它们有什么教育意义,告诉了我们哪些做人的道理呢?”
同事一下子答不上来,挠挠头皮笑着说:“呵呵,反正就觉得它们很动人,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很多父母在为孩子选故事书的时候,常常进入我同事这样的误区:目的性太强。他们选的不是故事书,而是教科书,要求既有故事性,又能学到为人处事的道理,最好还能顺便学个汉字、认个数字。
父母希望在最短时间内给孩子补充最多“能量”的心情可以理解,可他们忘了“过犹不及”这个道理:若学习的压力盖过了故事的魅力,孩子们又怎能养成汲取“能量”的兴趣呢?
“一书多用”的童书不是没有,市面上的许多绘本图册都具有上述的“综合功能”:故事一共二十几页,每一页都有几个汉字要求孩子认识;随着故事的发展,还会不时冒出几个游戏,请孩子对故事中的物品做连线或加减;到了最后,总不忘语重心长地告诉家长,这个故事告诉孩子要成为怎样怎样的人。
我不能说这样的童书有什么不妥,但我很怀疑孩子是否真的喜欢。
为此,我对女儿进行了试验——
试验一:在讲故事过程中,我严格按照书中的指导,按部就班地和女儿一起完成了所有的任务。
女儿表现:比较配合,基本能按照要求完成相应任务,但过程中表现出不耐烦,几次主动翻书“快进”以逃避与我的问答。
完整的故事情节被几个知识点分割得七零八落,成人也许能理解,孩子却非常抵触。情节才是吸引孩子的主要原因,支离破碎的故事怎么可能有助于孩子专注力的培养?更不要说让他们从中汲取知识了。此后,女儿再也不要求我讲这个故事,因为觉得“不好听”——我想,她也许是根本就没听明白这个故事,就选择放弃了。
试验二:我选择了同一系列套书中的另外一本,吸取教训,没有按照书中要求的步骤做,而是先把故事讲完,然后回过头来完成相应的任务。
女儿表现:听故事时专注了很多,听完后基本能回答有关情节的问题,但对于识字与学数的任务非常抵触,要求继续讲其他故事。
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目的非常单纯,喜欢有趣的东西,享受快乐的感觉。如果阅读这件事被附加了太多条件,那么他们宁可放弃,女儿的选择就是明证:因为故事吸引人,女儿事后又要求我讲了几遍,可是由于每次结束时我都坚持提问,结果最后她还是放弃了这个故事,把它列入“黑名单”。
儿童教育专家小巫老师曾在博文里说:“真正好的故事,不是让孩子增加知识量,也不是让孩子复述出某个情节,而是像温暖甜蜜的泉水一样,流入孩子的内心,给他们的灵魂提供丰富的滋养。”
很多美妙的故事,的确只有孩子的“慧眼”能看透,“慧耳”能听见,“慧心”能读懂。《格林童话》、《爱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等经典故事,都是我们儿时美味的精神食粮。从来没人问过我读后感,也从没人用心良苦地帮我总结故事的现实意义,但读完后,我一样意犹未尽地回味,一样对下一个故事殷殷期盼,就这样,完成了一个孩子最初的阅读启蒙。
童书不等于教科书,请还给孩子简单纯粹的阅读享受吧,那些画蛇添足、弄巧成拙的故事,很可能将孩子刚刚萌芽的阅读兴趣直接扼杀。
我好奇地问:“你觉得我们儿时哪些书好呢?”
同事理直气壮地说:“比如寓言故事,像《愚公移山》、《三个和尚》,每个都对孩子有教育意义;再比如经典童话,像《大林和小林》、《皮皮鲁和鲁西西》,看了总让人明白许多道理。”
我侧头想了想,问:“你小时候看过《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吧?《灰姑娘》《白雪公主》《丑小鸭》……这些故事多美啊,但是它们有什么教育意义,告诉了我们哪些做人的道理呢?”
同事一下子答不上来,挠挠头皮笑着说:“呵呵,反正就觉得它们很动人,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很多父母在为孩子选故事书的时候,常常进入我同事这样的误区:目的性太强。他们选的不是故事书,而是教科书,要求既有故事性,又能学到为人处事的道理,最好还能顺便学个汉字、认个数字。
父母希望在最短时间内给孩子补充最多“能量”的心情可以理解,可他们忘了“过犹不及”这个道理:若学习的压力盖过了故事的魅力,孩子们又怎能养成汲取“能量”的兴趣呢?
“一书多用”的童书不是没有,市面上的许多绘本图册都具有上述的“综合功能”:故事一共二十几页,每一页都有几个汉字要求孩子认识;随着故事的发展,还会不时冒出几个游戏,请孩子对故事中的物品做连线或加减;到了最后,总不忘语重心长地告诉家长,这个故事告诉孩子要成为怎样怎样的人。
我不能说这样的童书有什么不妥,但我很怀疑孩子是否真的喜欢。
为此,我对女儿进行了试验——
试验一:在讲故事过程中,我严格按照书中的指导,按部就班地和女儿一起完成了所有的任务。
女儿表现:比较配合,基本能按照要求完成相应任务,但过程中表现出不耐烦,几次主动翻书“快进”以逃避与我的问答。
完整的故事情节被几个知识点分割得七零八落,成人也许能理解,孩子却非常抵触。情节才是吸引孩子的主要原因,支离破碎的故事怎么可能有助于孩子专注力的培养?更不要说让他们从中汲取知识了。此后,女儿再也不要求我讲这个故事,因为觉得“不好听”——我想,她也许是根本就没听明白这个故事,就选择放弃了。
试验二:我选择了同一系列套书中的另外一本,吸取教训,没有按照书中要求的步骤做,而是先把故事讲完,然后回过头来完成相应的任务。
女儿表现:听故事时专注了很多,听完后基本能回答有关情节的问题,但对于识字与学数的任务非常抵触,要求继续讲其他故事。
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目的非常单纯,喜欢有趣的东西,享受快乐的感觉。如果阅读这件事被附加了太多条件,那么他们宁可放弃,女儿的选择就是明证:因为故事吸引人,女儿事后又要求我讲了几遍,可是由于每次结束时我都坚持提问,结果最后她还是放弃了这个故事,把它列入“黑名单”。
儿童教育专家小巫老师曾在博文里说:“真正好的故事,不是让孩子增加知识量,也不是让孩子复述出某个情节,而是像温暖甜蜜的泉水一样,流入孩子的内心,给他们的灵魂提供丰富的滋养。”
很多美妙的故事,的确只有孩子的“慧眼”能看透,“慧耳”能听见,“慧心”能读懂。《格林童话》、《爱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等经典故事,都是我们儿时美味的精神食粮。从来没人问过我读后感,也从没人用心良苦地帮我总结故事的现实意义,但读完后,我一样意犹未尽地回味,一样对下一个故事殷殷期盼,就这样,完成了一个孩子最初的阅读启蒙。
童书不等于教科书,请还给孩子简单纯粹的阅读享受吧,那些画蛇添足、弄巧成拙的故事,很可能将孩子刚刚萌芽的阅读兴趣直接扼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