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kl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工作进入到了关键性阶段,新课程改革理念强调教学活动应该与素质教育要求相符,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背景下,多媒体教学技术受到了教师与学生的欢迎.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让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课堂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给教学活动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将各种生动、趣味的实验传递給学生.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多媒体技术也不例外,要想提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效果,必须要把握好其应用的“度”.
  1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物理中的应用范围
  1.1 模拟物理实验
  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活动的基础,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想顺利完成实验教学活动,必须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即使充分准备,也不一定能够保障实验100%成功.高中物理实验有着不可操作性以及复杂性的特征,实验内容与课堂内容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实验失败,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
  1.2 演示物理规律
  高中物理中涉及的知识点很多,很多知识都非常的枯燥,仅仅依靠语言讲解与实验讲解是无法让学生理解的,而应用多媒体就能够将教师的各种想法通过形象的课件为学生展示出来,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生涩的知识.
  1.3 再现物理情景
  高中物理这门学科中有大量的物理情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通过板书为学生讲解,虽然这可以揭示出物理现象的本质,但是却无法加深学生的理解.应用多媒体技术就能够将物理情景生动、立体的为学生展示出来.
  例如,在《机械波》这一课的教学中,即可利用动画情景为学生展示,让学生仔细的观察、思考,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1.4 掌握知识难点
  高中物理中电磁学等内容是非常抽象的,有大量的难点与重点,而这些知识是相互交叉的,如果学生一个环节掌握不好,必然会影响后续的学习.应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将这些重点与难点知识穿插起来,制作成为生动的教学课件,让学生方便的掌握重点,突破重点.
  2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2.1 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物理概念与规律
  在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学生常常会出现以下几种问题:第一,知识准备不足;第二,缺乏感性知识;第三,抽象思维能力差.
  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学生出现不同类型的认知障碍,严重影响着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为此,教师可以利用动画软件、图形软件来模拟这些抽象的学习内容,让枯燥的知识形象化,让抽象的知识“动”起来,让学生可以深刻的理解相关的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帮助他们更好的解决一个个的难题,实现自身抽象思维能力的提升.
  高中阶段的学生缺乏生活阅历与生活经验,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缺乏深层次思考,在学习高中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常常存在感性知识不足的缺陷,而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在教学活动中即可很好的解决这一不足.基于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多搜集材料,丰富感性材料,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例如,在关于失重问题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即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来展示宇航员在太空中行走的视频,加深学生的感性认知,让学生对力学原理与失重问题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再如,在《原子结构》这一课的教学中,可以利用软件来模拟α粒子散射现象,在α粒子反射到金属箔之后,大多数会沿着原方向继续前进,少部分会出现偏转.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这一情境展示在学生的眼前,丰富他们的感性认知.
  为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之前,教师需要让学生先进行预习,丰富自身的储备知识:
  例如,在关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将磁通量变化率、磁通量变化量等知识整合到课件中,让学生先进行浏览,再进行教学,这可以让学生深入的把握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效率.
  此外,教师还要意识到,虽然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抽象能力还相对较差,为此,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必须要具备生动性与直观性.如,在《静电感应》这一课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静电感应过程,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2 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优化演示效果
  高中物理中有大量的实验,在空间、时间、仪器等因素的限制下,很多实验无法进行模拟和演示,利用多媒体来演示实验就可以有效突破这一限制,让物理实验变得生动、自由、灵活.
  在实验教学活动中,可以在传统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增加多媒体课件演示活动,这可以有效克服传统实验过程模糊、准确性差的不足.
  例如,在《平抛物体的运动》这一节的教学活动中,教材中使用频闪照片模式来说明自由落体运动与平抛物体运动的差异,如果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演示出小球同时进行不同初速度平抛运动的画面,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
  此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可以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进行模拟教学,这可以有效调动起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活动中.例如,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这一实验中,整个实验的准备活动、组建活动、实施活动、测定活动都在计算机指导下进行,这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手脑并用能力,还可以有效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
  总而言之,多媒体技术为高中物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很好的辅助方法,实现了高中物理学科与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完美结合,让物理课堂不再局限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有效提升了教学科学性与有效性.为了有效提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质量,每一位教师都要控制好多媒体应用的“度”,遵循适合而止、因材施教的原则,这样才能够真正提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成效.
其他文献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和模拟考试试题中可以看出,电场是频繁出现的考点.电场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从力的角度来描述电场,涉及到电场强度、电场线、电场力;二是从能量的角度描述电场,涉及到电势、电势差、等势面、电场力做功、电势能等.现对电荷周围的电场常见考点进行归纳,并结合典型试题进行分析.  1 两个电荷周围的电场  1.1 两个等量的同种电荷  例1 如图1,O、O′点放置两个等量正电荷,在OO′
期刊
内因也即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或依据,外因也称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共同作用于事物的发展变化。影响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因素我们也可以从内因和外因的角度进行分析,从而能够尽可能找出本身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一直是物理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由物理学科属性所必然决定的。伴随着
期刊
笔者在进行圆周运动教学的过程中,遇到两个题目,绝大多数学生对此都无从下手,少数学生做出来也都是错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普遍而带有共性的错误呢?思索之后获得一点心得,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例1 如图1是自行车传动机构的示意图.假设脚踏板每2 s转一圈,要知道在这种情况下自行车前进的速度有多大,还需要测量哪些量?请在图中用字母标注出来,并用这些量推导出自行车前进速度的表达式.  利用你家的自行车实际测量
期刊
教材分析苏科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的内容是:透镜、光的折射、凸透镜成像规律、照相机与眼睛、望远镜与显微镜这五节内容。因此,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节内容之前,学生对透镜的种类、如何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以及如何测透镜的焦距是有知识储备的,但对凸透镜成像的认识也仅停留在等同于放大镜的知识层面上。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凸透镜在不同的情况下
期刊
两个或多个物体紧靠在一起、叠在一起或用不可伸长的线连接在一起的运动,统称为连接体运动.沿运动方向或绳子轴线方向相连的物体速度和加速度大小时时刻刻都相等,这是大家都普遍知道的显性特征.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连接体运动还隐藏着其它典型的力学特征,也就无法灵活运用这些特征快速解决相关物理问题了.  下面,我们通过对连接体运动的深入探讨研究,寻找并把握其隐性力学特征,以便灵活运用这些特征快速解决相关物理问题
期刊
光的反射、折射规律是光学的基础定律,也是研究光现象的重要依据。关于这两个规律的建构,一般的做法都是,针对这两个规律涉及的每一个现象,然后选用专门的仪器进行探究,对知识点实施各个击破。这样做的感觉是,演示效果单一,动态不强,为此,我们进行了改进,设计以简单、形象、易操作、综合性强、动态效果明显为目标,制作了光的反射、折射规律动态演示器,如图1所示。  [TP7CW44。TIF,Y#]  器材带站柱的
期刊
在文献[1]中,作者描述了托盘天平的一个公式,运用该公式,被测物体和砝码无论是正确放置还是放反,都能准确地计算出物体的质量。  该公式很有用,可是不能应对“天平调平衡时游码未归零”这种情况。学生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可能会出现这类情况,考察学生了解托盘天平称量原理的试题也常拿它作文章。因此,很有必要总结归纳出比文献[1]所述公式更一般的公式。例如下面的公式:  m左=m右 m现-m原[JY](
期刊
新课改的精神全面的革新了高中物理教学的思路,这种革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师不能强行的塞给学生物理概念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的思考物理知识;教师不能以“书山题海”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新课改的精神强调教师要以“少教多学”的思路引导学生学习;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果学生只会做物理试题,却不会解决物理问题,就意味着教学没有完成教学的任务.物理实验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探索物理现象、总结
期刊
很想去西藏,看看朝圣的石阶,摸摸帆布包裹的经幢,听听日夜不歇的诵经声。虽然密宗的喇嘛不一定欢迎我这个槛外人,虽然现实未必如想象般浪漫,但还是想去触摸一下那被千年密宗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演示实验是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数教师实验教学的程序是:简介组装器材——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得出结论。从教学流程可以看出,“为什么要用这些器材?”、“怎样组装这些器材?”是实验教学的盲区,没有充分发挥低成本实验设计对学生思维的促进作用。笔者结合刘军和吴庆荣两老师开设的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的两个教学片段,谈谈如何设计框架性问题和系列小问题,让学生参与低成本实验设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