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着眼于语文课堂有效学习的学情研究,尝试颠覆常规的教学方法,竭力寻找每篇课文解读的最佳破发点,意于让课堂更生趣盎然,让学生愿学、会学语文,尽可能花最少的时间掌握课堂所学,最后变得善学语文。
【关键词】教学方法 牵一情 牵一理 牵一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096-01
常言道:语文难学,须日积月累,无法立竿见影。教师云:语文难教,教无定法,难以即见成效。的确如此,语文教学讲求的是积累、熏陶、体验、意会、感悟,都是潜移默化才可形成。训练的内容难以量化,训练的次序不便统一。如今教学语文,已不能再用老套的方法,至少不能生搬硬套,如果教师还是照教参宣科,那么学生是可以在课堂睡觉,回家写作业抄答案了。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打瞌睡,不出现休眠状态,课堂上的教学方法一定要变。众所周知,语文教学方法的常式和变式都是为了达到语文教学目的,为此,教师对教学最基本的方法以及由基本方法演绎而出的各种方式方法,就要有一定的使用能力。笔者认为每一课的教授都应该找到教学方法中的破发点,教师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让学生有所得,并愿意在广阔的课外去打精神的底子和文化的根基。
1.牵一“情”,以情感人。
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感情真挚自然见长。“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常规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先抓“背影”,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接着分析流泪,是什么原因使得朱自清先生数次泪流满面呢?从这一角度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使学生带着疑问开始对文本的解读。解决这两大问题,文章的主旨就基本把握了,教学目标也基本实现了。这样的教授方法和思路中规中矩,条线也清晰,只是多年不变,学生手中的教参早已罗列,学习态度稍有欠缺的学生上课就容易走神了。
于是尝试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来赏读文章,把整堂课的目标只锁定在主题的探究——父子深情上,牵住了这一“情”,其它的问题就好解决了,课文重点放在通过人物言行来表现父爱。而儿子对父爱的感受和理解是常常忽略的,所以把本课的难点放在从朴实自然的语言中探知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儿子对父爱的感受和理解的渐变过程。第一块让学生读父亲印象。“文中的父亲给你们怎样的印象?”学生只要读了书,都能说出一二,上课有了劲头。然后小结父亲对儿子的感情,简单得就一个字“爱”。第二块让学生读父子深情。从父亲的点滴言行,我们能读到满纸父爱。第三块是儿子对父爱的感受和理解。儿子对父爱的感受前后不一样,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有意识地理解,甚至简单评析,体会父爱的特点——平常、琐碎、辛酸、沉重。水到渠成,由儿子的感受再次反观之前的父爱,父爱如山。第四块,安排学生自读,让他们通过读,再深入文本,把死死的文字读成鲜活的画面,这是再创作的一种形式。相信一堂课后,学生也会不经意间把生活中忽略的情感体验重拾,像朱自清自己说的:《背影》是写实,来源于生活,现在又回归生活中去体验和感悟。
2.牵一“理”,以理服人。
拿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为例,遵照课文的顺序一开始着力写了幽径的美,幽径的美体现在它的不平凡,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与《红楼梦》这一伟大作品联系着;幽径的美还体现在四季,体现在湖山间。写幽径之美,运用了层层铺垫,突显古藤萝之美,幽径的这一棵古藤萝最让作者难忘和留恋。接着,作者去描摹那棵古藤萝被毁的惨状,让人同情让人怜。紧接着抛出问题:是谁酿造了这样的悲剧呢?学生展开讨论,在课文中找答案,进而痛斥愚氓,揭示文章的主题:竭力维护真、善、美。契合课文的顺序,章法清晰,学生的感情通过老师的讲解也能慢慢进入状态。
殊途同归,同样是围绕痛斥愚氓,颂扬季老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这一“理”,但不走常规思路,先抛出一个很浅层,却也能训练学生概括能力的问题,即“幽径悲剧”是一出怎样的悲剧?是一棵藤萝被毁。被毁的藤萝是如何以笑示人?“以乐写悲悲更悲”,不禁引起学生无限同情和感伤。为何大家看到这都很难过,因为生前的藤萝很美,美在它有形有色有声,可观可闻可嗅,不仅如此它生存的环境很美,再回头去把幽径的美,其它藤萝的美极力渲染,把这棵作者情有独衷的藤萝之美推到了金字塔间。把一样如此美的东西,当面摔碎了给人看,那就是悲剧。当学生的阅读感情逐渐升温,再抛出一个重磅的问题:只是一棵植物被毁,季老至于这么伤心吗?这棵藤萝与老人一定有不同寻常的渊源。不用再多赘述,学生自然会去找寻社会的因素、历史的因素,入木三分直达主题,学生自己悟了,也深刻了。
3.牵一“趣”,兴趣导航。
在教授契诃夫的《变色龙》时,大多数教师是从课题入手,“变色龙“到底是什么东西?在课文中有什么特指?进而把主人公见风使舵的奥楚蔑洛夫推到台前。接着按照小说的三要素,让学生列举文中的人物,介绍当时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最后根据小说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分角色朗读,从读和听中去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去揭露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腐败,去揭示小市民阶层麻木、庸俗、愚昧的社会病苦。
每一课都需要有所选择地讲,而像《变色龙》这样的小说,趣味性强,嬉笑怒骂中众生百态都呈现出来,所以抓住文中的“趣”,也就牢牢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告诉学生本课有着神秘的数字密码(6、5、4、3、2、1),只要破译了这些数字密码,不用老师多说,自己就能读懂了。学生一听这话,表现欲即刻膨胀,既符合课改后老师少讲的原则,又让学生自觉自愿地研读课文。解决了这六个数字的巧设,学生已经能完全读懂课文。教学的目标、重难点都蕴含其中,也都一一实现,整堂课趣味横生,还用担心学生会走神吗?
将已有知识或技能传授给学生,离不开一种在教学意图和最终结果之间起中介、联系作用的手段,即适当的教学方法。不难设想,在语文教学中,再好的教案设计、施教意图,如果缺少使之具体化、可操作的方法,也只能是徒具形式的空想。因此,只要多花点时间和心思去琢磨,找到解读每篇课文、每类文章的正确方法,教好语文恐怕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学好语文也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了。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2001.4,第4期,首都师范大学语文报刊社
[2]《如果我当老师》2012.5,教育科学出版社
【关键词】教学方法 牵一情 牵一理 牵一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096-01
常言道:语文难学,须日积月累,无法立竿见影。教师云:语文难教,教无定法,难以即见成效。的确如此,语文教学讲求的是积累、熏陶、体验、意会、感悟,都是潜移默化才可形成。训练的内容难以量化,训练的次序不便统一。如今教学语文,已不能再用老套的方法,至少不能生搬硬套,如果教师还是照教参宣科,那么学生是可以在课堂睡觉,回家写作业抄答案了。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打瞌睡,不出现休眠状态,课堂上的教学方法一定要变。众所周知,语文教学方法的常式和变式都是为了达到语文教学目的,为此,教师对教学最基本的方法以及由基本方法演绎而出的各种方式方法,就要有一定的使用能力。笔者认为每一课的教授都应该找到教学方法中的破发点,教师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让学生有所得,并愿意在广阔的课外去打精神的底子和文化的根基。
1.牵一“情”,以情感人。
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感情真挚自然见长。“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常规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先抓“背影”,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接着分析流泪,是什么原因使得朱自清先生数次泪流满面呢?从这一角度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使学生带着疑问开始对文本的解读。解决这两大问题,文章的主旨就基本把握了,教学目标也基本实现了。这样的教授方法和思路中规中矩,条线也清晰,只是多年不变,学生手中的教参早已罗列,学习态度稍有欠缺的学生上课就容易走神了。
于是尝试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来赏读文章,把整堂课的目标只锁定在主题的探究——父子深情上,牵住了这一“情”,其它的问题就好解决了,课文重点放在通过人物言行来表现父爱。而儿子对父爱的感受和理解是常常忽略的,所以把本课的难点放在从朴实自然的语言中探知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儿子对父爱的感受和理解的渐变过程。第一块让学生读父亲印象。“文中的父亲给你们怎样的印象?”学生只要读了书,都能说出一二,上课有了劲头。然后小结父亲对儿子的感情,简单得就一个字“爱”。第二块让学生读父子深情。从父亲的点滴言行,我们能读到满纸父爱。第三块是儿子对父爱的感受和理解。儿子对父爱的感受前后不一样,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有意识地理解,甚至简单评析,体会父爱的特点——平常、琐碎、辛酸、沉重。水到渠成,由儿子的感受再次反观之前的父爱,父爱如山。第四块,安排学生自读,让他们通过读,再深入文本,把死死的文字读成鲜活的画面,这是再创作的一种形式。相信一堂课后,学生也会不经意间把生活中忽略的情感体验重拾,像朱自清自己说的:《背影》是写实,来源于生活,现在又回归生活中去体验和感悟。
2.牵一“理”,以理服人。
拿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为例,遵照课文的顺序一开始着力写了幽径的美,幽径的美体现在它的不平凡,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与《红楼梦》这一伟大作品联系着;幽径的美还体现在四季,体现在湖山间。写幽径之美,运用了层层铺垫,突显古藤萝之美,幽径的这一棵古藤萝最让作者难忘和留恋。接着,作者去描摹那棵古藤萝被毁的惨状,让人同情让人怜。紧接着抛出问题:是谁酿造了这样的悲剧呢?学生展开讨论,在课文中找答案,进而痛斥愚氓,揭示文章的主题:竭力维护真、善、美。契合课文的顺序,章法清晰,学生的感情通过老师的讲解也能慢慢进入状态。
殊途同归,同样是围绕痛斥愚氓,颂扬季老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这一“理”,但不走常规思路,先抛出一个很浅层,却也能训练学生概括能力的问题,即“幽径悲剧”是一出怎样的悲剧?是一棵藤萝被毁。被毁的藤萝是如何以笑示人?“以乐写悲悲更悲”,不禁引起学生无限同情和感伤。为何大家看到这都很难过,因为生前的藤萝很美,美在它有形有色有声,可观可闻可嗅,不仅如此它生存的环境很美,再回头去把幽径的美,其它藤萝的美极力渲染,把这棵作者情有独衷的藤萝之美推到了金字塔间。把一样如此美的东西,当面摔碎了给人看,那就是悲剧。当学生的阅读感情逐渐升温,再抛出一个重磅的问题:只是一棵植物被毁,季老至于这么伤心吗?这棵藤萝与老人一定有不同寻常的渊源。不用再多赘述,学生自然会去找寻社会的因素、历史的因素,入木三分直达主题,学生自己悟了,也深刻了。
3.牵一“趣”,兴趣导航。
在教授契诃夫的《变色龙》时,大多数教师是从课题入手,“变色龙“到底是什么东西?在课文中有什么特指?进而把主人公见风使舵的奥楚蔑洛夫推到台前。接着按照小说的三要素,让学生列举文中的人物,介绍当时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最后根据小说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分角色朗读,从读和听中去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去揭露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腐败,去揭示小市民阶层麻木、庸俗、愚昧的社会病苦。
每一课都需要有所选择地讲,而像《变色龙》这样的小说,趣味性强,嬉笑怒骂中众生百态都呈现出来,所以抓住文中的“趣”,也就牢牢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告诉学生本课有着神秘的数字密码(6、5、4、3、2、1),只要破译了这些数字密码,不用老师多说,自己就能读懂了。学生一听这话,表现欲即刻膨胀,既符合课改后老师少讲的原则,又让学生自觉自愿地研读课文。解决了这六个数字的巧设,学生已经能完全读懂课文。教学的目标、重难点都蕴含其中,也都一一实现,整堂课趣味横生,还用担心学生会走神吗?
将已有知识或技能传授给学生,离不开一种在教学意图和最终结果之间起中介、联系作用的手段,即适当的教学方法。不难设想,在语文教学中,再好的教案设计、施教意图,如果缺少使之具体化、可操作的方法,也只能是徒具形式的空想。因此,只要多花点时间和心思去琢磨,找到解读每篇课文、每类文章的正确方法,教好语文恐怕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学好语文也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了。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2001.4,第4期,首都师范大学语文报刊社
[2]《如果我当老师》2012.5,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