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视角下廊坊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2149096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从政府领导层面和人民群众建设、享有层面,双向思考、对向合作,从以人民为中心的视角出发,从坚持理论指导、实践执行、成果考核三个角度,对廊坊美丽乡村建设进行研究,以期推动享有“京津走廊明珠”的廊坊在今后美丽乡村建设中更好地实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关键词:廊坊美丽乡村建设;人民;理论;实践;成果
  中图分类号:D422.7    文献标识码:A
  本文拟从以人民为中心视角下,审视思考廊坊美丽乡村建设研究具体可分为理论指导、实践执行、成果考核三个方面。

一、理论指导


  理论是一种思想的发展,属于行而上的范畴。理论的意义是在于说明问题而不是解释问题,必须与现实处处有关。因此,理论指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从政府社会治理者的立场上看,以人民为中心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当中的人本思想,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理念中的民本思想。以人民为中心正是人本、民本思想的时效性交点。交叉点的具体体现是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的,十九大明确强调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所以说,我们发展的理念就是在以人民为中心的视角下进行,它的基本要领是两句话,“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本质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执政主题,已经由发展的问题转变为发展起来后怎么办的问题,而这个发展起来以后怎么办的问题关键在于广大的乡村。习近平说,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但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所以农村中的广大人民是至关重要的工作重心。
  2015年10月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的一个核心立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人民这一准绳的重要作用。
  因此,进行廊坊美丽乡村建设的领导干部们,在日常工作中要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践行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第二,从人民社会建设者的立场上看,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推动历史和发展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时代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在当代中国,凡是拥护、参加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人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的。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过程中,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是具有变革旧的生产关系愿望的社会力量,是主张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和旧的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了历史发展的结局。所以,廊坊美丽乡村建设中人民的作用是中心。

二、实践执行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必然途径。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建设美丽乡村,固然离不开干部的领导和组织,但最终要依靠广大群众的努力才能做好,而真正的主体应是农民。
  第一,从实践领导者——政府来说,在实践的重任面前,政府主要职责是组织和引导,即怎样结合廊坊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理政层面的努力,在发展导向上起到方向性作用,满足农村中广大民众的需要。河北省第九次黨代会提出打造一批有历史记忆、地域风格的特色小镇和记得住乡愁的“高颜值”美丽乡村。廊坊市深入贯彻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明晰了“梯型架构”的建设思路。市委书记、副书记和分管常委分别对全市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工作进行周密部署,在全市掀起了美丽乡村建设新热潮。会后,市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对会议确定的任务目标进行责任分解,确保各项任务目标落到实处。截至目前,全市218个省级重点村和省市两级重点片区“十二个专项行动”已基本完成,形成了坚持民本理念,聚力攻坚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第二,从实践主体——广大农民群众来说,他们才是真正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即怎样在正确的领导下积极主动自愿地参加到廊坊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来,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具体来说,就是让人民真正成为发展的主体,成为发展的创造者、利益相关者和最终受益者,促使理论创新向实践创新的动能转化。如果仅靠政府的投入、靠几个大小项目来出成果,那就明显忽视了农民的主体性地位,也会影响建设的效果。事实上,农民有效参与可以成为实现廊坊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保障。因此,必须把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动权交到农民手中,确保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引导农民利用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机制等平台,达到投工投劳、出资出智共建美好家园的目的,并实现自我管理的意义很大。
  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需要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有机结合,促进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三、成果考核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把“改革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这里有两个关键词,第一个是“含金量”,第二个是“获得感”。 改革方案含金量有多少,必须用试金石来试,这个试金石是“你是为了谁”。所以说,要想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体现出来,必须明确改革是为了谁:为了人民,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什么叫获得感?就是有一种成就感,有一种幸福感。实践的成效最终成为廊坊美丽乡村建设的答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时代是出题者,我们是答题者,人民是阅卷人。
  2017年2月26日,《人民日报》以“让农民生活美起来”为题,报道了廊坊市美丽乡村建设向全域拓展成效;7月30日,《人民日报》再以“加减法‘做’出美丽乡村”为题报道了廊坊市农村生态环境整治成效,赢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美丽乡村建设只有持续提升、接力打造,才能避免做成“夹生饭”,才能成为群众的“满意工程”。
  总而言之,廊坊市在现有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坚持从理论指导、实践执行、成果考核三个角度深入推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视角下廊坊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惠民工程,对象是广大农村,同时农民群众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

参考文献:


  [1]苟民欣,周建华.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美丽乡村建设“安吉模式”探究 [J].林业调查规划,2017(3):78-83.
  [2]韩喜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9).
  [3]陈 朋.以人民为中心:共享新发展理念的价值之核[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
其他文献
摘 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党建创新重点要抓理念创新,努力以创新思维打开党建工作局面。文章根据作者自己的体会,紧紧围绕党建工作的核心要义,谈谈党建工作创新的重要性。  关键词:核心要义;党建;创新  中图分类号:D267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7-12-24  一、牢牢抓住党建工作的核心要义  1.坚持正确方向  党建姓党,必须立场坚定,坚持马克思主义这
摘 要: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5年对9015名中小学生(主要是10~14岁)进行的一次调查,发现17.4%的儿童“认真考虑过自杀”,8.2%的儿童甚至“制订过自杀计划”,70%的小学生存在焦虑问题,生活在农村或有兄弟姐妹的小学生焦虑症状更为突出。城市儿童抑郁症患病率为19.23%,农村儿童抑郁症患病率为32.5%。面对这种情况,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外科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案例法作为外科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强调以实践性的例子作为医学理论的辅助说明,通过让复杂的医学理论知识更加立体化和形象化,简化医学理论的学习,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外科学教学;案例教学法;优点;缺点  中图分类号:R6-4  文献标识码:A一、案例教学法在外科学教学中的优点  1.提高
摘 要: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者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在课堂教学中形成真实、接纳的人际关系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非指导性教学”的基本理念与小学语文要培养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和注重感悟的人文教育功能相契合。文章对非指导性教学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以及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詞:非指导性;教学理念;小学语文  中
摘 要:习惯养成教育是终身教育,是一辈子的教育。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小学阶段,孩子年龄小,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融合的教育体系下的课堂内外的教育和谐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习惯养成教育;课内外教育;和谐  中图分类号:G42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8-0153-01  一、勤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