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负责已经成为教育工作的主旋律。我校秉承“教学生五年,想学生一生”的办学理念,关注学生当下的幸福生活,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在自主成长中学会负责。
一、在构建理念体系的引领下,积淀学校责任文化
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曾说过:“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有无责任心,将决定一个人生活、工作、學习的成功与失败。”对小学生而言,责任心强,不仅学习自觉努力,而且更有行为自觉意识,更乐于接收和承担任务。人的一生是与人的责任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于学校而言,责任教育不是一个外在的标签,它是学生必须要具备的一种精神,是学校要始终倡导的一种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与旗帜。我们力求通过构建责任文化理念体系,在校园形成“让每一个学生学会负责,让每一个学生自主成长”的文化理念,在理论和实践中寻找出一条切合实际的有效提升德育成效的途径。
二、在学生自主成长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负责 日本教育家大田尧说过,每个人都像一粒种子,有着自己生长的图谱,教师的责任就是为他培土、浇水、施肥,有阳光的照耀,陪伴他成长。要营造宽松、和谐的德育氛围,让教育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形成健康的自主发展模式,树立真正的责任意识,对自己的成长负责。
1.在自主学习中学会负责
要想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首先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在以生为本的前提下,把德育内容浸润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让每一位学生都在自主学习的花园里学会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其次,要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使之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责任意识。
2.在自主管理中学会负责 强调学生学业发展,并不是学校的终极目的,“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只有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才会在内心树立“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的事自己管”这样一种责任意识。学校设置了多个岗位,班级管理有“文明督导员”,学校管理有“红领巾督导岗”。三个班级的督导员成立一个督导小组,督导组参与学校日常管理,负责学校一天的行为习惯的督导,在没有教师管理的情况下,这些学生做到了每天一总结、每周一汇报、每月一评比、每学期一表彰,而教师的作用仅仅是提供服务与支持,真正做到了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校日常事务管理中,强化了学生主人翁意识,增强了其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
3.在自主评价中学会负责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学会为自己的成长负责,这是学校应该也必须给予学生的基本权利。学校不断完善“星级少年”个性化评价,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既要肯定自己的长处,又要正视自己的短处,向身边的榜样学习,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当学生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自己拥有独特的个性品质时,学生唤醒的是对自己生命成长的一种责任感,此时的学生已经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为自己负责。
三、在拓宽德育资源的布设中,培养学生责任意识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善。”异彩纷呈的德育活动阵地,恰如那一掬掬甘甜的泉水,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学生的责任意识,影响着他们快乐自主地成长。
1.在生活课程的探索中,学会负责
现在的独生子女生活能力差,二年级的学生不会整理书包,四年级的学生不会系鞋带……诸如这样的事情很多。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学生缺乏对自己生活负责的意识,更没有对家人、学校、社会负责的意识;另外,学校没有一门课程专门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责任意识,这样就造成了“在学校里不学,在家里不干”的情况。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开发了生活教育校本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生活生存技能,让学生在小学阶段首先学会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从穿、脱衣服到学会洗、叠自己的衣物,从煎鸡蛋到学会烹饪……学生在课堂上享受着劳动的快乐,充分认识到:为自己的生活负责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2.在感恩课程的浸润中,学会负责
学校充分挖掘校内外各种感恩教育资源,开发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感恩教育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为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搭建了广阔的舞台。显性课程文化育人——我们创编了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力求让学生在感恩的情怀中,丰润学生的责任意识。隐性课程情感润心——我们结合清明节、母亲节、重阳节、教师节等重大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感恩,在感恩中担当,在担当中成长。
3.在绿色课程的升华中,学会负责
如何让“绿色”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心中,让“绿色教育”在学校枝繁叶茂,是我们不断探索的动力。我们创编了“绿色教育校本课程”,并紧密结合“培养小学生责任感”这一课题,把绿色教育的落脚点放在了小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上,扎实有效地利用植树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节日,开展各种体验活动,引导学生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粒米做起,积极倡导健康节俭的生活方式,学会对自然负责。
学校不仅仅是传授文化知识的场所,学校的最终目标是育人。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着眼于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并将责任感的培养寓于一切活动中,使学生认识到作为社会的一员,就要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负责。
一、在构建理念体系的引领下,积淀学校责任文化
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曾说过:“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有无责任心,将决定一个人生活、工作、學习的成功与失败。”对小学生而言,责任心强,不仅学习自觉努力,而且更有行为自觉意识,更乐于接收和承担任务。人的一生是与人的责任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于学校而言,责任教育不是一个外在的标签,它是学生必须要具备的一种精神,是学校要始终倡导的一种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与旗帜。我们力求通过构建责任文化理念体系,在校园形成“让每一个学生学会负责,让每一个学生自主成长”的文化理念,在理论和实践中寻找出一条切合实际的有效提升德育成效的途径。
二、在学生自主成长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负责 日本教育家大田尧说过,每个人都像一粒种子,有着自己生长的图谱,教师的责任就是为他培土、浇水、施肥,有阳光的照耀,陪伴他成长。要营造宽松、和谐的德育氛围,让教育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形成健康的自主发展模式,树立真正的责任意识,对自己的成长负责。
1.在自主学习中学会负责
要想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首先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在以生为本的前提下,把德育内容浸润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让每一位学生都在自主学习的花园里学会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其次,要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使之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责任意识。
2.在自主管理中学会负责 强调学生学业发展,并不是学校的终极目的,“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只有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才会在内心树立“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的事自己管”这样一种责任意识。学校设置了多个岗位,班级管理有“文明督导员”,学校管理有“红领巾督导岗”。三个班级的督导员成立一个督导小组,督导组参与学校日常管理,负责学校一天的行为习惯的督导,在没有教师管理的情况下,这些学生做到了每天一总结、每周一汇报、每月一评比、每学期一表彰,而教师的作用仅仅是提供服务与支持,真正做到了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校日常事务管理中,强化了学生主人翁意识,增强了其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
3.在自主评价中学会负责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学会为自己的成长负责,这是学校应该也必须给予学生的基本权利。学校不断完善“星级少年”个性化评价,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既要肯定自己的长处,又要正视自己的短处,向身边的榜样学习,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当学生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自己拥有独特的个性品质时,学生唤醒的是对自己生命成长的一种责任感,此时的学生已经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为自己负责。
三、在拓宽德育资源的布设中,培养学生责任意识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善。”异彩纷呈的德育活动阵地,恰如那一掬掬甘甜的泉水,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学生的责任意识,影响着他们快乐自主地成长。
1.在生活课程的探索中,学会负责
现在的独生子女生活能力差,二年级的学生不会整理书包,四年级的学生不会系鞋带……诸如这样的事情很多。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学生缺乏对自己生活负责的意识,更没有对家人、学校、社会负责的意识;另外,学校没有一门课程专门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责任意识,这样就造成了“在学校里不学,在家里不干”的情况。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开发了生活教育校本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生活生存技能,让学生在小学阶段首先学会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从穿、脱衣服到学会洗、叠自己的衣物,从煎鸡蛋到学会烹饪……学生在课堂上享受着劳动的快乐,充分认识到:为自己的生活负责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2.在感恩课程的浸润中,学会负责
学校充分挖掘校内外各种感恩教育资源,开发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感恩教育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为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搭建了广阔的舞台。显性课程文化育人——我们创编了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力求让学生在感恩的情怀中,丰润学生的责任意识。隐性课程情感润心——我们结合清明节、母亲节、重阳节、教师节等重大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感恩,在感恩中担当,在担当中成长。
3.在绿色课程的升华中,学会负责
如何让“绿色”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心中,让“绿色教育”在学校枝繁叶茂,是我们不断探索的动力。我们创编了“绿色教育校本课程”,并紧密结合“培养小学生责任感”这一课题,把绿色教育的落脚点放在了小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上,扎实有效地利用植树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节日,开展各种体验活动,引导学生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粒米做起,积极倡导健康节俭的生活方式,学会对自然负责。
学校不仅仅是传授文化知识的场所,学校的最终目标是育人。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着眼于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并将责任感的培养寓于一切活动中,使学生认识到作为社会的一员,就要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