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周刊》是谁赚钱的“托”?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linqin2743850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诞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萧条时期的美国《商业周刊》却在本世纪的金融危机中挺不过去了。随之而来的是一场被传媒业广泛关注的交易。
  4月23日,彭博《商业周刊》亮相,读者从封面上一眼就能看出“Bloomberg”被放在了“Business Week”之前,成了杂志易手后最明显的标记,而原有红白相间的杂志标识也被黑色取代。迈克尔·布隆伯格(Michael Bloomberg),这位纽约市市长、彭博社创始人为自己庞大的媒体帝国又添新丁。
  “事实上,在管理彭博《商业周刊》的问题上,布隆伯格先生并没有说太多,只是对我说,‘现在我的姓氏被放上去了,可千万别搞砸了’。”6月8日,彭博全球首席内容官、《商业周刊》董事长贝诺漫(Norman Pearlstine)在上海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笑谈这一细节。
  
  找回《商业周刊》老风格
  
  一年之前,金融危机殃及池鱼的案例比比皆是,而传统媒体产业正是其中之一。截至目前,包括《商业周刊》、《新闻周刊》、《财富》、《福布斯》等知名杂志都或挂出了待价而沽的标牌,或对采编版面进行了重大调整。
  美国传媒业界分析,怀着忐忑和焦虑的心情去阅读长篇文章显然是杂志订阅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企业广告投放量的减少更加剧了杂志经营的困境。近年来,《商业周刊》每年亏损幅度都以几千万美元计。
  贝诺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我们在2009年6月之前已经有收购《商业周刊》的意向,但当时发现其财务状况不是太好,有点想放弃。2009年9月份的时候,《商业周刊》财务状况变得更为糟糕,价格方面就有了更多的谈判余地。”此前有消息人士透露,彭博将支付现金200万~500万美元。
  毫无疑问,放在贝诺漫面前的一道难题是如何拯救《商业周刊》。作为美国新闻界的资深人士,贝诺漫是从新闻专才转身为管理者的典型。
  “我要找回《商业周刊》原有的风格。”贝诺漫介绍说,“为什么董事会会选择我接管《商业周刊》,除了我的职业生涯之外,他们相信我能够为《商业周刊》找到一位合适的总编。”
  显然,《商业周刊》新任总编辑约什·泰兰吉尔(Josh Tyrangiel)和设计咨询师亚瑟·霍克斯坦(Arthur Hochstein)已经为杂志带来了新的变化。目前,《商业周刊》每期的文章已经有所增加,而每篇文章的字数则有所减少,总页数增加20%,每年的发行期数增加到50期。
  更为重要的改变是在内容方面,贝诺漫坦言,“《商业周刊》曾成功预见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印度经济的腾飞,在科技和经济领域报道方面具有前瞻性,而我们要帮读者找回这些东西。特别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帮助读者意识到什么是具有真正价值的信息。”
  
  彭博壮大的“托儿”
  
  彭博社内部人士说,在收购《商业周刊》的问题上,布隆伯格是一手决定的,几乎内部不存在反对的声音。在这桩收购案中,布隆伯格充满新闻理想主义的情节,因为他曾信心百倍地说“杂志时代不会终结”,但不能忽略的是,他更是一位有着犹太血统的精明商人。
  “彭博社是一个面向21世纪的数字媒体,而《商业周刊》是一份老牌的印刷品。为什么我们要回归?而且,过去30年中,彭博社几乎没有大举收购过,更倾向于‘自力更生’。”贝诺漫向《中国经济周刊》回忆起当时内心的纠结。
  事实上,这一问题困扰着很多人,为什么彭博要接手传统纸媒?贝诺漫给出的答案是,长期以来,使用彭博终端服务的客户主要是高端金融人才和企业中高级管理者,彭博社无法得到更广泛的商业媒体所拥有的有关企业和政府方面的信息。
  成立于1981年的彭博社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财经资讯公司之一,年营业收入超过50亿美元,旗下包括一家通讯社、一家网站、一家有线电视台和一份杂志《彭博市场》(Bloomberg Markets)。彭博社85%的收入来源于卖终端,但其终端用户只覆盖30万用户,每个终端的年租金高达2万美元。
  相比之下,虽然连年亏损,但《商业周刊》却在全球拥有500万读者,覆盖超过100个国家及地区,其报道涉及财经、科技、商业、政经等领域,有更为宽泛和更受关注度的话题。
  贝诺漫透露,当时竞购《商业周刊》的公司很多,包括一些私募股权基金,但彭博社与那些机构收购目的不同。如果是私募股权基金收购,目的就是在短期内帮助《商业周刊》扭亏为盈,然后出售;而彭博社可以把《商业周刊》“养着”,不用担心业绩压力。
  贝诺漫坦言:“彭博终端是最大一块盈利,虽然让《商业周刊》盈利也是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让彭博终端更为赚钱。在我们的整个战略中,我们期望《商业周刊》为了更好的终端销售,提供更好的报道。整合终端,是我们整个战略和产生效益的途径。”
  这意味着,彭博社收购《商业周刊》最为直接的目的是为了拓展更广阔的终端客户人群,《商业周刊》成为其在全球拓展版图的“托儿”。
  
  中文版未来将改变
  
  随着彭博社入主《商业周刊》,未来《商业周刊》中文版也将有所改变。作为最早一批“中外合资”出版物,《商业周刊》中文版创刊于1986年,由中国商务出版社与《商业周刊》的前东家美国麦格劳-希尔公司合作出版。
  “收购《商业周刊》,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好处。”贝诺漫说,“长期以来,《商业周刊》和中国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商业周刊》和中国的联系进一步扩大我们在中国的影响。现在《商业周刊》已经成为彭博的一部分,我相信这肯定有助于我们在中国的发展。”
  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国内有不少金融企业、中央企业使用彭博社、路透社、道琼斯等金融终端,其中彭博终端的市场份额较高。
  但是,未来彭博社想一马平川拓展中国市场也并不容易。目前,新华社正在研发国家重点项目“新华08”金融交易服务平台,其意正在于打破外国通讯社的信息垄断、确保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
  彭博社一位资深记者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中国市场的复杂程度远超想象,毫无疑问,有着中国政府背景的‘新华08’将成为彭博在华拓展的最大竞争对手。”
其他文献
中国首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治愈出院了。与他一起康复的还有我那颗久悬着的心。  5月11日,我去成都参加地震一周年的纪念活动,飞机一落地刚打开手机,就有朋友打来电话:成都有了H1N1的疑似病例,你知道吗?你去灾区也是去疫区了。  我无语!但我更不以为然!  因为,双流机场并没有采取特殊措施,出机场很顺利,两分钟不到就到了《羌风》剧组派来的接机车上,司机说,成都没有“猪流感”。末了,他说,要有,也是
胡晓宇几乎没有在公众视野中出现过。他平时话不多,除非业务需要,他一般不会主动接触“外人”,更很少接受媒体的采访。  2002年,当时37岁的胡晓宇,凭借外科医生的专业背景,及外企高管的职业经历,被斯达克总部“相中”,进而就任美国斯达克听力技术(中国)有限公司(下称斯达克)董事总经理一职。  相对于下属毕恭毕敬的“胡总”称谓,胡晓宇的朋友们却一直习惯于称呼他为“胡医生”,这不仅因为他当过5年的外科医
“河南的电解铝企业正在逐步恢复产能,应该说生机初现。”4月24日,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的一位官员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据统计,截至4月14日,河南神火、豫联、新安、伊川4家电解铝重点企业已复产288台电解槽,相当于恢复产能25.2万吨/年。   但业内人士分析,此次河南电解铝复产,并非源自国内外电解铝市场发生根本好转,在下游行业没有彻底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市场需求没有改观之前,铝业仍然身处困
亲历西班牙的“中国渴望”
2009年1月11日至2月19日,对于中国铁路来说,又是一个不同以往的40天—这40天,铁路预计发送旅客1.88亿人,同比增长8%。这40天,是共和国60周年大庆之年的春运40天,是经历了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后的春运40天。  “全路要高度重视,充分准备,力争今年的春运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做得更好,让党中央、国务院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2008年12月26日,当着杭州火车站众多学生、农民工旅客
有人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十位大将中,张云逸属于“三高”:高龄,授衔时已63岁;高薪,是唯一拿着元帅级别工资的大将;高资历,参加过同盟会,1926年加入共产党时已是国民革命军的少将参谋长。  也有人将张云逸评价为“福将”:戎马一生,但从未受过伤。  今年1月29日,在北京西四的一个普通四合院,记者见到了张云逸之子——张光东少将。张光东1946年生,曾任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副院长。  在儿子张光东眼
未来10年,如果我国新装电梯全部采用能源再生电梯,除节电外,还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10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约13.2万吨、尘埃排放5940吨,节省950亿升水,减少0.7吨铅堆积。    全国节能型电梯仅占1.92%    据了解,作为资源能耗的主要组成部分,建筑能耗已经达到我国能源总消耗的1/3左右。而在大型公用建筑中,电梯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耗能大户”。电梯作为建筑耗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其耗
上海市政府日前再推户籍新政,内容包括凡来沪创业、就业并持有《上海市居住证》的境内人员,只要符合持证满7年等五项条件,即可在“年度总量控制、按照条件受理、依次轮候办理”的前提下申办上海常住户口。  上述新政堪称“破冰”,其突出意义在于,虽然此前已有河北、辽宁等13个省、市、自治区相继出台了以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措施,但毕竟,中国户籍改革的至难
“美国有一个官员,别人问他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会不会感到恐惧?这位官员说不恐惧。因为中国人的软实力不行。”这是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独家专访时举的例子,冯骥才当下的忧心绝不亚于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那么迫切。  冯骥才以小说成名,而进入公众视野是1993年。当时,天津正在搞大规模的现代化城市建设,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些经历风雨沧桑的文化遗存或将消失。忧心如焚的冯骥才联络了许多专家,
近日,国内首只以海外市场指数为跟踪标的指数基金——国泰纳斯达克100指数基金公开发行,该指数基金的投资标的涵盖微软、英特尔、苹果电脑、星巴克、谷歌及百度等全球最具创新成长潜力的100家上市公司。  业内人士指出,“该基金是完全投资于美国高科技股市,和中国股市的关联度低,可以有效地分散风险,实现投资组合的全球配置。”  即便如此,两年前中国基金业首批QDII(合规本地机构投资者)基金出海折戟而归,多